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昨天
八载炊烟暖病童,哈尔滨“爱心厨房”创办人老庄的“无用之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秋末的哈尔滨已透着寒意,哈医大一院旁居民区的一间 30 多平方米小屋内,却始终飘着饭菜香。这里是庄严国创办的 " 爱心厨房 ",患儿家属们都亲切地叫他 " 老庄 "。八年来,这个小小的厨房,免费为白血病患儿家庭提供厨具、食材,成了几百个外地求医家庭的 " 救命厨房 "。可如今,50 多岁的老庄却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 我最希望这爱心厨房早日倒闭。"   不是厌倦了日复一日的操劳,而是这份 " 倒闭心愿 " 背后,藏着他对所有患病孩子最滚烫的期盼 ," 厨房关了,就说明天下没有白血病孩子了,这才是真的好。"

从陪女治病到为病童撑伞

老庄与爱心厨房的缘分,始于一场与病魔的抗争。几年前,他的女儿被确诊白血病,那段日子,他带着孩子在哈医大一院辗转治疗,最发愁的不是高昂的医药费,而是 " 孩子吃不上一口干净营养的饭 "。" 白血病患儿得忌口,外面的饭不放心,租的小房子没条件做饭,有时候只能啃面包、泡方便面。" 老庄至今记得,女儿化疗后没胃口,却念叨着想吃家里做的红烧肉,他跑遍医院周边,才找到一家愿意按他要求少油少盐做的小餐馆。也是那段时间,他看到太多和自己一样的家庭:外地来的家长背着行李蹲在医院走廊,啃着冷馒头;有的家庭为了省钱,一天只买一份盒饭,家长饿着肚子看着孩子吃。2017 年 7 月,还在陪女儿治疗的老庄,拿出积蓄,又找志愿者和好心人帮衬,在医院附近租下这间小屋," 爱心厨房 " 就此开张。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

" 让娃们能吃上口热乎饭,哪怕只是一碗粥、一个鸡蛋。"

如今,老庄的女儿已经 23 岁,早已治愈康复,找到喜欢的工作,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可爱心厨房却没停下,从最初的几户家庭,到现在累计服务几百名患儿;从只能提供灶台和基本调料,到如今肉蛋奶、蔬菜水果每天不断。老庄说,女儿常劝他:" 爸,得坚持。" 可他心里却藏着个 " 自私 " 的心愿:" 我盼着厨房倒闭,盼着再也没人需要它。要是哪天,没有家长来这里做饭,就说明孩子们都健健康康的,不用遭这份罪了。"

为一口肉

揣着秤逛到超市打烊

" 现在孩子们想吃啥有啥,可前些年,连吃顿肉都得算计着来。" 老庄翻着手机里的旧照片,照片里的厨房简陋拥挤,灶台是二手的,调料瓶是回收的玻璃瓶," 那时候最难的,是孩子没有好吃的。"

为了给孩子们加营养,老庄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傍晚六七点,揣着小秤去附近的生鲜超市 " 捡漏 "。" 正常肉 10 多块钱一斤,晚上超市快关门了,会打折到七八块,有时候还能买到处理的排骨、鱼。" 他每次都只买一点," 多了放不住,少买勤买,保证新鲜。"   有次冬天,他为了等一块打折的牛肉,在超市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

厨房的租金、水电、米面油,全靠社会捐赠,月均几千元的支出,常常让老庄犯愁。" 有次房东催房租,我实在凑不上,抱着账本在厨房坐了一夜,想过要不就关了吧。" 可第二天一早,就有家长来做饭,一位来自外地的妈妈,端着刚煮好的小米粥,塞给他一碗:" 庄大哥,我知道你难,这粥你趁热喝,我们几个家长凑了点钱,你先拿着交房租。" 那碗粥,老庄喝得眼泪直流," 不是粥好喝,是觉得有人懂,有人一起扛。"

那些年,厨房的使用率一直很高,却也透着心酸。有家长为了省煤气费,只用电饭锅煮面条;有妈妈把鸡蛋省给孩子,自己啃馒头就咸菜;老庄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常会自掏腰包买些鸡蛋、牛奶,偷偷放在灶台边," 就说人家捐赠的,别浪费。" 他怕伤了家长的自尊,也怕孩子们看出窘迫。

网红博主来访

爱心涌进冰城

今年,爱心厨房迎来了 " 春天 "。300 多万粉丝的哈尔滨本地博主 " 冰城左右哥 ",偶然听说了爱心厨房的故事,带着团队来拍摄 1000 多万粉丝的博主 " 李想要理想 " 也专程赶来。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烟火与坚守。

" 一下子就火了,全国的爱心人士都来了。" 老庄说,那段时间,厨房门口每天都有人送东西:龙泰公司送来整车的米面油和蔬菜,公益团队帮忙翻新了灶台和电路,陌生网友寄来儿童绘本和玩具,还有人直接转账,留言 " 给孩子们买肉吃 "。

变化肉眼可见,以前空荡荡的食材架,现在摆满了鸡蛋、牛奶、排骨、鱼虾;厨房新增了两台冰箱,专门存放新鲜食材;老庄还在医院附近租下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取名 " 小白希望厨之家 ",免费给经济困难的患儿和家属住," 吃喝全免,让他们不用再挤小旅馆,能安心照顾孩子。"

厨房的餐费也有了 " 暖心政策 ":特别困难的家庭,不用交一分钱,做好的饭直接送到医院病房;经济条件好点的,交 25 元就能吃一天;正常收费 50 元,远低于外面的餐费。" 现在孩子们只要想吃啥,就能吃着啥。" 老庄笑着说,前几天有孩子想吃草莓,当天就有爱心人士送来一箱," 看着娃们捧着草莓笑,我比自己吃还开心。" 几天前,哈尔滨降温,还有爱心人送来几十双雪地鞋," 给孩子们穿,别冻着脚。"

治愈者归来

把温暖传下去

在爱心厨房,最让老庄感动的,不是收到多少捐赠,而是那些 " 回头客 ",治愈出院的孩子,总会想着回来看看。

15 岁的涵涵就是其中一个。三年前,涵涵患白血病,在爱心厨房吃了一年多的饭。如今康复了,她每个月都会来两三次,每次都不空手:今天拎着排骨,明天带点牛肉,有时候还会帮着家长做饭。涵涵说,自己能吃上营养三餐,全靠爱心厨房," 现在我好了,也要尽份力,让其他小朋友也能好好吃饭,早点康复。"

一位来自亚布力的小女孩,也是厨房的 " 常客 "。她 10 岁时患病,爸爸伤后丧失劳动能力,妈妈离家,爸爸独自带她来哈尔滨治病。在爱心厨房的一年里,很多家长帮着照看她,老庄还常给她买零食。如今治愈了,她每次来哈尔滨,都会特意来到厨房,送些玩具给其他小患者," 爸爸说,要记得帮过我们的人。"

" 这些孩子,每次回来就喊我‘庄大爷’,又高又帅又精神地站在我面前,我就忍不住掉眼泪。" 老庄说,八年里,在厨房做饭的家庭,孩子治愈率超过 90%," 这是我最骄傲的事。"   一句 " 庄大爷,我们回来看看 ",就能让他开心好几天," 觉得自己没白干,这些苦没白受。"

有孩子 " 掉队 " 的揪心

更有女儿的鼓励

当然,也有让老庄揪心的时刻。偶尔会有家长来告别,说孩子 " 走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他都缓不过来," 躲在厨房后面哭,总想不干了,太难受了。"

他回家跟女儿说起这事,忍不住哭了,女儿抱着他说:" 爸,这个事你不做谁做啊?要是你不做,可能会有更多孩子受委屈。"

女儿的话,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这些年,老庄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每天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帮着家长洗菜、看火,听他们倾诉烦恼,有时候还帮着联系医院和公益组织。有人问他累不累,他说:" 累,但值得。只要能多救一个孩子,多让一个家庭看到希望,我就还能坚持。"

现在,常有博主想来记录爱心厨房,老庄都会热情接待,他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孩子的故事," 不是要募捐,是想让大家多关注白血病患儿,多给他们点温暖。" 但他始终没忘那个 " 倒闭心愿 ":" 我盼着有一天,我能锁上厨房的门,再也不用打开。到时候,我就带着女儿去旅游,跟她说‘你看,天下的孩子都健健康康的,咱们的厨房可以休息了’。"

" 只要孩子们能好,我就继续守着这烟火。但我更盼着,这烟火能早点熄灭,因为那意味着,再也没有孩子需要在医院里过年,再也没有家长为一口饭发愁。" 这份朴素的心愿,藏着一个普通人最伟大的爱 ,他守着厨房,却盼着它消失;他付出所有,却只愿 " 无用武之地 "。而这方小小的爱心厨房,也早已不是一个做饭的地方,而是一盏灯,照亮了患病家庭前行的路。或许,当老庄的 " 倒闭心愿 " 实现的那天,才是对这份坚守最好的回报,才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 " 圆满 "。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记者:王鸿凌

责任编辑:田苗

审核:董景峰

相关标签

白血病 哈尔滨 面包 志愿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