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8小时前
AI代替导演选角色,靠谱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 号出海 · 第 206 篇

AI 选角是否真的能替代选角导演?在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欧洲老牌电影节)的一场讨论中,多位选角导演就此展开了激烈交锋。曾为《神奇女侠》《蝙蝠侠:开战时刻》等大片担任选角的露辛达 · 赛森直言,AI 或许能简化行政事务,但「绝不可能真正理解选角的艺术」。随着 AI 不断进入影视生产流程,人类的直觉与创造力是否仍然不可替代?

塞萨洛尼基电影节的行业论坛上,曾参与《神奇女侠》《蝙蝠侠:开战时刻》等作品的资深导演露辛达 · 赛森指出,AI 固然能在档案管理等事务性工作中提高效率,但选角的本质并非数据匹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理解」。

赛森提到,如今科技让演员可以跨越地域进行远程试镜、线上读本,这无疑拓宽了选角的可能性。然而,当 AI 被用于推荐演员名单时,问题随之而来——算法可以筛选履历,却无法体察表演的微妙张力,也无法感知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

科技公司创始人齐茨尔斯佩格也表示,行业中最大的误区之一,是把 AI 视为可替代的劳动力,而非辅助创作的工具。他强调,选角导演的判断力、经验和人脉都是无法量化的知识资本。

与此同时,欧洲电影学院与奥斯卡均已新增「最佳选角」奖项。这是自 2001 年「最佳动画长片」以来,奥斯卡首次新增奖项。赛森坦言,这是选角导演多年来持续推动的成果,「我们终于被承认为电影创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 AI 渗透到影视产业的方方面面时,这场关于「技术与艺术边界」的讨论,也让人重新思考——未来的选角,究竟属于算法,还是属于人心?

资深选角导演露辛达 · 赛森(左一)

当欧美选角导演在探讨 AI 的潜在威胁时,中国影视行业也正处在相似的十字路口。AI 在选角环节的应用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而是逐渐渗透到演员画像分析、剧本匹配与市场预测等环节之中。无论是大型制片公司,还是新兴的选角平台,都开始尝试用 AI 技术辅助决策,以提升制作效率、降低选角风险。

目前,部分国内影视公司已经尝试建立演员数据库,通过 AI 对演员的外貌特征、过往角色、受众画像进行标签化管理,实现更精准的角色匹配。例如,爱奇艺、优酷等平台在自制剧选角阶段,会参考算法生成的「演员匹配度」报告,用以辅助导演与制片人进行初步筛选。此外,「猫眼专业版」等行业工具也在利用 AI 模型预测演员阵容对票房的影响,从数据层面优化选角决策。

然而,与技术进步并行的,是对创作深度的担忧。AI 能提供量化数据,却难以衡量演员的「气质契合度」、表演层次与即兴创造力。正如赛森所强调的那样,真正的选角是一场关于情感与故事的共鸣。国内一线导演如张艺谋、宁浩等人也在不同场合提及,选角并非单纯的外形匹配,而是契合人物灵魂的选择,这正是 AI 所难以捕捉的部分。

从产业趋势来看,AI 在国内选角领域更可能扮演「助理」而非「替代者」的角色。它可以帮助选角导演快速完成信息整理、角色预匹配,甚至通过虚拟场景模拟演员组合的化学反应,但最终的决定仍需依靠人类创作者的判断与艺术直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影视产业在 AI 伦理和法律规范上仍需加速完善。AI 生成演员形象或利用深度合成技术替换演员面孔,若缺乏明确授权,极易引发肖像权和合约纠纷。为此,业内呼吁建立「AI 选角行业规范」,确保技术应用不侵害演员权益,也不削弱创作过程中的人文温度。

可以预见,未来影视选角将进入「人机协作」的新阶段—— AI 负责效率与数据,人类负责艺术与灵魂。这种平衡,或许正是全球影视行业在面对 AI 浪潮时的最大公约数。

AI 女演员 Tilly Norwood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Deadline

原文作者|Zac Ntim

原文发布日|2025.11.1/ 周六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导演 蝙蝠侠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