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疗创新的版图上,一个令人困惑的断层始终存在:实验室里的突破层出不穷,论文发表量和专利申请量持续领跑全球,但真正能够走进临床、造福患者的技术却寥寥无几。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 " 最后一公里 ",已成为制约中国医疗创新从 " 量变 " 到 " 质变 " 的关键瓶颈。
数智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新的可能。在临床诊疗领域,AI 技术不仅提升了诊断效率,还改变了传统的医疗决策模式;数据治理层面,大数据技术正在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创新验证环节,智能化平台为早期项目提供了更精准的可行性评估。这些变革正在重塑医疗成果转化的整个生态。
然而,技术赋能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临床端,算法模型与真实临床场景的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标准化和互联互通的进程也尚未完成;资本端,投资机构在理性与风险之间权衡;在创新生态的构建上,各方参与者的价值判断标准更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医疗创新体系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价值评估等多个维度上的深层矛盾。要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协同机制。
在此背景下,2025 年 10 月 30 日," 数智驱动、聚力增长——长三角医疗成果转化先锋论坛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政立院区举办。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术指导,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及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组委会联合主办,由上海长三角商创科技基金会及中国研究型医院医学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承办。
论坛基于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三年积累,汇聚政产学研医资各方专家,旨在从临床、资本与生态三个维度,系统性探讨医疗成果转化的创新路径。

论坛现场
三年积淀:从赛事到论坛,一个创新共同体走向成熟
此次论坛并非孤立活动,而是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在阿斯利康战略支持下,成功举办三届 " 聚劲科创大赛 " 后的战略延伸。
三届大赛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举办 35 场活动、服务超 2000 位创新创业者。更重要的是,大赛形成了独特的 " 以赛代培、以赛代育 " 机制,并通过 BP 集训队、深度评审交流等机制,强化对硬科技项目的精准扶持。
论坛的举办代表着区域创新生态从 " 项目筛选 " 走到了 " 深度赋能 " 与 " 价值共创 " 的关键阶段。如果说大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发现优质项目和团队,那么论坛则致力于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让这些创新种子真正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换言之,本次论坛不再满足于展示创新药、AI 与数字诊疗、智能器械等前沿赛道的优秀成果,而是将焦点转向 " 为何转化、如何转化、如何商业化 " 这些决定项目生死的关键命题。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加速中心主任、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执行委员会主任岑岺在致辞中强调,论坛作为大赛赋能体系的关键一环,将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长三角医疗科技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加速中心岑岺主任致辞
值得关注的是,论坛的召开也恰逢政策窗口期。2025 年 7 月,上海市正式发布《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着力破解医疗卫生机构 " 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 " 的困境,明确收益分配机制和尽职免责条款。这与江苏省、浙江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合力,为长三角医疗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从临床、资本到生态,重塑医疗成果转化的核心链路
在医疗成果转化的漫长链条中,数智技术正从辅助工具演变为重构转化逻辑的核心驱动力。本次论坛的议题设置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精准回应。
论坛围绕 " 数智化驱动的临床诊疗和应用 "、" 转化不同阶段的融资与商业化 " 及 " 协同共建医疗科研与成果转化生态 " 三大维度展开深度探讨,配合院士主旨演讲与产业专家分享,直指医疗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核心瓶颈。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钟春玖教授以《生物医药转化项目的价值判断及其注意事项: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为题,提出以科学性为核心、结合知识产权、稀缺性、市场需求与可行性的五维价值评估模型,强调 " 科学性是项目价值的根基 "。

中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钟春玖教授主题分享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从投资视角分享了《早期转化项目的投资选择》,提出医疗领域创业需注重长期积累与临床需求契合,并建议创业者以商业思维审视技术,在细分市场中构建差异化优势。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主题分享
李劲松院士在论坛的压轴演讲环节分享了 " 基因组标签计划(GTP)" 在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突破性进展。该计划通过高通量蛋白质标记小鼠模型构建,为精准医学研究提供核心工具,目前已支持国内外 130 余个科研团队。

李劲松院士主题演讲
闭门讨论则是平行展开,深入剖析各领域的实践挑战与创新。在 " 数智化驱动的临床诊疗和应用 " 会场,企业代表分享了利用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检测流程动态个性化调整的实践,医院方也在探索可穿戴超声设备在血管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寻求实现颈动脉斑块居家监测的技术突破。
然而数智技术的临床应用也面临系统性障碍。与会专家指出,医院内部的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而数据的权属、定价机制尚未明确。医生既希望数据被有效利用,又担心合规风险,这种矛盾严重制约了数据价值的释放。
资本层面,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在 " 转化不同阶段的融资与商业化 " 会场,投资机构方表示,科学家希望资本为梦想买单,但资本需要看到清晰的商业路径。单纯的技术优势已经不够," 科学家 + 企业家 " 的组合才是成功的关键。
这种投资逻辑的转变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验证。企业代表强调,必须在项目早期考虑收入模式,不能把所有资源都投向长远梦想。与此同时," 耐心资本 " 的价值日益突显,多位投资人表示医药领域的早期项目需要更多的耐心、更长期的支持。
面对成果转化的系统性挑战,平台化协同成为破局关键。在 " 协同共建医疗科研与成果转化生态 " 会场,与会专家表示,单个机构或团队难以应对从专利评估、概念验证到产业对接的全链条挑战,系统化作战是必然选择。
其中,医院和高校作为创新源头正在积极探索。医院开展 " 路演进科室 " 活动,在科研立项阶段就引入技术转移、市场分析等专业服务,让医生在立项时就思考市场需求,而不是论文发表后才考虑转化;高校则通过 "100 元创业挑战 " 等方式筛选有商业潜质的学生,配套孵化基金支持可行方案,以培育能够创造市场价值的创新人才。
此外,与会嘉宾也提出,通过构建链接全球研发资源与本土临床需求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是引入国际标准、提升转化效率、构建可持续生态的关键路径。
汇聚共识,打造长三角转化生态的可持续未来
本次论坛的讨论成果,不仅是对具体转化路径的探索,更是长三角医疗创新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政策层面,2025 年以来,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围绕医疗卫生机构成果转化、数据治理、医工协同等领域密集出台配套政策,逐步形成覆盖 " 研发—转化—产业化—市场准入 " 全链条的制度体系。特别是《上海市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操作细则》的落地实施,标志着政策重心从鼓励创新转向构建可持续的转化机制,在权益分配、风险免责、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关键突破。
创新模式上, 论坛提及的 " 路演进科室 "" 产业端双向互动 " 等实践,反映出医疗机构正从被动等待成果转化,转向主动构建与产业需求的深度链接。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转化的精准度,也催生了更多基于真实临床需求的源头创新,推动形成 " 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转化 " 的良性循环。
面对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之间的信息鸿沟,以及转化各阶段评估模型与资金支持的系统性缺失,论坛凝聚的共识指向一个明确方向:必须建立更加开放、协同、专业的赋能体系。这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更灵活的成果转化机制,投资机构形成分阶段、长周期的资金支持策略,企业更深介入早期研发,高校则需加强培养兼具科学素养与商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此次赛事及论坛的主办方,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持续携手龙头企业及机构,搭建了包括长三角生物医药创新联盟、长三角医药创新研究中心、长三角健康科创中心、上海长三角医创生命健康产业基金会等在内的多层次平台,积极推动临床转化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本次论坛作为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赋能体系的首场实践,不仅提供了一场思想交流的平台,更将成为新阶段合作实践的起点。通过 " 大赛 - 论坛 - 生态 " 的持续运营模式,长三角地区正在探索建立医疗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正如与会专家所言:" 未来竞争不再是单个技术或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的竞争。" 以数智技术为驱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生态协同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长三角模式,不仅为破解医疗成果转化瓶颈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也为中国医疗创新生态的完善贡献了具有实践意义的长三角样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