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少年维特
这两天市场没什么大行情,大饼还是在 110k 上下磨人,不过稳定币圈子里倒是热闹起来——据彭博消息,Coinbase 正就以约 20 亿美元收购 BVNK 进行后期谈判。
要知道,BVNK 去年估值才 7.5 亿美元,一年时间翻了约 2.7 倍;另外一头,同样做稳定币清算业务的公司 OwlTing Group,上个月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今天主要说下 OWLS,公司主要经营品牌是 OwlTing Group(奧丁丁),成立在 2010 年比较早,创始人王俊凯(Darren Wang),最初业务是做区块链溯源与旅游电商。疫情之后,公司彻底转型金融科技,开发出 OwlPay(稳定币结算引擎)和 OwlPayHarbor(法币 / 稳定币出入口)。
这个挂牌没有选择公开募股 IPO,而是直接上市,也就是说不发新股、不募资,只让既有股东股份流通。
从我一枚散户角度看,似乎给人一种开盘全是卖盘的感觉,结果挂牌参考价 10 美元,开盘一度涨到 68 美元,当日收盘 55.55 美元,对应市值约 49 亿美元,当时看体量是不小的,现在回落到 10 亿美元区间了。
从绝对规模上看,OWLS 这个规模远不如 Coinbase 或 Circle,但从行业意义上讲,这个算是全球首家以 " 稳定币结算 " 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公司于 10 月 24 日公告说,已在美国 40 个州获得 Money Transmitter License(MTL),并在日本、欧盟、东南亚备案。
如果单纯用区块链公司去定义有点狭隘了,公司方向很明确花了几百万美金,拿了这么多牌照,严格意义上,应该算是一家具备法币出入口合规能力的跨境清算网络运营商。
公司 2024 财年收入 757 万美元(同比 +18%),净亏损 1027 万美元。现在报表数据这些感觉还没法看,不过有个信息点需要重点关注:
根据公开资料,OwlTing 与 Visa 达成协议,借助 Visa Direct 的全球网络,OwlTing 的 OwlPay 将嵌入 Visa 超过 85 亿支付端点,支持多达 160 种币别、覆盖全球 190 多个地区。
这透露出两个信号:一个是,Visa 把「链上美元 + 跨境即时结算」这件事,列入自己的全球路线图。第二个就是,OLWS 获得了卡组织级别入口,这可是传统支付圈最难进的地方,而且业务上也有了 " 从区块链起家 " 转型为 " 合法合规的跨境清算网络 " 实锤证明。
这件事要是放在五年前,可能没人信;但现在看来,稳定币世界的 " 清算层大战 ",已经从币圈跑进金融圈了。
无论是 Coinbase 收购 BVNK,还是 OWLS 挂牌上市与 Visa 达成战略合作,这背后代表的是一个更大的命题:谁能在稳定币时代占住清算层节点。
从 " 卡组体系 " 到 " 链上结算 "
OWLS 这种公司放到市场上,我理解是按照支付系统的 " 重构 " 逻辑去看。
传统支付体系的主角是 Visa、Mastercard、SWIFT,全球交易总额超 20 万亿美元,通道费赚得不亦乐乎;
但是从跨境支付两端用户来讲,资金和时间是实打实的硬成本,三座大山绕不开:费率高、速度慢、环节多。
比如企业做一笔跨境回款,平均要忍受 3% – 8% 的综合成本(汇损、卡通道、收单手续费、合规占用等),资金在多方账户辗转,清算往往 T+2 到 T+3,对账与合规抽查也很 " 人肉 "。这就是为什么平台型卖家、外包团队、海外分销商一直在找替代方案。

今年爆炒的稳定币概念,实际上就是要把这个体系进行 " 程序化 " 改写,实现 " 美元的链上表达形式 ",要把美元清算搬上互联网,直接能把这三座大山全部解决掉。
根据 CoinDeskResearch 数据,截至 2025 年稳定币总市值约 2610 亿美元,稳定币支付量已增长至 194 亿美元,USDC、USDT 占据 90% 市场份额,其中 USDC 在企业支付中增长最快。

麦肯锡在 2025 年报告《TheStableDoorOpens》中指出:" 到 2030 年,稳定币与代币化现金将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的核心通道之一。" 传统 Visa/Mastercard 的商业逻辑—— " 清算、对账、信任 ",正被链上可验证系统重写。
一个正在形成的 " 万亿美元轨道 "
从去年开始,稳定币这个曾经 " 币圈的小工具 " 就已经正式进入了 " 金融基础设施 " 的赛道。
全球主要法域都在 " 给稳定币立户口 ",今年年中美国通过了《GENIUS 法案》(2024),为稳定币发行人确立了法律框架;香港也落地《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条例》,首批牌照申请正在推进;欧盟的《加密资产市场规则》(MiCA)在 2024 年正式生效,明确了稳定币的审计、储备、发行与清算标准。监管态度从模糊变为许可,稳定币在全球清算体系里的合法身份越来越清晰。
同时,主流金融机构已经在接受 " 链上美元 " 作为清算资产的现实。比如 Visa 启动稳定币跨境支付试点——允许企业使用 USDC 直接拨付款项。截至目前,Visa 已完成超过 2 亿美元的稳定币结算。
根据 CoinDeskResearch 的数据,截至 2025 年 7 月,稳定币支付规模相较 2022 年已暴增 800 多倍,全年预计可达 280 亿美元。这个增长速度,在金融史上几乎只有互联网普及初期可比。
而放大到目前 OwlTing 所在的跨境支付这个大盘子,市场空间更惊人。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4 年全球跨境第三方收款市场规模约 6000 亿美元,预计到 2029 年将突破 1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跨境电商出口依然是主力——无论是独立站、亚马逊卖家还是供应链代工厂,都在找更快、更便宜的收款方式:
Visa 和 Checkout.com 已经在企业支付端测试 USDC;
Fireblocks 的托管与结算网络累计交易额超过 10 万亿美元、服务超 3000 家机构;
Solana 主链的实际转账能力稳定在数千 TPS ,理论峰值可达 6.5 万 TPS ;
在拉美、非洲、东南亚,企业用 USDC 发工资、结账、汇款已经不是新闻;
Deloitte 在 2025 年的报告里甚至直接写道:"2025 为支付型稳定币关键之年 "。
OwlTing 选择在这个节点切入并登陆资本市场,算是踩在行业的风口上。稳定币打开跨境结算赛道,让企业用更低成本完成国际结算,既赚了效率红利,又搭上了政策红利。
不过目前全球市场看,监管依然复杂、政策差异巨大,像 OwlTing 这样的公司必须持续扩展 MTL、MSB、EMI 等多法域牌照,才能在未来真正 " 全球通 "。
OwlTing 所处产业链区位与模式

这是今年 CBInsights 出的一个稳定币市场地图,各个链条的核心玩家,从产业分工和上下链路来看的话,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几类:

OwlTing 属于偏中下游那层,距离法币会更近,属于连接 " 链上的钱 "(USDC/USDT)与 " 银行系统的钱 "(USD/TWD/EUR)。

现在公司 OwlTing 的核心产品 OwlPay 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结算、出入金与合规一站式方案:

按照官方给的口径,速度方面能做到 T+0 到账,目标费率 0.5%,全程 KYC/AML 审查,并支持 USDC、USDT、USD、EUR、JPY 等多币种,另外企业可在账面审计层追踪每一笔清算。
商业模式上,主要是靠企业每天跑出来的资金流量在赚钱。无论是给企业做跨境结算,帮平台做代付,还是帮稳定币和法币之间搭桥,每一笔钱只要从链上流向银行账户,OwlTing 都能抽到一点 " 通行费 ",而且是合规合法的。

从披露的财报看,目前 OwlPay 的 B2B 结算服务是收入主力,占到整体营收的约 60%,客户主要是跨境电商和供应链企业,这部分 Take Rate 介于 1% – 3%;其次是平台类 Payout 服务(约占 25%),比如为跨境公司提供发薪结算,这部分增长速度目前看比较快;剩下的 15% 左右来自法币与稳定币的兑换通道(On/Off Ramp)以及对外输出的合规 API 和风控服务。
这些业务听起来不起眼,但毛利率其实不低,因为这些都是系统层收入,不需要砸钱做广告,也不靠补贴换流量。
BVNK、OWLS、Bridge,稳定币清算三条路径
稳定币清算这条赛道,其实现在已经形成了三种路线代表:

英国的 BVNK 属于传统金融派,拿着 FCAEMI 牌照,开法币账户、发电子货币,走的是 " 稳定币银行 " 的老派路线,模式相对比较重。客户大多是欧洲 B 端企业,比如 Deel、Worldpay、Railsr(Railsbank)这些做发薪、收付的老面孔。去年底公开的估值才 7.5 亿美元,今年被 Coinbase 出手 20 亿美金收购,等于是一年估值翻了三倍。
Bridge 路线又不太一样,属于一个 " 接口平台 "。通过一套标准 API,把稳定币支付、兑换、结算全整合进 Stripe 体系里,等于是稳定币世界的 Stripe Bridge。企业和开发者不需要懂区块链,只要接上接口,就能完成支付调用,让传统金融机构能无缝进入链上美元体系。
再看 OWLS,走的是轻资产清算网络路线,用 MTL+MSB 合规网络去织一张链上 + 法币的跨境清算网,属于做 " 搬钱 " 的生意。
现阶段 OWLS 属于比较符合拥有网络效应的那种业务,清算层直接打通 Visa Direct,通过 Visa 的全球 85 亿支付端点跑稳定币结算,覆盖 190 多个地区、160 种币别,这在支付行业不仅仅是顶级背书的问题,也是实打实的打开天花板的问题。
再一个是再走牌照合规这条路,区块链去中心化,金融监管是不可能去中心化的,现在 OWLS 在美国拿了 40 多个牌照,这个路线门槛还是挺高的,要知道美国是反洗钱和金融监管最严格的地区。
" 链上清算层的 Visa/SWIFT" 这种公司,大概率很快就会出现。
估值逻辑:清算层的长期期权
二级市场看,如果把跨境支付和稳定币的几家公司放在一条时间线上,Wise、Payoneer、Circle 和 OwlTing 其实代表着不同的进化阶段。前两家是传统的效率革命,把跨境转账这件事做得更快、更便宜;Circle 是货币层的创新,用稳定币重写 " 美元的形态 ";而 OwlTing 想干的,是更底层的 " 清算革命 ",让稳定币真的能进入企业财务系统,跑进发薪、结算和供应链资金流里。

Wise 和 Payoneer 的年收入都是十亿级,Circle 也有数亿美元,而 OwlTing 还停留在百万美元级别,即便现在市值回落到 10 亿美元区间,对应目前市值来看 P/S 依然接近 100 倍。
现阶段 OwlTing 这类公司本质上不是 " 利润公司 ",而是 " 路径公司 ",靠未来预期在定价,也就是说在稳定币支付从灰度走向主流的那一刻,它能不能占据 " 清算节点 " 的位置,重写 " 钱流 " 的路径。
OwlTing 目前更像 2000 年的 PayPal 或 2015 年的 Wise,BVNK 在欧洲证明了 " 稳定币 + 法币账户 " 的可行性,OwlTing 则在亚洲与美国搭建 " 链上 + 合规出入口 " 的骨架,谁能先跑出行业模板,谁就可能成为 " 稳定币世界的 Visa"。
科技革命从来不是线性的,现在底层结构已经清晰,但市场信任还没完全形成。
二十年前,PayPal 连接了 " 互联网与美元系统 ";今天,OwlTing 想连接 " 区块链与全球支付系统 "。
从投资视角看,感觉这公司不太适合当一只短线情绪股,算是一张链上清算层的长期期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