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2025 年上市券商三季报披露收官,两融业务的业绩贡献度持续凸显,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核心焦点。Choice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 42 家上市券商累计融出资金规模超 2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 72.03%,带动利息净收入达到 339.06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54.52%,信用业务已明确成为券商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

从市场格局来看,头部券商凭借资金与客户优势占据主导地位,国泰海通、中信证券等五家机构融出资金规模均突破 1300 亿元,其中国泰海通以 2385.58 亿元的规模位居榜首,较上年末增幅更是达到 124.49%,合并后的业务扩张效应显著。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中小券商在这一轮增长中同样表现亮眼,长城证券利息净收入实现超 30 倍增长,财达证券、中原证券等也跻身增速前十,反映出信用业务领域的多元化竞争态势。多家券商在公告中直言,两融利息收入增加是业绩增长的关键推手,而华林证券等机构提及的 " 融出资金净流出大增 ",更从侧面印证了业务扩张的迅猛势头。
市场需求的持续升温为业务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 10 月 30 日,沪深北三市两融余额逼近 2.5 万亿元,已连续 57 个交易日维持在 2 万亿元以上,9 月新开户数量更是达到 20.54 万户,同比增幅超 288%,创下年内新高。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面对旺盛需求,券商纷纷调整业务布局,招商证券将两融规模上限从 1500 亿元提升至 2500 亿元,创下年内调升纪录,山西证券、兴业证券等多家机构也相继跟进扩容。这种规模扩张并非盲目激进,国金证券、华林证券同步将融资保证金比例上调至 100%,展现出 " 扩量 " 与 " 风控 " 并重的运营思路。
风险可控性是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中证数据显示,当前两融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 281.44%,远高于 130% 的平仓警戒线,而两融余额占 A 股流通市值比例 2.55%、交易额占比 11.47% 的指标,均显著低于 2015 年峰值水平。和众汇富分析,券商自身风控指标同样稳健,融资金额与净资本比值普遍控制在 1.5 倍以下,未触及 4 倍的预警线,充足的风险缓冲垫为业务扩张提供了安全边际。10 月以来,多家券商上调低折算率个股的参数至 30% 至 70% 区间,通过精细化运营平衡收益与风险,这与广发证券研报提出的 " 三项核心参数动态风控 " 逻辑高度契合。
行业增长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和众汇富认为,尽管 " 以量补价 " 策略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有效维系了收入增长,但单纯比拼额度与利率的同质化竞争,可能导致资本回报率承压。中信建投分析师赵然指出,券商需推动业务从 " 重资本 " 向 " 轻运营 " 转型,通过专业能力整合资源、主动管理风险,才能突破增长瓶颈。这一观点在行业实践中已现端倪,国联民生、中原证券等机构正通过精准拓客、分层定价等方式优化业务结构,避免陷入低水平价格战。
当前资本市场活跃度持续回升,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已连续 35 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元大关,两融余额更是在年内实现了近 20% 的增幅,这些数据都印证了两融业务的景气周期有望延续。但在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风险定价能力与资产质量将成为券商核心竞争力的分水岭。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那些既能把握市场机遇扩大业务规模,又能通过精细化风控筑牢安全防线的机构,将在这一轮行业升级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部分头部券商通过搭建 AI 智能风控模型,将客户信用评估效率提升 40%,违约率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 60%;而中小型券商则通过聚焦细分领域,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实现差异化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业务模式的 " 由重转轻 " 转型,则可能成为决定券商长期盈利能力的关键所在。从国际经验来看,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投行早已通过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将利息收入占比控制在 30% 以下,转而发力衍生品设计、做市交易等轻资本业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