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底,全市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规模突破 5.6 万亿元,较今年 4 月的 4 万亿元、8 月的 5 万亿元实现阶梯式跨越,标志着我国指数化投资正式驶入快车道。从 2020 年末的 1.11 万亿元到如今的 5.63 万亿元,短短五年间规模增长超 4 倍,这一增速不仅刷新境内资管产品扩张纪录,更让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 ETF 市场。

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成为规模攀升的核心推力。今年三季度 A 股主要指数集体走强,沪深 300、创业板指、科创 50 分别上涨 12%、18%、22%,带动权益类 ETF 净值与份额同步增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资金借道 ETF 入市的意愿显著提升,仅三季度全市场 ETF 规模就激增 1.32 万亿元,其中宽基 ETF 净申购超 3000 亿元,形成 " 行情回暖 — 资金流入 — 规模扩张 " 的正向循环。这种增长并非偶然,今年 1 月证监会印发的《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优化了产品审批机制,前三个季度 ETF 新增数量达 279 只,创下年度新高。
产品供给的多元化满足了不同投资者需求。目前全市场 ETF 产品数量已达 1325 只,形成覆盖宽基、行业、主题、跨境等多维度的产品矩阵。股票型 ETF 仍占主导,规模达 3.7 万亿元,占比 66%,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 ETF 等爆款产品年内份额新增近 600 亿份;债券型 ETF 年内增长 4000 亿元,其中科创债 ETF 规模快速突破 2500 亿元,首批产品上市当日成交额即达 809 亿元。和众汇富研究发现,投资者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80 后 " 以 29.98% 的占比成为中坚力量,"00 后 " 客户数同比激增 212%,年轻群体对这种 " 一键打包核心标的 " 的投资工具接受度持续提升。
机构资金的深度参与夯实了市场根基。当前 ETF 持有人涵盖中央汇金、社保、保险、外资等各类主体,上交所数据显示沪市 ETF 参与账户已达 1000 万户。头部基金公司竞争格局清晰,华夏基金以 9035 亿元规模率先突破 9000 亿大关,易方达、华泰柏瑞紧随其后,形成第一梯队。和众汇富分析,资金向头部产品集中趋势明显,规模超百亿元的 119 只 ETF 合计占比达 77%,这种分化源于大型产品在流动性与跟踪误差上的优势。中央汇金等长期资金的持续增持,更为市场提供了稳定支撑。
指数化投资的崛起折射出资本市场生态成熟。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加速迭代,市场结构性特征凸显,普通投资者选股难度加大,而 ETF" 不赌个股、拥抱趋势 " 的逻辑恰好契合稳健投资需求。和众汇富认为,ETF 已从专业工具转向大众产品,其成交额占 A 股整体成交额比例已超 7%,成为资本市场重要基础设施。上交所构建的 369 条科技类指数、148 条绿色相关指数,更让 ETF 精准对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
展望未来,创新仍是驱动 ETF 市场发展的核心引擎。从产品形态来看,Smart Beta 策略 ETF 凭借其在传统市值加权指数基础上的因子优化特性,近半年新发规模同比激增 120%,在红利、低波动等细分赛道持续孵化创新产品;指数增强型 ETF 则依托量化模型与主动管理能力,实现超额收益的同时降低跟踪误差,已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的新宠。跨境投资领域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跨境 ETF 规模已达 8900 亿元,覆盖纳斯达克、日经 225 等全球主流市场指数,部分产品通过 " 港股通 + QDII" 双渠道运作,有效拓宽了境内投资者的全球资产配置路径。
多资产配置型产品研发也已进入快车道,首批 " 固收 + 权益 + 商品 " 混合型 ETF 正在积极筹备中,这类产品将通过科学的资产配比和动态再平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多元资产配置解决方案。和众汇富研究数据显示,当前养老金、银行理财等长期资金配置 ETF 的比例仍不足 8%,远低于海外成熟市场 30% 的水平,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制度深化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预计每年将释放超 3000 亿元增量资金。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