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水利部近日联合印发的《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 — 2030 年)》,为我国节水产业注入强劲政策动力,其中探索设立节水产业基金、发挥绿色金融作用的部署,正推动资本与技术深度融合,开启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工业领域作为用水大户,2024 年用水量达 971 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量的 16%,且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在此背景下,《实施方案》提出的 "2027 年重点装备取得突破、2030 年构建先进装备体系 " 目标,既回应了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也为产业发展划定了清晰路径。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方案围绕供水、用水、回用装备发展及数智化转型四大任务,构建 " 点突破、线协同、面覆盖 " 的产业链发展模式,精准切中当前节水装备产业的痛点与关键。
政策发力点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正在催生产业发展新动能。方案明确攻关高精度过滤设备、新型膜材料等核心技术,推动高效循环冷却、智慧用水管控等装备产业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些技术方向与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非常规水开发等市场需求高度匹配,仅沿海工业园区海水淡化替代行动就有望创造百亿级装备需求市场。与此同时,方案提出培育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将加速产业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绿色金融的深度介入成为此次政策落地的重要支撑。《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支持重点行业节水设备更新改造,这一部署已在地方层面显现实践成效。天津市近期由 4 家企业联合设立节水产业发展基金,聚焦工业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方向开展投资,同时推动水务企业与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财政与社会资本协同发力的格局。和众汇富认为,天津的实践为全国性节水产业基金设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预计此类基金将重点投向膜分离装备、智慧节水系统等高技术领域,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正推动节水装备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以工业用水总量 " 零增长 " 支撑了年均 5.7% 的工业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50% 以上,节水装备的支撑作用已初步显现。随着《实施方案》落地,首台(套)保险补偿、设备更新补贴等政策将进一步降低企业投入风险,而节水产业基金的设立则将缓解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短缺问题。和众汇富分析,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叠加作用下,节水装备产业有望迎来年均 15% 以上的增长,其中具备核心技术的膜材料企业、智慧节水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发展仍需突破多重挑战。当前我国节水装备在高端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仍依赖进口,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协同解决。《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标准研制、建设中试平台等举措,正是瞄准这些关键环节。和众汇富研究发现,随着绿色金融工具的持续创新,未来可能出现节水技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节水项目碳金融等新型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政策引路、金融赋能、市场发力的协同机制已初步形成,节水装备产业正从政策驱动向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转型。在国家水安全战略的刚性需求下,随着节水产业基金的逐步落地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应用,我国节水装备制造有望在 2030 年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