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2025 年度会议暨 " 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 " 优秀案例发布会在中国良渚正式拉开帷幕。本次会议以 " 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 " 为议题,汇聚来自全球 14 个国家和地区的 80 余位遗产领域专家、实践者及相关机构代表。会议旨在通过政策研讨、案例发布、专题交流等形式,深度探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路径。会议当日发布 2025 年 " 繁荣与生计 " 优秀案例,并正式启动 2026 年 " 知识与技能 " 主题案例征集。

会上,作为主活动上的重要环节之一,2025 年 " 繁荣与生计 " 优秀案例名单正式揭晓。中国 " 良渚文化大走廊:融合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 项目;埃及 " 埃斯纳历史城区振兴 " 项目;中国 " 基于世界遗产保护、以创新性‘旅游 + ’驱动区域全面繁荣的荔波模式 " 项目;中国 " 同里古镇的保护实践与可持续发展 " 项目;阿曼 " 巴赫拉堡的角色:平衡经济发展、遗产保护与推动可持续生计模式 " 项目;中国 " 阿者科村繁荣和生计—以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传承为例 " 项目,从 10 个国家提交的 42 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为遗产赋能繁荣与生计贡献了多元实践样本。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 " 廊道式 " 发展模式首次应用于文化领域,努力打破区划界限,有机串联 5000 多年良渚文化、2000 多年运河文化、1000 多年径山文化等文化瑰宝,促进文化要素自由流动与深度融合,为余杭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开放合作的学术研究体系,助推学界对良渚文化的保护与研究越发深入。借助 " 良渚论坛 " 这一国家级文明对话平台、持续开展的 " 良渚与世界 " 系列国际交流活动,良渚文化价值不断获得国际认可,实现从 " 文化遗产 " 到 " 世界瑰宝 " 的转变。

此外,通过反哺机制等制度创新,良渚文化大走廊致力于破解遗址保护和区域发展的矛盾,实现 "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 的良性循环。着力打造文化地标集群,大力实施的良渚文化大走廊两批 " 十大工程 ",以重大项目带动大走廊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文化新地标;着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创新推出大走廊 " 文化 +" 产业政策 20 条,构建起 " 文化 + 科技 "" 文化 + 旅游 "" 文化 + 民生 " 的多元业态体系,成功招引落地 " 文化 +" 项目 74 个,廊内规上 " 文化 +" 企业达 64 家,实现营收 30.14 亿元;着力擦亮特色文旅品牌,评选出良渚文化大走廊 " 十大图景 ",有机串联精品文旅点位和线路,体系化构建大走廊文旅活动品牌 " 渚多好戏 ",助推文旅活动爆火 " 出圈 ",良渚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持续提升。
主活动后,专家交流环节聚焦 " 从政策到实践 " 主题,多位行业专家分享前沿洞见。当日下午," 物质与非物质协同 + 知识技能征集 " 专题如期举行,为遗产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思考。最后,会议正式启动 2026 年 " 知识与技能 " 主题案例征集。WHITR-AP 上海分中心研究部主任龙淼(Carolina Castellanos)在会上表示,2026 " 知识与技能 " 案例征集旨在寻找将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融入各类教育体系、获政策与机构支持、通过能力建设强化两类遗产协同、依托遗产知识推动创新创意,且契合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核心社会价值的相关良好实践案例。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11 月 6 日将组织参会代表赴良渚世界遗产地开展实地考察。此次考察线路经专项设计,重点串联良渚文化大走廊核心片区、遗产地社区共建示范点等关键项目节点,与当日会议发布的 " 繁荣与生计 " 优秀案例形成对应,直观呈现良渚在遗产保护工作中推动经济增收、改善民生福祉,以及依托遗产资源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的实践成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