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0 日起,23 个装载着含放射性污染物锌粉的集装箱因印尼政府拒绝入境,已在菲律宾海岸滞留超过 12 天。

菲律宾核能研究所(PNRI)10 月 31 日证实,货物中检测出放射性同位素铯 -137 痕迹。
虽然短期内辐射水平未达到危险阈值,但事件所涉及的环境风险、责任归属以及国际法规漏洞问题,正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批锌粉原本是菲律宾本土企业 SteelAsia 的钢铁生产副产品,经由 Zannwann 国际贸易公司出口至印尼。
然而,在入境检测中,印尼发现锌粉中铯 -137 含量超标,依据 2022 年第 12 号法规拒绝接收,并要求退回原产国。目前,这些集装箱仍滞留在菲律宾海岸,处置方案尚未确定。
事件的责任归属问题成为争议的核心。SteelAsia 已暂停回收工厂的运营,但在声明中否认自身责任,称 PNRI 的检测结果 " 不科学 ",并对相关指控表示不满。
与此同时,菲律宾核能研究所所长卡洛 · 阿西利亚表示,铯 -137 的半衰期长达 30 年,长期接触可能对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但当前检测到的辐射剂量短期内不会构成健康威胁。
这一说法虽然缓解了部分公众的担忧,但对长期隐患的担心仍然存在。
从国际法角度来看,事件暴露了跨境放射性废物管控的执行漏洞。
《巴塞尔公约》规定,有害废物的跨境转移需经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双重同意,且出口国对非法转运废物负有回收义务。
然而,菲律宾与印尼的处理过程显示,这一法规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足。
此外,《乏燃料管理安全联合公约》要求缔约国建立放射性废物追溯体系,但此次事件中,废物来源追溯和责任认定仍未明确。

这并非东南亚地区首次面临类似问题。
2019 年,菲律宾曾成功退回加拿大非法转运的垃圾,为国际废物管控提供了参考案例。东南亚正逐渐成为全球废料处理的 " 中转站 ",但区域内的放射性监测标准和监管体系亟待提升。
印尼已叫停疑似污染源的废铁废钢进口,并强化食品放射性检测,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出具非放射性证书。这一举措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铯 -137 作为一种具有长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其危害不容忽视。
福岛核事故中,铯 -137 曾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深远。
菲律宾废料回收产业链的监管漏洞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升回收流程中放射性检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紧迫问题。
此次事件为东南亚国家敲响了警钟。随着全球废料处理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区域内废料处理的放射性监测标准亟待提升。
先进的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例如玻璃化处理和深地质处置,可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危害。
东南亚国家应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技术升级,建立区域性合作机制,确保废料处理的安全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