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2 日的粤港澳大湾区,十五运会圣火传递以科技之名掀起全民狂欢。
深圳莲花山公园,人形机器人 " 夸父 " 迈着灵活的小碎步,精准复刻人类奔跑姿态完成百米火炬传递,妥妥一个 " 科技显眼包 ";空中赛道上,直升机载着火种飞越 40 公里山海,将天际线化作最酷炫的传递舞台;广州老城区,无人驾驶车辆载着圣火穿行核心街区,让传统街巷与前沿科技撞出别样的火花 …… 这场圣火传递,以科技为笔、体育为墨,点燃了全民共赴盛会的滚烫热情。

从火炬传递里展现的 " 机器接力 " 创新形态,到人工智能、5G 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技术深度 " 嵌入 " 全运会各个环节,这场体育盛会,已不单纯是运动健儿挥洒汗水、角逐荣耀的竞技舞台,也是展示科技实力与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时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体育科技创新领域协同发展的 " 鲜活注脚 "。
火炬传递:科技演绎的 " 圣火变形记 "
本届全运会的圣火传递,堪称一场贯穿 " 海陆空 " 的科技盛宴,每一段路程,都藏着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彩蛋。
作为深圳段的 "0 号火炬手 ",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 " 夸父 ",凭借国内首创的跳跃与多地形行走技术,稳稳托举火炬完成百米接力——摆臂舒展、迈步轻快,动作流畅自然,精准复刻人类奔跑的姿态;火炬交接的瞬间,他竟然还会轻轻弯臂,放低火炬,这灵动拟人的动作,令人惊艳。这背后,是广东本土企业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让 " 机器人火炬手 " 从概念走进现实。

地面传递够精彩,空中赛道也颇为震撼。40 公里的空中火炬接力,由直升机完成,它们搭载圣火飞越山海,与地面 5 公里的跑动传递携手,凑成寓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的 45 公里完整路线。这场 " 天空之跑 " 不仅满是纪念意义,更直观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与智能控制技术的成熟应用,把科技实力 " 写 " 在了蓝天白云间。
事实上,回溯圣火源头,科技赋能的伏笔早已埋下。全运会 " 源火 " 取自南海北部 1522 米深的可燃冰,通过 " 燃冰成炬 " 实现全球首次深海采火,而水下机器人则化身 " 深海传火使者 ",让圣火在深海与陆地间无缝衔接,彰显了大湾区深海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以极具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尝试,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从深海到高空,从机器人到无人驾驶,圣火传递深深镌刻着科技印记,成为大湾区 " 三地联动、四城同传 " 组织模式下最亮眼的创新符号 。
科技渗透:从赛事保障到全民体验
火炬传递的科技惊喜才刚拉开序幕,更多 " 科技创新 " 渗透赛事全程、点亮全民体验,等着您来解锁。
数字人与运动员云上互动、机器狗在电缆隧道 " 吐丝 " 布网、AR 钱包让岭南文化跃然掌心 …… 这场粤港澳三地联办的十五运会,早已超越体育盛事本身,化身硬核科技的 " 奥林匹克 "。
赛场之内,科技是精准高效的 " 智慧管家 "。深圳市体育中心足球场里,4207 个信号天线与 1767 个无线 AP 织就全域 " 感知网 ",搭配 5G 技术搭建起毫秒级响应的 " 智慧大脑 ",为赛事判罚与运行提供精准支撑;广州独创的体育场馆智慧运营管理云平台,像给场馆装上 " 共享神经系统 ",搭配场馆 3D 数字孪生体、万物互联感知网络和全程在线的 "AI 助理 ",让建筑会 " 思考 "、设备能 " 预警 ",从赛事筹备到日常运维全流程省事又省心。
城市服务中,科技让观赛体验焕新升级。L4 级自动驾驶车辆穿梭场馆间保障出行,AR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实现 " 支付即文化体验 ",AI 数字人志愿者 7×24 小时在线答疑,彻底告别排队难、出行难的老问题。
科技更带着温度传递包容与关怀。赛事场馆里,无障碍导航手语机器人、六足导盲机器人搭配 AI 实时语音转文字服务,为残障人士打造无阻碍观赛环境,诠释 " 全民全运 " 的真谛;广州近百个志愿服务站披上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研发的 " 微纳米级被动式制冷涂层 ",零耗电就能降温 5 ℃,赛后还将变身 " 社区冰箱 ",让科技福利延续到日常生活。
从 AR 数字人民币、元宇宙全运村的首次亮相,到 " 无人机 + 机器狗 " 的赛博护卫队保供电,十五运会用一项项创新应用,书写着 " 体育 + 科技 " 融合发展的新范式,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触摸到科技的硬核与温度。
【记者观察】
体育盛会成科技转化的 " 试验场 " 与 " 加速器 "
十五运火炬传递中体现的科创亮点,是一场超给力的 " 以赛促创 "。这波融合还自带粤港澳大湾区的 " 创新基因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无人驾驶汽车的参与,让圣火传递变成了移动的 " 科技秀 ",还借赛事需求倒逼技术升级,越练越强。真是好看、好玩又有料。
赛事期间,几十项科技创新案例扎堆落地,覆盖城市、赛事、场馆、科技助残等场景,还形成了 " 技术验证 - 场景应用 - 产业转化 " 的闭环,简直就是科技成果的 " 快速变现通道 "。
从北京冬奥会的水下火炬传递到如今十五运会的 " 海陆空智能接力 ",中国体育盛会的科技应用从 " 单点闪光 " 迈向了 " 全面开花 ",妥妥是新质生产力的 " 鲜活展示窗口 ",我们置身其中,是不是感觉超提气?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