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城里弄很多,愚谷邨为何被称为 " 愚园路明珠 "?这处兼具烟火气与红色文化的 " 市井福地 ",有着怎样的文化脉络?
日前,第三届静 · 安青少年文学营在静安区图书馆亮相,来自民立中学、市西中学、市西初级中学、育才中学等静安区作家协会团体会员的学生历经文学写作与行走滋养,收获感满满。兼具人文气息与探索乐趣的愚园路 CityWalk,在国际静安推介官、" 心城市 " 创始人朱一宁的带领下,令人见识特色马路的另一面——青年学子从静安寺出发,沿着愚园路一路漫步 ,途径愚园遗址、茅盾寓所遗址、愚谷村(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应野平、茹志鹃等旧居)、涌泉坊、百乐门(潘汉年寓所旧址)、静安寺救火会等文化地标。

比如," 愚谷邨 " 之名暗藏深意," 愚 " 取 " 大智若愚 "," 谷 " 含 " 虚怀若谷 ",双关里弄 " 鱼骨 " 状布局——大弄堂旁延伸 " 鱼刺 " 般小弄堂,规整中藏着生活灵动。小读者用脚步丈量城市,边听专家讲解,沉浸式感受城市变迁与浓郁人文底蕴,开启对城市文化的深度观察与思考。
活动由静安区作家协会、静安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由简平、姚伟国、濮麟红担任营长,采用文学讲座、行走采风和座谈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邀请作家、非虚构作者、自然学家担任导师,带领学员们探寻深厚历史文脉,点燃创作热忱,以笔墨勾勒城市肌理与人文之美。
非虚构作者、青少年叙事成长课教师严柳晴以《人是一面多棱镜——文学写作和心理成长互动课》为主题,结合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生动鲜活的文学课,通过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形式,引导学员剥开文字表层,深入探索《红楼梦》《故乡》等文学作品中人物 " 多面性 " 的独特魅力。

看似稀松平常的石库门烟火日常,如何在笔下焕发光彩与活力?小人物怎样塑造出有辨识度的身影和风采?大学教师、作家路明就《城市坐标与非虚构写作》详细讲述了对非虚构的认知,他结合自身 " 理科生跨界文学 " 经历,跟学员分享走上文学尤其是非虚构写作之路的历程," 非虚构写作的立场、偏好,基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要采用多方视角,让文字更具温度与深度。"

原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项目专员、" 山原猫 " 自然老师刘通带来《我们身边的野生动物》主题分享,他以自身野外实践经历为切入点,带领学员走进奇妙大自然,细致讲解 " 如何发现身边的野生动物踪迹 ",让自然之美与观察视角融入文学创作的灵感库。
作家简平与学员就如何把握写作节奏、如何看待 AI 创作等问题进行交流,用专业视角解答创作困惑。

结业仪式上,来自民立中学的王宸淏与市西中学的胡芯悦主动请缨担任主持人,展现出热情与风采。学员代表谈到,此次文学营在知识土壤里播撒种子,让他们收获了成长。捧着结业证书,有学子表示这次文学营既是对城市行走的小结,更燃起对未来的好奇与期许——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深耕阅读坚持创作,在文字世界中持续成长,绽放光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