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数字文创产业正以蓬勃之势重塑城市经济版图。
从《王者荣耀》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越来越多现象级 " 成都创 "" 成都造 " 走向世界。无论是举办 2025 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抑或召开成都国际数字文创生态伙伴大会,成都都在不断寻找全球 " 新坐标 "。
如今,数字文创已成为城市竞速的关键赛道之一。据每日经济新闻 · 天府文创云观察,诸多城市正靶向发力,抢占先机。本篇文章梳理了北京、上海、杭州的数字文创 " 政策工具箱 ",以期给中国城市提供些许借鉴。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据对全国 8.1 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 " 文化企业 ")调查,2025 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109589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 7.9%。
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 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 48860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4.1%,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6.2 个百分点。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业态,正成为驱动文化产业增长的主力。这预示着,一个对产业培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 " 精耕细作 " 时代已然来临。
产业竞争的核心,正转向 " 文化 + 科技 "、IP 效应与产业生态塑造的多维度角力。在此背景下,一种更高效、更具穿透力的 " 精准滴灌 " 式政策模式,正成为多个头部城市的选择。
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三地数字文创政策的分析,我们能看到一套共通的 " 政策工具箱 " ——找准赛道、搭建平台、激活生态。同时,我们亦可观察到它们演绎出的差异化路径。

必要性:三重推力
如今,各地的政策呈现出 " 精准滴灌 " 的趋势,而这正是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必然举措。
首先是技术革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正以极快的速度重塑从内容生产到消费的全链路。为此,城市政策响应必须兼具时效性和前瞻性。
例如,2022 年 8 月,北京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北京市促进数字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抢先布局技术与标准制高点。2024 年 7 月,上海发布《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下称若干措施),已明确鼓励 "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AIGC 等新技术开展剧本创作 "。
其次,定义产业价值高度的 IP(知识产权)。当《哪吒之魔童闹海》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时,它再次展示了头部 IP 所能撬动的巨大产业价值。
在此之前,城市决策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 " 爆款效应 ":开始建立 " 以成果为导向 " 的评价体系。
例如,北京在《北京市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办法》中,明确对 "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 " 的优秀国产影片给予最高 300 万元的奖励;而杭州在《关于推进新时代杭州动漫游戏和电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中,更是根据票房设置了精细的阶梯式奖励。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后,各地都趋向于抢抓关键节点,激活产业效能。
例如,杭州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提升 " 中国国际动漫节 " 的品牌影响力,来 " 吸引名企和优秀项目落户 "。这里的 " 动漫节 ",扮演的正是链接全球资源、激活本地网络的 " 超级节点 " 角色。上海则选择用金融工具,其 " 文金惠 " 品牌旨在解决生态中具备活力但也脆弱的一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通过提供信贷和担保,为整个生态网络持续输送 " 养分 ",保持其动态平衡与创新活力。
共性:生态营造
记者发现,京沪杭不约而同地构建起一套相似的 " 政策工具箱 "。政府作为 " 生态赋能者 ",通过设定规则、搭建平台、链接资源,为产业的自然生长营造环境。
首先,找准赛道,提供清晰的战略预期,明确主攻方向。
北京依托科教资源,在 2025 年 1 月发布《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紧抓 " 科技 + 文化 " 融合;上海则凭借市场敏锐度,在 2024 年快速切入 " 微短剧 " 这一商业风口;而杭州,则以其 2022 年 11 月更新的动漫游戏及电竞产业政策,展现了长期聚焦优势赛道的战略定力。
其次,搭建平台,撬动社会化资源。在资金使用上,三地均从直接 " 给钱 ",转向帮助企业更好地 " 找钱 "。
比如,除了上海的 " 文金惠 " 品牌,杭州亦有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工具,北京也在近年出台《北京市推动 " 文化金融+" 行动计划(2024-2025 年)》等政策。其本质都是发挥财政资金 " 四两拨千斤 " 的引导作用,通过为企业增信、为金融机构分险,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产业生态。

图片来源:新华社
最后,激活生态,形成网络协同效应。政策的着力点,不仅是对 " 明星企业 " 的扶持,更是对产业网络 " 关键节点 " 的培育。
北京支持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着力 " 建设北京动漫智库 ",以提升整个产业网络的协同效率。上海的微短剧政策明确提出要 " 壮大头部平台功能 ",并系统性地在杨浦、松江、闵行等地布局产业集群。杭州则将 " 中国国际动漫节 " 作为城市战略的核心抓手,用一个国际性节展激活了整条产业链。
这三大共性,共同构成了京沪杭在数字文创领域的 " 精准滴灌 " 政策框架,它标志着城市的数字文创产业政策正从单纯的要素供给,走向更成熟的生态营造阶段。
个性:差异启示
如果说 " 共性 " 展现了规律,那么 " 个性 " 则揭示了智慧。京沪杭三地,正是运用了相似的政策工具,却因其不同的城市基因,走出了三条不同的差异化路径,为不同类型的城市提供了借鉴。
北京的路径是 " 技术策源 ",一种典型的 " 向上游突破 "。其瞄准了产业链顶端的技术标准与核心研发。发布全国首个 " 数字人 " 专项政策,意图不仅是发展一个产业,更是定义一个产业。其 2024 年出台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对企业购买 AI 算力服务给予的高额补贴,鲜明地体现了其 " 研发导向 " 的资源投放模式。
上海的路径是 " 生态枢纽 ",一种高效的 " 向外链接 "。作为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 " 超级联系人 ",其政策精髓在于构建一个高效、开放、能够链接全球资源的产业生态枢纽。
面对微短剧风口,上海在若干措施中,不仅系统性布局产业集群,还迅速推出 " 出海计划 ",对年出口额超 30 万美元的企业给予重奖,其外向型、市场化的战略导向清晰可见。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杭州的路径则是 " 垂直深耕 ",一种充满耐心的 " 向下扎根 "。在不具备全方位顶级资源的情况下,杭州选择将一个选定的垂直领域,通过长期主义和精细化运营,打造成不可动摇的城市名片。其动漫游戏政策历经多轮迭代," 成果式评价体系 " 也一直在精细打磨,目标是打造在垂直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的 " 单项冠军 "。
有效的数字文创政策,须是城市自身基因的投射。换句话说,必须首先回答 " 我是谁 " ——是拥有顶尖科研院所的 " 技术策源地 "、是链接全球资本市场的 " 生态枢纽 ",还是在一个细分领域具备独特优势的 " 垂直深耕者 "?这是实施精准策略的起点。
在此基础上,京沪杭的实践共同指向的是:在数字文创产业的赛道上,有效地 " 精准滴灌 ",能够让政策成为城市独特优势的放大器,通过找准适合自身的赛道,搭建高效的资源平台,激活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并构建起其他城市难以复制的 " 护城河 "。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