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日,新街乡第三届柚子节开幕不到半小时,省级非遗 " 新街面塑 " 第四代传承人邓笔先的展位前就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十二生肖面塑在柚香中依次排开:憨态可掬的 " 卯兔 " 耳朵薄得透光,威风凛凛的 " 寅虎 " 尾巴仅 0.3 毫米却弯出三道流畅弧线,吸引游客驻足赞叹。

" 这是用特质调料和的面,自带清香,保存时间很长。" 邓笔先一句话,让围观群众再次发出惊叹。这位 50 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用一团团普通的面团,捏出了百年传承的匠心故事。

邓笔先的面塑传承故事,始于祖辈的马队生意。" 祖上开的马队,做米面给别人吃,后来研究出捏象。" 他介绍道,面塑技艺在家族中已传承四代,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 我从小就喜欢,从小就捏。"50 岁的邓笔先回忆,他的童年记忆与面塑紧密相连。奶奶是村里有名的面塑能手,在奶奶的耳濡目染和亲自教授下,他从小便开始学习,并逐渐掌握了面塑的基本技艺。
20 岁,因家庭变故,邓笔先曾到外省务工,但因身体瘦弱无法承担重活。在困境中,他想起了奶奶教的面塑,心中燃起希望:" 重拾这门手艺也许是条出路。" 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 30 多年的面塑生涯。起初,他带着作品到六盘水各乡镇、市中心,甚至远赴云南昆明、上海等地摆摊。" 刚开始是好奇,怕失传,也想吸引观众的喜欢。" 邓笔先坦言。他的作品所到之处,总能引起众人围观。

重拾信心后,邓笔先带着面塑走南闯北:六盘水 " 地摊王 "、昆明世博园 " 最受欢迎小摊 "、上海城隍庙 " 围观造成拥堵被保安劝离 "…… 他都经历过。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 2016 年。在回乡的列车上,他随手捏面塑解闷,被同车厢的新街乡副乡长看中,当即邀请他回乡发展。2017 年,他受邀入驻贵阳夜郎谷景区,面塑作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但他始终心系家乡,每年柚子节必定回来摆摊,他说:" 让面塑的麦香伴着柚香,这才是家乡的味道。" 于是,每年柚子节,他都推掉外地高价邀约,准时回新街摆摊。

" 跟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面塑题材也得变。" 邓笔先介绍," 人像是从自己这一代开始研究的,到现在已经研究了 20 多年。" 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捏人像是从他这里开始的,刚开始他就坐在酒店门口捏新人,很多新郎看到了都会出钱买下他的作品。如今,他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生肖羊,也有可爱的卡通形象,甚至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奥特曼。
" 儿子女儿都会捏,这门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 为了更好地传承新街面塑,2013 年,邓笔先成立了新街乡多彩面人制作坊,免费向贫困户、待业青年传授技艺。" 传承不能只靠自家人,得让更多年轻人喜欢。" 邓笔先每周都会走进学校,开展公益性教学,教小朋友捏面塑。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让新街面塑真正传承下去。

在新街乡,面塑与糖画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风景线。邓笔先的家族与糖画艺人联姻,三门四人组成了一个非遗传承 " 联盟 "。面塑以手为心,将面团塑造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糖画以勺为笔,用糖浆在铁板上勾勒出一幅幅甜蜜的画卷。" 祖辈捏面是为了谋生,现在我们要让这份手艺甜进、暖进更多人心里。" 邓笔先说道。
从乡野灶台到景区展台,从谋生技艺到非遗瑰宝,邓笔先和他的新街面塑,在四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新街乡的柚子节上,这门古老的手艺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讲述着属于新街的文化故事。

" 面塑不仅是邓家的家传,更是新街乡的文化 IP。" 新街乡党委书记郭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让‘新街面塑’像贵州酱香白酒一样,成为一提到就想到贵州、一想到贵州就必买的新街礼物。一句话,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让传承人富起来、强起来、响起来,最终让小面团捏出乡村振兴的大未来!" 郭熙信心满满。
柚子节落幕,邓笔先的展位前依旧排起长队。他一边捏面,一边告诉记者:" 只要孩子们觉得好玩,非遗就不会断。" 说话间,一团柚子黄的面,在他指尖绽放成一朵栩栩如生的玫瑰,花香与麦香交织,飘向更远的地方 ……
来源 水城区委宣传部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