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4 日,星巴克做了一件在其入华 26 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事:
将其在中国市场全部 8000 家门店的运营控股权,交予一家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公司——博裕投资。
根据星巴克的公告: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 60% 股权,星巴克保留 40% 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 40 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此次合作标志着星巴克即将开启深耕中国市场 26 年后的全新篇章,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 8000 家星巴克门店。其发展愿景,是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 20000 家。
全球咖啡巨头为何甘愿 " 交出方向盘 "?
博裕,这家一贯低调神秘的机构,有何等能量与底气,敢于操盘如此庞大的消费品牌转型?

当 " 私募股权 " 一词出现,很多人都会想到 " 杠杆收购、成本削减、短期套利 " 的野蛮形象。
但博裕投资却是中国私募股权里的一个另类。
其主要联合创始人马雪征,曾为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团队核心成员多源自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中信集团等国家级投资平台,自 2011 年成立之初,便被市场打上了 " 顶级配置、长线思维 " 的标签。
博裕在中国投资过哪些企业呢?
比较经典的有:蒙牛乳业、阿里巴巴、菜鸟网络、快手、网易云音乐。

基本上都是大企业,而且都是在品牌早期的时候介入,对这些企业的转型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参与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在中国的构建。
快手、网易云音乐的成功投资,也意味着博裕对中国消费者在数字化生活、社交媒体生态、内容营销和线上流量玩法上有着相当的洞察和积累。
而这,正是当前星巴克在中国与瑞幸等本土品牌竞争中最明显的短板——数字化敏捷性与生态丰富性。
博裕的入局,很可能会影响当前星巴克的会员体系、线上订单、配送网络乃至营销方式,实现一场数字化的 " 换血 "。
与传统 PE 基金 5-7 年的退出周期不同,博裕因其资金多来源于主权财富基金、长期保险资金等,其投资周期可以拉长至 10 年甚至更久。
这种 " 长钱 " 特性,和星巴克中国万店计划所需的长期投入和培育期也非常契合。

毕竟在中国,尤其是在低线市场进行大规模商业拓展,涉及复杂的政商关系、商业地产谈判、本地供应链构建等。
博裕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也能有效为星巴克扫清这些 " 非市场性 " 障碍,这是星巴克作为外资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说星巴克 " 嫁给 " 博裕,也是一次深思熟虑的选择,毕竟博裕之所长,恰恰是星巴克当前所需要的。

说完双方合作的战略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本次 " 牵手 " 的细节。
和肯德基、麦当劳的 " 卖身 " 不同,星巴克和博裕的合作,更像是一场婚姻。
表面上,是星巴克 " 出让控股权 ",但交易结构的设计处处透露出双方商业共赢,风险共担的意识。
一方面,星巴克在此次交易中展现了极大的战略灵活性。
其核心诉求并非牢牢抓住 100% 的控制权,而是确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健康与增长。

通过让出控股权,星巴克可以更好地实现其多重战略目的。
比如冲击 20000 家门店,在成本更高、回报周期更长的低线市场,20000 家的门店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本投入。
将这部分投入和风险转移给博裕,星巴克得以解放大量资本,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战略重点,如产品创新、供应链搭建等。
中国云南咖啡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打响名声,星巴克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培育作用。

此外,星巴克也深知,在与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贴身肉搏中,自身在决策链条、数字化创新和本地营销上存在劣势。
比如星巴克的 APP 与瑞幸相比,在功能丰富性、社交裂变玩法和配送整合上仍有差距。
博裕的入局,相当于为星巴克中国安装了一个 " 本土化操作系统 ",能极大提升其应对市场竞争的敏捷性和精准度,打赢这场 " 数字化翻身仗 "。
交易公告中明确提到,"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总价值评估超过 130 亿美元。这部分价值由三块构成:出让控股权益的现金对价、保留的 40% 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授权经营收益。"
最后一点尤为关键。
它意味着星巴克即使不负责具体运营,也能像 " 收租 " 一样,持续从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中分一杯羹。
这种模式能将星巴克的角色从 " 辛苦的耕耘者 " 部分转变为 " 坐享其成的平台方 ",其收益与品牌价值深度绑定。

所以说星巴克的卖股,是一种 " 以退为进 "。
另一头,博裕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博裕愿意付出真金白银获取控股权,其目标也不仅仅是财务收益,坐拿分红。
控股权意味着主导权,博裕拿到主导权,则可以对星巴克进行较为激进的改革。

比如对星巴克中国的成本结构(如租金谈判、人工物料采购)重新梳理,提升单店盈利模型,特别是在盈利模型更脆弱的下沉市场。
还可以更放手地推动此前星巴克全球总部可能较为谨慎地尝试。例如推出更彻底的中国本土化产品线(甚至茶饮子品牌)、探索更小的店型(如纯快取店、加油站店)、与本土 IP 进行跨界联名等。
现在的一线城市咖啡战场已是红海,真正的增长引擎在于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域市场。
这里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社交场景与一线城市迥异,对 " 第三空间 " 的需求也可能不同,但星巴克过去迟迟没能在下沉市场,做出大的动作。

博裕现在拿到了控股权,就能为这些 " 实验 " 提供了更大的容错空间。
甚至,还可以利用其资本和生态优势,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段,尝试更具攻击性的价格策略或补贴活动,以抢占市场份额。
而这,一直是星巴克中国过去不敢尝试的。(怕影响品牌调性)
因此,这个 "60/40" 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很精妙的平衡:
星巴克用控股权换来了资本解放、风险共担和长期的品牌收益;而博裕用资本和资源换来了推动深度变革所必需的主导权。
双方都押注于同一个目标:一个更大、更强、更本土化的星巴克。

当然,想象规划是美好的,真正过日子,必然会面临柴米油盐的计较。
星巴克引以为豪的是其 " 伙伴文化 " 和独特的价值观。
他们精心呵护并激励一线员工的 " 伙伴精神 ",给到员工更多的工资,更多的假期,给到用户更好的咖啡空间体验,这正是星巴克体验的核心。

而私募股权资本天然追求效率、数据和回报率。
当博裕的职业经理人带着财务报表和 KPI 指标,进入一个充满 " 咖啡热情 " 和 " 人文关怀 " 的组织时,会产生矛盾吗?
毕竟,成本优化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福利和培训投入,从而动摇服务的根基。
所以这场合作,既是对博裕 " 中国核心资产运营商 " 能力的一次终极检验,也是对星巴克能否保持初心的拷问。
万店雄心之下,双方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如何磨合将会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我们会持续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