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生活 11-03
实测:什么是“全智能手表”,到底又好在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前言:全智能表与轻智能表,究竟谁更合理】】】

经常有看我们三易生活相关内容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们相当早就开始涉足智能手表的测试和技术分析。早在 2014 年前后、也就是第一代 Android Wear 与最初代 Apple Watch 诞生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长期使用智能手表产品了。

或许正因如此,对于如今的智能手表行业,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总是抱有一点 " 成见 "。比如我们坚持认为,只有高性能的全智能手表,才能支撑更专业的相关功能。又比如说,我们向来不太赞成有些品牌用低功耗 " 手环级 " 芯片,去做高价智能手表的行为,并认为这样的产品多少有点 " 奇葩 "。

当然,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上述这些观点。特别是当市面上有那么一些定位极其 " 专业向 " 的智能登山表、潜水表、马拉松表,本质上也是 " 大手环 " 级别的低算力硬件,但依然受到其用户群体一致好评的时候,就更容易让人产生 " 动摇 " 了。

那么高性能、高算力的 " 全智能手表 ",与低性能、长续航的 " 轻智能手表 " 之间,性能差距到底有多大," 全智能手表 " 的高性能优势,又究竟能以怎样的形式体现在它的日常使用中,较短的续航时间又是否会对实际使用产生困扰呢?在实际使用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智能手表后,我们打算将这些问题以测试的形式,直观地 " 搞清楚 "。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技术解析:比起操作系统,硬件算力是最大的差异】】】

首先,我们认为需要明确一下,到底什么是 " 全智能手表 "。

从软件层面来说," 全智能手表 " 必须要使用可安装第三方 APP、能够由用户自行扩展的,非固定功能的操作系统。

当然,这个定义如今多少遭到了一些挑战。因为有些厂商也在传统 " 固定功能表 " 的 RTOS 系统基础上,加入了他们自己 " 魔改 " 的部分代码,使得其也可以安装一些相对简单的第三方 APP。

但从硬件层面、特别是主控的价格和算力规模来看," 全智能手表 " 和 " 轻智能手表 " 的差异,那就真的是非常巨大了。

我们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了上面这张表格,并列出了两款全智能手表主控和两款轻智能手表主控。(事实上,BES2800BP 如今在轻智能手表领域还相当少见,更常见的 BES2700BP 基本可以视为是它性能砍半的 12nm 版本)。

不难发现,全智能手表和轻智能手表在芯片的制程、架构、频率、GPU 规格、算力水平,乃至内存大小等方面,实在是有着过于巨大的差异。

更 " 糟糕 " 的是,纵观如今的市场就会发现,尽管全智能手表和轻智能手表在芯片规格和理论上的算力水平方面,差距如此之大,但市面上不乏看似表壳用料豪华、宣传配备了极其专业健康或运动监测功能,甚至价格与全智能手表完全相等(有时反而还更贵)的轻智能手表。

那么面对这样的轻智能手表,我们三易生活所坚持 " 全智能手表在健康和运动监测相关功能上一定更好用 " 的观点,是否还能成立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们进行了一次测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配置对比:同样价格下,成本的分配截然不同】】】

我们这次测试选用的 " 全智能手表 ",是刚刚上市不久的 Apple Watch Series 11。

之所以选择它,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这可能是目前在国内能买到、硬件算力最高的全智能手表之一,而且相比三星 Galaxy Watch 系列,它的本地化做得更好、" 解禁 " 了更多的健康监测相关功能。

与此同时,虽然我们也曾用过售价高达 6000 元以上的 " 类奢侈品 " 轻智能手表,但此次拿来对比的则是一款名义上更偏 " 专业运动定位 " 的机型。其典型售价在 3000 元左右,确实也与 Apple Watch Series 11 在价格上恰好 " 对位 "。

首先,我们还是用一张表格来对比这两款产品的配置。可以看到,在相同价位的前提下,以 Apple Watch Series 11 为代表的全智能手表,似乎在健康监测相关传感器的细节用料上还是会更好些。

比如 Apple Watch Series 11 的 PPG 传感器,四组都是三光源的最新设计,相较之下,这款轻智能手表其中两组传感器就出现了 " 简配 "。而且我们手头这款轻智能手表并未配备 ECG 传感器,也就是完全没有心电测量能力。

除此之外,在 Apple Watch Series 11,体温、水温,以及气压和水压传感器是各自分开来,而 " 轻智能手表 " 显然就没那么 " 讲究 " 了。

但是在 SoC、内存大幅 " 简配 " 的前提下,轻智能手表在配置上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可以将更多的成本用在外壳上。所以可以看到,我们手头这款轻智能表在 3000 元左右这个价位段,就可以给到双面蓝宝石玻璃和钛合金外壳。而这,就是 Apple Watch 以及其他 " 全智能手表 " 所不及的地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功能测试:在健康监测功能上,全智能手表优势巨大】】】

当然,对于如今的智能手表用户来说,纯粹买个表为了 " 好看 " 的可能还是少数。大多数人更看重的,应该还是智能手表在日常的健康、运动数据监测中,是否能够给出稳定、准确的结果。

为此,我们将这两块智能手表一同佩戴、使用了一周多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两块表均开启全部的监测功能,且除了洗澡时以外、几乎都不摘下。同时我们还会戴着这两块表进行运动健身以及睡觉,来考察它们在相同工况下,所能检测的项目以及检测项目的准确性方面,是否会有明显差异。

针对最基础的计步、心率、睡眠统计这些,可以 " 直接 " 被传感器所检测到的项目,Apple Watch Series 11 和我们手头这款轻智能手表之间,确实没有出现到显著的差异。

即便是在主动的健身过程中,两块表在相同时间点检测到的心率数据,也几乎都一致。

但是请注意,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此次用来对比的 " 轻智能手表 " 本身价格就不低,所以它的心率传感器硬件配置,客观上与全智能手表本身差距就不是特别大。可众所周知的是," 轻智能手表 " 的价格下限要比 " 全智能手表 " 低得多,因此这个 " 直接检测项目、数据差异不大 " 的结论,有可能仅适用于我们手头这款 " 高端轻智能表 ",并不能推而广之。

但会主动购买智能手表、尤其是高价产品的用户,大多数可能都会有健身方面的习惯。这就会导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无论全智能、还是轻智能手表,它们的心率、血氧、步数这些数据其实是传感器 " 直接测量 " 到的,如果涉及运动消耗、运动效果评估这些方面,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

一方面,智能手表对于用户运动状态的识别,就可能涉及到对多个不同传感器数据的算法统合。比如跑步时,有的手表可能只能 " 测量 " 用户的步数、心率、移动距离,但性能更高的表就可以进一步 " 测 " 出步频、步长、双脚落地稳定性、胳膊的摆幅、呼吸速度等更多数据,那么测量的数据更多,并可以处理更多数据的全智能手表,自然也就可能给出更准确的运动监测报告。

另一方面,智能手表的 " 运动算法 " 背后,会涉及到大量用户模型的数据收集工作。打个比方,经验丰富的健身者,在健身过程中的心率就可能会比其他人更低。如果手表的算法没能结合各种生理参数 " 认 " 出来这一点,几乎就必然会给出错误的统计数据。

很显然,由于全智能手表和轻智能手表本身在算力水平上,实在是差距太大,就注定了轻智能手表在细致的运动状态识别,以及运动效果评估功能上,相比以 Apple Watch Series 11 为代表的全智能手表显得相当 " 简陋 "。

比如,Apple Watch Series 11 能够结合用户的日常心率、呼吸状态等,计算出基础代谢率,并基于它来 " 识别 " 用户是否是运动老手,以及给出每一次运动的卡路里消耗里,到底有多少源自 " 基础代谢 "、多少是真正的 " 运动消耗 "。

除此之外,我们统计了 Apple Watch Series 11 与作为对比的这款轻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功能上的具体差异。从这张表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无论是在 " 直接监测 " 的信息丰富度,还是在结合算法之后所能生成的 " 锻炼评价 " 上,以 Apple Watch Series 11 为代表的 " 全智能手表 ",都展现出了压倒性的优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总结: 轻智能表并非毫无意义,但不是适合所有人】】】

其实追溯 " 智能手表 " 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最早期的智能手表其实几乎全都是高性能的 " 全智能 " 配置,而 " 轻智能手表 " 反而才是这几年才开始变得普遍的一种产品形态。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呢?一方面,它可能与全智能手表普遍成本高、定位高,价格门槛难以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全智能手表的高性能,也就注定了相对不那么低的功耗水平。以我们手头的 Apple Watch Series 11 来说,在全天佩戴的情况下,它也只有堪堪 2 天左右的续航能力。虽不至于 " 每日一充 ",但对于部分可能需要长期户外工作的用户而言,可能确实会有所不便。

正因如此,当然不能说如今的 " 轻智能手表 " 就是完全不合理的产品形态。毕竟对于部分预算不足,或是极其看重续航,平时不怎么运动、不太需要智能手表来做健康和运动监测的用户来说," 轻智能手表 " 确实也有一定的作用。

但除此之外,从我们这次的测试结果便不难发现,但凡对于真正重视智能手表 " 健康监测功能 " 的消费者来说,如今的 " 轻智能手表 "、哪怕是高价产品,其功能都是完全不够看的。就更不要说 " 全智能手表 " 还有着 " 轻智能手表 " 完全无法比拟的软件扩展优势,以及可以凭借系统升级不断得到新功能的潜力。

因此至少在当前这样的技术背景下,但凡有足够预算购买 Apple Watch 这类 " 全智能手表 "、且不需要连续长时间处于户外的消费者,我们都依然强烈建议选择全智能手表。至于高价的轻智能手表,从这个方面来看,虽说不至于是 " 纯坑 ",但也可以说是只适合小部分用户需求的产品类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ndroid 手表 智能手表 芯片 马拉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