科创板日报 11-02
高瓴押注消费级3D打印 下一个深圳“大卖”硬件浮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创板日报》11 月 2 日讯(记者 杨小小)资本开始押注下一个硬件大卖,这次的品类轮到消费级 3D 打印。

工商信息显示,深圳快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 深圳快造 ")于近日完成股权变更,新增美团龙珠、高瓴创投以及美团等机构股东,深圳快造即为 3D 打印机品牌 Snapmaker 的工商主体。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深圳快造这轮融资,或为其从 2024 年末开启的 B 轮系列融资中的其中一轮。在这轮融资中,深圳快造相继引入了东证资本、珂玺资本以及最新进入的美团系和高瓴等机构股东。而在此之前,深圳快造的融资纪录还停留在 2021 年。

深圳快造的融资加速,与整个消费级 3D 打印赛道的升温紧密关联。一位行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深圳市内 3D 打印品牌年营收基本都迈进了 10 亿元大关," 前三的营收今年基本都会在 20 亿元以上,最近三年整个行业的复合增长都超过了 30%。"

一向敏锐的资本闻风而动。《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 2024 年初,一些一级市场的机构投资人就已经开始收集消费级 3D 打印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按照融资推进节奏,到今年末或还将有项目的交割情况陆续浮出水面。

另外,作为行业最早一批入局者中的创想三维,已在今年 8 月向港股递交上市申请书。

值得一提的是,赛道中走在前列的几大玩家,如拓竹科技、智能派以及上述深圳快造和创想三维,都来自于深圳。而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几家项目的大部分营收均来自海外市场。由此,继无人机、扫地机等硬件出海品类之后,深圳硬件产业链的下一轮大卖或来自消费级 3D 打印。

" 现在算有点热度了 "

事实上,3D 打印的风,在今年中已经吹到了 A 股市场。包括华曙高科、铂力特等个股彼时股价都出现了不小的涨幅。

一级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但上述资深行业人士用了更保守的措辞描述当前的市场情况:" 现在算是有点热度了。"

从数据上来看,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整个 3D 打印领域的一级市场热度确有提升,投融资事件达到了近五年来的高位,超过 40 起,不过在融资金额上并未表现出增长,公开融资金额甚至低于此前几年的水平,约为 21 亿元。

这其中,消费级 3D 打印项目的公开融资事件并不多,主要包括原子重塑、第二人生以及上述深圳快造等。上述资深行业人士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还有头部项目也于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引发更多市场关注的是,创想三维对 " 消费级 3D 打印第一股 " 发起了冲刺。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评估消费级 3D 打印市场真实情况的窗口,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估值样本参照。

据创想三维的招股材料,这家于 2014 年成立的企业,在 2020 年就实现了 10 亿元年营收水平。到 2024 年,公司录得总营收 22.88 亿元,近 3 年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 30.4%。而在今年前三个月,公司营收为 7.08 亿元。

盈利水平方面,2022 年 -2024 年,创想三维净利润分别为 1.04 亿元、1.29 亿元以及 0.89 亿元。今年一季度,其净利润回升至 0.82 亿元。

融资方面,创想三维仅在 2021 年进行过一轮对外融资,总融资金额 5.08 亿元,参与的机构包括腾讯、深创投、前海母基金、中航国际等。根据招股材料披露的数据,创想三维本轮投后估值约为 65 亿元。

而行业另一头部企业拓竹科技,据行业人士透露,其估值较早前就已经超过 300 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0 年成立的拓竹科技,融资纪录停在了 2023 年下半年。这种头部项目的确定性以及融资窗口的关闭,或促使错过早期布局的机构加快寻找下一个标的。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深圳聚集了行业内大多数的消费级 3D 打印项目,除了上述创想三维、拓竹科技、智能派外、原子重塑,还包括于 2015 年成立的纵维立方,以及跨境大卖安克创新的入局。

AI 与生态的新变量

3D 打印并非新概念。

实际上,早在 2013 年,市场上就曾经掀起过一轮 3D 打印的行业热潮,彼时的发端主要是由于大量 3D 打印专利保护到期,包括美国 Stratasys 在内的老牌 3D 打印企业释放了大批专利,由此降低了 3D 打印领域的入局门槛。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包括创想三维、智能派等最早一批国内 3D 打印企业,正是在 2014 年前后成立。

不过,消费级 3D 打印此后并未真正实现高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建模门槛过高。这意味着,即便打印机硬件性能提高,普通用户依然难以独立完成设计。

而自 2024 年以来,生成式 AI 建模工具的普及,打破了这一行业发展瓶颈。以国内公司 VAST 的核心产品 Tripo 为例,用户在这一平台上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简单输入方式,生成可直接用于打印的 3D 模型,由此实现了普通用户建模门槛的大幅度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VAST 这类 3D 生成企业早前也引发了资本关注。早在生成式 AI 应用初期,就有头部机构的 AI 投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国内 3D 生成技术当前与海外企业平齐,且 3D 生成对算力要求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可能在应用中率先跑出确定性更高的机会。

在融资方面,成立于 2022 年末的 VAST 截至目前共完成 3 轮融资,最近一轮是在今年 6 月的 Pre-A+ 轮,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等参与。据 VAST 创始人、CEO 宋亚宸在今年 8 月的一场公开分享中表示,公司已与拓竹、创想三维、ELEGOO、Anycubic 等 3D 打印厂商,以及多个文创、桌游品牌展开合作。

创想三维在其招股材料中也多次提到了 AI 对 3D 打印的赋能,并把生成式 AI 技术的突破,列为 3D 打印行业增长迅猛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他的驱动因素还包括:3D 打印耗材的发展、机器人控制技术进步以及 3D 打印大众认知度的增强。

而被 AI 降低的建模门槛,也重新定义了行业当前的竞争焦点。上述资深行业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早期在硬件设备上存在多色打印和稳定性的门槛,现在至少头部几家的技术都跟上来了,又开始了模型库内容生态和服务方面的比拼。"

该人士进一步表示,目前消费级 3D 打印行业整体营收中,有超过 9 成来自于海外市场。但其认为,国内市场或亦很快实现跟随爆发," 参照的例子就是扫地机器人和无人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3d打印 美团 深圳 融资 科创板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