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家琨建筑
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兴。今年年中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在此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
11 月 1 日晚,第三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在西村大院举办。这座本身就荣获过首届 " 公共空间奖 " 的建筑,以其 " 竹院混凝土 " 的独特形态,成为了成都 " 生活哲学 " 的空间载体。当晚," 东郊记忆 · 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 "(下称 " 东郊记忆 ")项目荣获组委会特别奖,颁奖词提到,项目 " 让年轻人成功回归城市并热爱城市 "。
奖项与城市实践的交织,为观察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个精准的切口:在存量提质的转向下,城市更新的运作范式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而成都近年来的 " 发现生活,找到故事 ",又能够为城市在探索内涵式发展的主线时,提供怎样的实践范本?
价值重塑:找到一个新故事
存量时代,一片 " 沉睡 " 的城市空间,其价值不再仅仅由其物理形态或历史年限来定义,而更多取决于它能够讲述一个怎样与当下共鸣的故事。因此,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务之一,已转变为一种内容生产与叙事构建的能力——即为物理空间注入一个新的、能够自我驱动的 " 故事内核 "。
东郊记忆的实践,正是对这一逻辑的印证。昔日的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如何在工业历史的静态纪念碑之上,进而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引力场?其解法,是一次精准的 " 动能置换 ",即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用一个关于潮流、原创与未来的新故事,来激活旧有的空间叙事。

图片来源:家琨建筑
想好了要讲的故事,接下来便是如何将故事 " 讲好 "。这个新故事,由一系列高势能的商业与文化内容构筑而成。华为全球旗舰店、帝视特浪美术馆中国内地首馆、Brandy Melville 西南首店……这些并非简单的商业填充,而是构建新叙事的 " 模块 "。它们持续不断地为这片土地生产着新鲜感与吸引力,这种叙事能力,直接转化为市场的号召力。
数据显示,目前东郊记忆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已从 1 小时提升至 3 小时。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从一次性打卡的 " 历史遗存 " 到持续性消费的 " 活力现场 " 的经济模型重构。这不仅是空间的盘活,更是城市注意力的重新捕获。
一个直观的反馈是,在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东郊记忆策划的潮流嘉年华总客流超 80 万人次,其中中青年游客占比超 80%,展现出强大的 " 原创力 " 和 " 年轻力 "。
东郊记忆并非孤例,这种以 " 叙事先行 " 重构价值的逻辑,并非局限于工业遗产改造,它同样适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
比如,在中心城区的祠堂街,其更新逻辑同样是先深挖出 " 新文化运动发声平台 " 与 " 抗战大后方文化中心 " 的 " 双阵地 " 核心故事,再通过引入艺术酒店、创意市集、文化沙龙等一系列可被体验的场景,将深厚的历史文本,巧妙 " 转译 " 为当代青年能够亲近、消费和参与的文化语境。

祠堂街艺术社区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可以说,价值重塑的起点,已不再是施工图纸,而是故事脚本。为一个存量空间找到一个具有市场穿透力和情感连接力的叙事主题,并围绕它构建一套可持续的内容生产体系,这正在成为城市更新新的胜负手。
肌理织补:发现那片真生活
一个新故事能否被长久地讲述下去,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精彩,更取决于它能否与城市原生的社会网络与生活肌理和谐共生。如果说 " 价值重塑 " 关注的是地标性项目如何 " 开场 ",那么 " 肌理织补 " 则考验着城市更新在细微之处如何 " 收尾 " 的绣花功夫。
从业态更为复杂的特色街区,到深入社区肌理的民生单元,成都的实践展示了另一种能力:并非强加一种全新的生活范本,而是通过精细化的 " 微操 ",去发现、尊重并放大那些早已存在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玉林东路的改造,是一次对在地生活的聆听与回应。它面临的普遍性挑战是,如何在提升街区品质的同时,避免商业化逻辑压倒其 " 烟火气 "。其实践路径,便是将设计的重心放在 " 服务于既有生活 " 上。
例如,其核心操作之一,是 "U 型界面 " 规划对街道空间使用权的重新分配。通过打破 " 车行优先 " 的惯例,为步行、闲坐、外摆等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活动,预留了充足的 " 冗余空间 "。
这种对 " 人 " 的尺度与行为的尊重,反过来催生了巨大的商业活力——改造后商户数量由 80 家提升到 153 家,入店率提升近 20 倍。这印证了一个观点:一个对生活友好的城市肌理,本身就是一种极具韧性的商业基础设施。
视角再下沉,深入城市肌体的细胞单元,工人村的改造则触及了 " 肌理织补 " 更深层的社会维度。这个始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的建设工人定居区,随着时代变迁,一度面临空间拥挤、配套匮乏的困境。

玉林东路特色街区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这里的更新由民生需求驱动,并通过 " 三赋三会 " 的居民自治机制,让在地者从 " 旁观者 " 成为更新过程的 " 共建者 "。居民们深度参与到 " 改造内容集成、设计方案论证、施工组织商议 " 的全过程,通过坝坝会、微信群等方式提出了上百条有效意见。这种 " 共同缔造 " 的模式,其价值远超物理环境的改善。
在工人村,有一棵已经超过 120 岁的皂荚树,其见证了工人村的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新生。如今,皂荚树依然挺立,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地标。这正是 " 肌理织补 " 的终极意义:它所守护的,不仅是建筑的风貌,更是人的记忆与情感,是那些让一座城市之所以成为 " 家 " 的、无形的精神网络。
治理前置:为好故事搭建舞台
一个好的故事与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要得以延续,终究需要制度性的舞台来承载。有城市更新的专家认为,城市工作的重心正从过去的 " 七分建设、三分管理 " 转变为 " 三分建设、七分治理 "。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将长效运营思维从项目落成后的 " 被动管理 ",前置为驱动整个更新过程的 " 主动架构 "。
作为先行探索,东郊记忆在运营机制转换和整体提档升级中,全面引入了专业园区运营团队。这一动作,确保了从招商、活动策划到场景营造的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着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逻辑,为其持续的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另一些项目,则在治理结构上进行了深度创新。

东郊记忆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玉林东路探索的 "O+EPC" 模式,是观察这种治理结构变革的窗口。传统的工程总包模式中,建设与运营是线性分离的两个环节。而 "O+EPC" 模式,则通过将运营(Operation)前置,调整了这一传统序列。这意味着,负责项目未来长效性的运营方,从策划设计阶段就已深度参与。
例如,为了保持街巷的本土特色,运营团队与商会共同提出了合营、业界共治、公益创业等多种模式,形成了以点带面的 " 社区 +" 品牌效应,而非简单粗暴的统一招商。
这种精细化的运营思维,也体现在对在地文化生态的培育上。玉林的更新,联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此的何多苓、刘家琨等艺术家、建筑家,以及当代的 " 新派 " 主理人,持续为街区生产内容。
这种前置的运营逻辑,正从个案探索,演变为一种操作范式。除了东郊记忆与祠堂街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引入,玉林东路成立的 " 多业权街区共发展联盟 ",则是对治理模式做进一步深化探索。它试图在一个产权分散、利益多元的复杂环境中,通过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整合为一个目标协同的生态系统。
从机制创新到生态构建,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了一点:在存量时代,城市更新的成功,最终有赖于能否构建一个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 巧合 " 的是,颁奖典礼的举办地本身,恰好为这个观点提供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注脚——西村大院的设计者,正是刘家琨;他同时也是东郊记忆改造方案的第一设计者,其建筑事务所也设立在玉林。这种奇妙的 " 共振 ",也显现出:那些曾经与当下共同构筑了城市生活肌理的新老创造者们,如今又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地 " 发现生活,找到故事 "。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