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镜 11-05
赛力斯港股上市:华为光环是“通行证”还是“新考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作者 | 谢涵‍‍‍‍‍‍‍‍

编辑| 陈秋

另镜 ( ID:DMS-012 )

11 月 5 日,赛力斯正式登陆港股市场,成为国内首家实现 "A+H" 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然而上市首日,其港股与 A 股双双低开,港股开盘即跌破发行价,最终收盘于 131.5 港元,全天零涨幅,总市值定格在 2748 亿港元。

尽管此次 IPO 募资净额达 140.16 亿港元,成为 2025 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港股 IPO,市值也超越奇瑞汽车,但市场反应冷静,也折射出投资者对其未来路径的审慎观望。

从一度边缘的 " 小康汽车 " 到市值千亿的 " 逆袭样本 ",赛力斯凭借与华为的深度绑定,在四年间以问界品牌实现了销量与营收的爆发式增长,并借此次港股上市强势跻身行业主流阵营。

然而,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潜藏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隐忧——赛力斯在招股书中坦承对华为存在高度依赖,而近期单季利润下滑、销量同比转负、华为内部 " 五界 " 竞争加剧等一系列信号,都在不断拷问其独立发展的真实成色。

成功上市只是起点,赛力斯必须向资本市场证明,它并非只是一个 " 华为代工厂 ",而是具备自我造血能力与持续成长逻辑的新能源选手。

赛力斯崛起:

从边缘车企到千亿巨头转型之路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赛力斯的经历堪称一部商业逆袭教科书。仅仅数年前,这家企业还以 " 小康汽车 " 之名在市场中艰难求生,依靠微面车型维持经营,几乎被主流汽车行业遗忘。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赛力斯集团的崛起,是一部由创始人张兴海主导的、历经三次重大转型的 " 逆天改命 " 史。

1986 年,张兴海以 8000 元起家,依托弹簧、减震器生产切入制造业。

到 2003 年抓住市场机遇,携手东风汽车成立合资公司 "" 东风渝安 ",生产东风小康品牌微车,将业务版图扩张至微型整车制造。

再到 2016 年,即便公司已成功登陆 A 股,他依然果断摒弃低利润的路径依赖,在同一年开启了第三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创业——全面押注新能源汽车,最终引领企业驶入了全新的发展轨道。

转型初期,赛力斯经历了数年的探索和挣扎,直到 2021 年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才迎来了转折点。随着问界品牌的推出,赛力斯迅速实现了从边缘到核心的惊人跨越。

问界品牌通过精准的产品布局,在短短四年间陆续推出 M5、M7、M8 和 M9 四款车型,成功覆盖 20 万至 60 万元价格区间的 SUV 细分市场。这一战略不仅带动公司营收规模突破千亿大关,更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根据最新计划,赛力斯将于 2025 年 11 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预计募资规模将打破奇瑞汽车创下的纪录,成为今年港股最大车企 IPO,并有望跻身亚洲科技板块规模最大的 IPO 之列。

财务数据的跃升直观地展现了这场转型的成果。截至 2025 年三季度,公司营收达 1105.34 亿元,同比增长 3.67%;利润总额 66.99 亿元,大幅增长 68.97%。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尤为亮眼,达到 226.49 亿元,同比增长 13.18%。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热烈:自 2021 年不足 13 元的低点,赛力斯股价一路飙升至 2025 年的 174 元,累计涨幅超过 1200%,成为 A 股市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 " 妖股之王 "。

【截图来自 2025 年三季报】

销量的爆发式增长为这一商业奇迹提供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间,问界品牌年销量从 7.8 万辆猛增至 38.87 万辆,实现了近 5 倍的增长。

这一增长直接带动品牌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问界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 2022 年的约六成,跃升至 2024 年的 90% 以上,2025 年上半年仍维持在九成以上的高位,成为赛力斯绝对的核心业务引擎。

【截图来自招股书】

在竞争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板块,赛力斯的盈利表现同样令人瞩目。2025 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 29.41 亿元,同比增速高达 81.03%,在 A 股汽车板块中位居榜首。这一数据显著超越了行业龙头比亚迪 13.79% 的增速,更与上汽、长城、长安等传统车企的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港股 IPO 获得了全球顶级投资机构的强力背书。施罗德、韩国 Mirae、中邮理财、重庆渝富等 22 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份额占发行总额的 49%,约 8.26 亿美元。

若按每股 131.50 港元的上限定价,赛力斯在港股的市值预计将接近 2150 亿港元,正式跻身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第一梯队,与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市值水平相当。

光环下的隐忧:

过度依赖与增长瓶颈待解

然而,在这场看似完美的商业逆袭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结构性风险。赛力斯在招股说明书中罕见地多次提示了与华为合作的 " 集中及交易对手风险 ",直言若与华为的业务关系出现任何重大中断,公司的 " 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或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这种坦诚的风险披露,恰恰揭示了赛力斯商业模式中的根本性脆弱。

仔细分析其财务数据,隐患的蛛丝马迹已然显现。虽然累计净利润保持着 31.56% 的同比增长,但 2025 年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却出现 1.74% 的下滑,扣非后单季净利润同样下降 1.39%。这种 " 累计高增、单季下滑 " 的显著反差,清晰地暗示着公司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更值得关注的是盈利质量问题,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达 5.45 亿元,占净利润的 10.26%,其中政府补助 4.31 亿元,金融资产处置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43 亿元,这类不可持续的收益,削弱了业绩的稳定性。

市场表现方面,下滑趋势更为明显。2025 年前 9 个月,赛力斯品牌累计销售汽车 27.62 万辆,同比减少 5.72%;问界系列销量 26.36 万辆,同比下跌 8.9%,使其成为新势力阵营中除理想汽车外唯一下滑的品牌。

【截图来自 9 月份产销快报】

与此同时,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圈的不断扩大,赛力斯在华为体系内的独家优势正在被快速稀释。华为先后与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形成了 " 五界 " 竞争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同样依托华为技术的岚图知音、智界 R7、阿维塔 07 等车型的销量已经在全面追赶问界 M8、M9、M5,部分车型甚至实现反超。

外部市场,零跑、小鹏等品牌凭借规模优势持续降价,极氪、深蓝等依托传统车企供应链实现盈利突破。即便是同为央企新能源品牌的岚图,虽 10 月仅交付 17218 辆,但凭借 21.3% 的毛利率、7.6% 的研发占比递交赴港上市申请,盈利能力不容小觑。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问界品牌不得不加入价格战行列。面对小米 YU9 等新玩家的强势围攻,问界 M9 推出 "5 万元智驾权益包 " 进行变相降价。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提振销量,但长期必将挤压本已吃紧的利润空间。

与此同时,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 ADS4.0 已成为鸿蒙智行体系内车型的加价选配,问界 M9 的流媒体内后视镜等智能配置同样出现在享界 S9 上,技术差异化优势正在逐步消弭。

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赛力斯已开始布局第二增长曲线。近期,其子公司重庆凤凰技术与字节跳动火山引擎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 " 具身智能机器人 "。这被市场视为赛力斯摆脱华为依赖、构建自主技术能力的关键一步。从理论上看,这一合作具备优势互补的特点:字节跳动拥有先进的 AI 算法和算力资源,而赛力斯则具备制造场景和落地经验。

然而,新赛道同样充满挑战。机器人行业尚处于商业化早期,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均未成熟,需要长期大量的研发投入。此外,广汽、小鹏、宇树等企业早已布局该领域,小鹏的智能机器人已进入量产筹备阶段,赛力斯想要突围难度不小。

上市并非终点,而是赛力斯向资本市场证明 " 不只是华为代工厂 " 的起点。随着华为光环逐渐褪色、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赛力斯的真正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这家从边缘逆袭而来的车企,能否在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续写辉煌,仍需时间检验。

END

洞见具有时代价值的商业见闻

•未经允许 谢绝转载•

标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赛力斯 港股 问界 a股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