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新闻网 10小时前
循着《笑逐颜开》的镜头,重温妇女建筑队的荣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在哈尔滨,有一栋特殊的 " 三八号大楼 ",它不仅是哈尔滨电机厂的职工宿舍,更是 " 新中国第一支妇女建筑队 " 的见证。而这支队伍的领头人,便是如今已近百岁高龄、精神矍铄的老党员林玉卿——电影《笑逐颜开》中妇女建筑队故事的原型。

林玉卿出生于 1926 年,童年、少年都是在山东农村度过的。抗日战争年代,林玉卿曾任妇女抗日救国会会长。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入哈尔滨军需被服厂工作。解放战争结束后,调地方工业局建筑部门工作。1958 年,作为第一妇女建筑工程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的林玉卿凭着一股 " 谁说女子不如男 " 的倔劲和干劲,带领职工家属成立了一支妇女建筑工程队—— " 新中国第一支妇女建筑队 "。当年,林玉卿领导了 60 多名家庭妇女,承建了被称为 " 三八号大楼 " 的哈尔滨电机厂职工宿舍。

工地上,挖地基、拌泥浆、砌砖抹灰," 娘子军 " 们样样精通;为解决后顾之忧,她们还办起临时托儿所,带着孩子上下班。年底,质量全优的大楼如期竣工,这支女子建筑队的事迹迅速传开,而《哈尔滨日报》早于 1958 年 9 月 7 日率先报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也相继关注。

在得知林玉卿和女子建筑队事迹后,剧作家丛深被深深打动,创作了以她们为原型的电影剧本,剧组还深入工地与林玉卿交流、取景,将 " 三八号大楼 " 等真实场景融入影片。1958 年,哈尔滨电影制片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联合将剧本搬上银幕,定名《笑逐颜开》,影片上映后轰动全国,让 " 妇女能顶半边天 " 的精神传遍大江南北。1959 年,时任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到工地视察,称赞林玉卿和队员们 " 为社会、为人民做了大好事 ";此后,林玉卿又带领队伍承建了花园邨宾馆等知名建筑,续写着女子建筑队的传奇。

1959 年,林玉卿进入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学习,毕业后调任哈尔滨市公安局,直至退休。但她的人生精彩并未止步。出身山东剪纸之乡的她,七八岁便练就一手好剪纸,大半个世纪里始终未放下剪刀。77 岁时,她走进老年人大学剪纸班系统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创作了大量贴近时代、展现新生活的作品,有时甚至会忘记高龄,创作至凌晨,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界年龄最大的活跃艺人之一。十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还曾专程来哈尔滨采访这位传奇老人。

如今,再次走进 " 三八号大楼 ",仿佛仍能看到当年女队员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电影《笑逐颜开》里那些振奋人心的台词。而近百岁高龄的林玉卿,仍以剪纸艺术续写传奇,成为影片之外又一段 " 不老的红色故事 "。记者采访林老时,老人家精气神很好,她得知今年是哈尔滨日报成立 80 周年时,感到非常高兴。她说,从 67 年前哈尔滨日报报道我到现在,哈尔滨日报的几代记者都曾经采访、报道过我,同时她也为哈尔滨日报创刊 80 周年送上祝福," 愿哈尔滨日报越办越好。" 临别时,林老还特意嘱咐记者说:" 别忘了,给我留几份样报啊!"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申志远 于秋莹

相关标签

哈尔滨 山东 长春 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