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5小时前
上汽转型这盘棋,读懂用户是唯一的棋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新汽车生态合作,报名中国版 CES!

撰文   |   常   笑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甄尤美

当 2025 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数据相继出炉,上海以 GDP 首破 4 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5.5% 的稳健表现,再次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作为上海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在这场 " 稳增长 " 战役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其在消费提振、就业稳定、产业升级等多维度的贡献,构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而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团于近期发布的三季度财报,无疑为上海乃至全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激增 644.9%,达到 20.8 亿元,营业总收入 1694 亿元,同比增长 16.2%。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上汽集团自去年下半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战略调整、技术攻坚与产品创新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 " 规模扩张 " 向 " 质量效益 " 转型的生动缩影。

改革筑基," 量质齐升 " 的增长密码

上海,这座以 " 开放、创新、包容 " 为城市品格的东方明珠,历来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前沿阵地。

当 " 新四化 " 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上海凭借其完善的产业链基础、雄厚的科创实力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关键策源地与竞技场。

而在这片孕育了无数产业传奇的沃土上," 主场作战 " 的上汽集团用 " 量质齐升 " 的发展态势,贡献了一出传统车企穿越转型阵痛周期,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典型案例。

在行业加速洗牌的关键期,这家传统车企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转型逻辑与增长密码?

2025 年以来,上汽集团的市场表现呈现出强劲的复苏与增长态势,上汽月销量已实现同比 " 十连涨 "。根据最新产销快报显示,上汽集团 10 月份销售整车 45.4 万辆,同比增长 13%; 1-10 月累计实现整车批售 364.7 万辆,同比增长 19.5%,终端零售 383.4 万辆,领跑国内行业。

而驱动这一增长的核心引擎,正是上汽集团近年来着力打造的 " 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 " 这 " 新三驾马车 ",它们正不断跑出加速度,成为集团增长的绝对主力。

其中,上汽自主品牌累计销售 235 万辆,同比增长 28.3%;新能源车累计销售 129 万辆,同比增长 42.5%;海外市场累计销售 86.2 万辆,同比增长 2.2%。

具体来看,自主品牌迎来 " 全线大涨 "。今年 10 月份,上汽自主品牌销量达 30.6 万辆,同比增长 22%;1-10 月上汽自主品牌累计销量达 235 万辆,同比增长 28.3%,占公司销量比重达 64.4%。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同时,也标志着其已摆脱对合资品牌的依赖,形成独立核心竞争力。

新能源领域,今年 10 月份,上汽新能源车销售 20.7 万辆,继 9 月份之后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 31.6%;1-10 月累计销售 129 万辆,同比增长 42.5%,通过纯电、混动、氢能多元技术路线布局,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为销量持续攀升奠定基础。

海外市场亦成为重要增长极,今年 10 月份,上汽海外市场销售 9.7 万辆,1-10 月累计销售 86.2 万辆,同比增长 2.2%。作为欧洲市场销量最好的中国品牌,上汽 MG 今年在欧洲累计交付 25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20%,并针对区域市场特点建立产品质量档案与分级标准,深化全球化布局。

销量的持续领跑与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最终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上汽集团最新发布的 2025 年三季度财报,堪称一份含金量十足的 " 提质 " 答卷。

第三季度,上汽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 1694 亿元,同比增长 1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0.8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644.9%。这一净利润的惊人增幅,远超市场预期,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修复和增长潜力。

利润增长的背后,是上汽集团在 " 提质 " 道路上的显著成效。一方面,通过持续的成本控制优化和精益化管理,公司有效对冲了部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不断提升,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高端智能网联产品销量的增长,直接拉动了整体毛利水平。

同时,随着销量规模的扩大,规模效应也逐步显现,进一步摊薄了单位成本。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上汽集团在营收稳健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利润的跨越式增长。

此外,"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这一反映企业 " 造血 " 能力的关键指标也得到显著改善,前三季度达到 319.4 亿元,同比增长 70.9%。充裕且健康的现金流,为上汽集团未来的研发投入、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务保障,也从侧面印证了企业运营状况的持续向好与健康度的提升。

不难看出,上汽集团今日的 " 量质齐升 ",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源于其面对行业变革浪潮,主动求变、锐意革新的战略决心。自 2024 年下半年起,上汽集团审时度势,启动了一场覆盖全领域、深层次的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激发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能。

这场改革触及了企业运营的多个核心层面: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适应性调整,以更灵活、高效的组织形态应对市场变化;在业务板块上,重点推进了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的改革,强化品牌定位,提升决策效率;在价值链上,着力打通产品定义、研发、生产和营销各个环节,促进信息流畅通与协同作战,确保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在渠道模式上,积极探索并优化,例如通过快闪店等新型模式,更直接地触达年轻用户群体,提升品牌体验与营销效率。

改革的阵痛之后,是效率的提升与活力的迸发。正是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为上汽集团 " 新三驾马车 " 的加速驰骋、经营质量的显著提升以及后续技术创新的集中涌现,奠定了坚实的 " 战略基石 " 和提供了根本保障。

上汽的 " 技术标签 " 为何能引爆市场?

如今,上汽的改革红利正逐步释放,不仅让企业能够更敏锐地洞察市场机遇、更快速地响应消费者需求,也为其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强大的组织支撑。

当汽车产业从机械时代迈入智能电动时代,技术的迭代速度与广度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 井喷 " 态势。上汽集团近期在市场上的强势表现,其背后正是这种技术厚积薄发的集中体现。

但如果仔细拆解上汽的技术路线,便会发现其核心在于一次深刻的理念跃迁——从传统车企对汽车产品的极致追求,升华为对用户场景化、情感化需求的精准洞察与满足。

" 懂车更懂你 " 这种理念贯穿于上汽技术研发的全流程:从用户研究开始,将抽象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技术指标,再通过持续的验证与迭代,最终将技术创新转化为用户可感知、可体验的产品亮点。

在当前汽车消费日益个性化、场景化的时代,这种 " 用户需求驱动 " 的创新哲学,远比单纯的 " 技术驱动 " 更能打动市场,也更能确保技术投入真正转化为用户价值。

从实际成果来说,上汽以 " 智慧脑 "" 健壮身 "" 强劲心 " 三维技术体系重构用户体验。

" 智慧脑 " 领域,L4 级智驾 " 双牌照 " 落地标志技术实力突破," 端到端 " 智驾大模型量产升级复杂路况决策能力,推动智驾从 " 能用 " 向 " 依赖 " 跨越;与 OPPO、豆包跨界合作构建场景化智能座舱生态,实现交互与服务个性化,让车成为 " 懂思考 " 的移动生活空间。

" 健壮身 " 方面,首创 " 主 / 被动一体 " 安全系统打破传统安全壁垒,构筑全场景防护;第二代数字底盘精准控制车身姿态,兼顾操控乐趣与舒适;" 魔方 " 电池以 " 零自燃 " 纪录夯实新能源安全基石。

" 强劲心 " 则实现动力与节能统一:DMH 发动机 46.3% 热效率领跑行业," 恒星超级增程 "450km 纯电续航缓解里程焦虑,固态电池、超级快充等前瞻技术首批应用,持续引领行业方向,为用户带来未来出行想象。

很显然,上汽今日的技术 " 井喷 ",绝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数十年如一日在技术研发上 " 坐冷板凳 " 的必然结果。据统计,近 10 年内上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累计投入已超过 1500 亿元,庞大的资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充足的 " 燃料 "。与此相对应的是近 26000 项有效专利的技术沉淀,这些专利如同精密的齿轮,共同构筑起上汽坚实的 " 技术底座 "。

工博会上,上汽展示的固态电池、数字底盘、智能座舱等前沿技术成果,正是其多年技术沉淀的集中亮相。这些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已经成功赋能产品,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价值。

从纯电、混动到氢能三大整车平台,再到电池、电驱、电控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掌控,上汽已构建起一套完整且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技术体系。

这种 " 厚积 " 到 " 薄发 " 的状态,让上汽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拥有了源自技术深处的自信与从容,也使其从一家传统的汽车制造商,加速向 " 定义智能电动汽车的科技企业 " 转型升级。

一场酣畅淋漓的 " 产品盛宴 "

当技术创新的 " 源头活水 " 奔涌而至,如何将其转化为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爽的产品体验,成为检验企业真功夫的试金石。

上汽集团以一场酣畅淋漓的 " 产品盛宴 " 给出了答案——通过将前沿技术深度融入产品定义,形成独特的 " 技术标签 ",并以此精准触达用户需求,最终实现了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上演了一幕幕 " 叫好又叫座 " 的市场佳话。

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上汽集团的新产品攻势可谓多点开花。从全新 MG4、智己 LS6、荣威 M7 DMH,到尚界 H5、奥迪 E5 Sportback、别克至境 L7 等,一系列重磅新车密集投放市场。

这些车型并非简单的迭代升级,而是清一色 " 基于新平台和新技术打造 " 的诚意之作,每一款都带着鲜明的 " 技术烙印 "。这种 " 技术先行 " 的产品策略,使得上汽的新产品天生具备了 " 爆款 " 体质,一出生便站在了高起点。

上汽深知,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模糊的定位等于失去竞争力。因此,其新产品策略鲜明地指向 " 一款车一个强标签 ",通过核心技术的差异化,精准满足不同圈层用户的核心诉求,实现技术普惠与精准定位的完美结合。

以全新 MG4 为例,其搭载的 " 半固态电池 " 与 CTB(Cell to Body)车身一体化技术,直接解决了用户对电动车续航与安全的核心焦虑。

作为首款上汽和 OPPO 合作开发的 MG 车型,全新 MG4 配备了一系列智趣多元的 OPPO 智行手车互联功能,可兼容市面绝大多数手机品牌,让 10 万以内的车型就能享受流畅便捷的智能体验,将尖端科技以更亲民的方式带给年轻科技爱好者。

而定位高端智能纯电市场的智己 LS6,则以 " 恒星超级增程 " 技术带来的超长续航与极速补能,以及 " 灵蜥数字底盘 " 赋予的极致操控体验。IM AIOS 首次引入 AI Agent 随车智能助手,深度融合微信生态,支持停车缴费、外卖点单等多元场景服务。

毫无疑问,智己 LS6 瞄准的就是那些对性能与智能有着极致追求的用户,重新定义了高端智能电动车的驾驶乐趣与科技标杆。

面向家庭用户,荣威 M7 DMH 则凭借其超级混动系统带来的 " 超长续航 " 能力,以及宽敞舒适的空间,直击家庭用户长途出行的痛点,用实实在在的续航里程和燃油经济性,赢得了 " 移动的家 " 的信赖。

尚界 H5 则依托 " 华为乾崑 ADS 4.0" 高阶智驾系统,为追求智能出行体验的用户提供了新选择。

不仅如此,合资品牌也各展所长。如奥迪 E5 Sportback,将 " 德系 DNA" 的操控与质感,与上汽在智能座舱领域的端到端大飞轮大模型技术相结合,打造了 " 德系智能新标杆 "。

这种不同品牌、不同定位的技术特色,共同构成了上汽产品矩阵的丰富性与层次感,满足了从年轻潮玩到家庭实用,从科技先锋到豪华体验的全场景用户需求。

全新 MG4 上市仅 40 分钟,订单量便轻松突破万辆;智己 LS6 更是创下 27 分钟锁单破万的惊人纪录,这种 " 分钟级 " 的订单增长速度,不仅是数字的跳动,更是市场对上汽技术实力与产品魅力的高度认可,是用户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一种高质量的正向循环已然形成:技术创新带来了产品竞争力的质变,差异化的 " 技术标签 " 精准吸引目标用户,用户的积极反馈与市场验证又进一步反哺技术迭代与产品优化,激励上汽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形成了 " 研发 - 产品 - 市场 - 再研发 " 的良性互动。

同时,技术的落地、产品的热销,离不开高效的渠道与用户生态的构建。为此,上汽积极优化销售渠道,例如通过快闪店、城市展厅等新模式,将产品和体验直接带到用户身边,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的商圈和潮流地标。

这种更直接、更贴近用户生活场景的触达方式,不仅提升了品牌年轻化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第一时间倾听用户声音,洞察用户需求,将 " 懂车更懂你 " 的理念从技术研发的源头,贯穿到产品销售和用户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定义,再到渠道革新,上汽正全方位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体系。

改革未有穷期,创新永不止步。上汽集团的转型实践,清晰勾勒出一条 " 深化改革 - 技术井喷 - 产品爆款 - 市场验证 - 经营提质 " 的正向循环路径。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上汽的改革突破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新活力,更以 " 中国智造 " 的全球布局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

当技术创新的 " 硬实力 " 遇上用户导向的 " 软实力 ",这家车企的 " 新动能 " 已展现出强劲韧性。其以改革为基、以技术为刃、以产品为锋的发展模式,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广阔的增长空间,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转型样本。

看传统车企穿越转型周期

  参加新汽车 CES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汽 上汽集团 自主品牌 上海 就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