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小时前
让公民享有充分“改名权”,地方法规不应“慢半拍”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每个人都期待拥有一个悦耳的名字,可出生时被赋予的第一个名字,往往由不得自己选择。好在,为自己取一个心仪的新名字,是法律明确赋予我们的一项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同时还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

不过,这个 " 变更 " 名字的权利,在现实中可能会碰壁。

近日,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一位女子因不喜欢自己的名字 " 丽春 ",多次向当地派出所提交改名申请却屡遭拒绝。当地公安部门拒绝的理由是,经审核认定 " 丽春 " 不存在歧义,改名理由不充分,依据是 2018 年地方出台的相关法规,而民法典是 2020 年颁布的。

这就出现了法律的 " 冲突 ",原因在于地方性法规在长达 5 年的时间里没有调整相应内容。

须知,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法律的效力层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民法典属上位法,地方性法规是下位法。上位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下位法,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民法典等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抵触部分无效。

显而易见,相关部门以地方性法规为名,拒绝公民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理由并不充分。名字背后是公民的权利,而法规 " 冲突 " 的背后,考验的则是法治体系的协同能力。

笔者注意到,该女子的遭遇并非个例。事实上,全国多地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比如,安徽阜阳一女子名字中 " 胜男 " 谐音 " 生男 ",其本人申请改名遭当地拒绝。

在网络平台上,申请改名被拒的帖子比比皆是。

不可否认,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有时会遇到法与法之间发生 " 冲突 " 的现象。这种 " 法律冲突 " 既表现为下位法与上位法的 " 抵触 ",也表现为同一法律位阶的法之间在内容规定上的 " 不一致 "。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解决这种 " 冲突 " 的现象,让法律 " 上下协同 " 以及 " 左右协同 ",以打通公民权利保障的 " 最后一公里 "。

首先,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应严格遵循国家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在制定或修订地方性法规时,应与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确保两者在核心价值上没有偏差。对于与国家法律相冲突的地方性法规条款,应及时对表进行清理、修订和更新,不能总是慢一拍,以避免影响公民行使正当权利。

其次,制定机关应自我纠错,可以依法撤回、修改、废止该法律或法律中的有关条款。与此同时,要形成对制定机关和权力机关的监督机制。如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权力机关对执行机关,可以依法撤销其不适当的措施、决定和命令。

此外,要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机制。当公民认为地方性法规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等途径进行维权。这不仅可以为公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还可以促使行政机关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避免滥用职权或侵犯公民权利。

法治不是静态的条文堆砌,而是动态的协同体系。

当一位普通公民因名字谐音困扰却无法行使民法典赋予的改名权时,他(她)所遭遇的不仅是办事人员的拒绝,更暴露了国家法律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断层。

同时,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在协同上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上下协同、与时俱进,才能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