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科刚毕业时,还没有正经找过工作,那时和一位就业婚恋领域双料老资历探讨过一个问题——找工作和找对象哪个更难?
我的观点是找对象更难。因为找工作是纯粹的条件叠叠乐,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即可。而找对象涉及情感这一非理性因素,条件只能决定你遇到什么人,但决定不了对方是否喜欢你。而且你遇到的都是和你条件差不多的,对方也不图你什么,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得是喜欢不喜欢。
老资历则旗帜鲜明地认为找工作更难,并进一步指出——我认为找对象难,主要是拉不下脸海投。秋招投个 100 份简历很正常,要是用这个精神找对象,一定能在找到工作之前把对象找到。找工作=海投 + 熟人介绍 + 动辄三个月以上实习 + 四处查攻略优化简历、迭代面试话术 + 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一起动用人脉。人用在求偶上的努力,客观上远低于求职。
当时我对找工作的理解还停留在 1.0 版本,认为找工作比相亲难。但我自己经历过秋招之后,我对找工作的理解进入到了 2.0 版本——这俩无法比较难度,因为本质上是相通的。
相亲不纯粹是条件叠叠乐,找工作也不是,找工作如相亲,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比如你相亲相到个人,并不是真心想相亲,只是来走个过场,糊弄一下家长。这种情况下,你看上了对方,但对方没看上你,无论你是自我反思,还是悲伤,亦或是愤怒,都没什么意义。企业也可能是这样,虽然来开了宣讲会,但根本没打算招人,只是来高校公费旅游的。被刷了并不是你的错,因为它就没打算招人,可能不仅不打算招新人,连老员工的压力都很大。就算你简历再优秀,也不可能感动用人单位多几个 hc。
但凡事要往好处想,上述情况也有镜像版。就像相亲时,可能两个人突然看对眼了,虽然你的纸面数值并不占优,但对方就是看你顺眼。企业可能往年都不招人,今年碰巧就需要招人,而你的某方面特长,碰巧就是它所需要的。
比如今年有个大博主团队缺个写文案的,我就去投了,用 AI 生成完简历就发过去了,我也没认真看简历写得好不好。但对方看了我的作品,恰好就是他需要的类型,连面试都不需要就让我赶紧去上班。
我猜测可能是之前的业务骨干提桶跑路了,导致博主没活了,急着招人恢复更新,但当时正好赶上我在写论文的关键时期。我说一时半会过不去,对方甚至表示愿意等,可以先非全职干着,每天跟着开会就行,只是哥们当时确实是连开会的时间都抽不出来了。这就像你相亲时,正好赶上对方被前任给伤害了,急需填补情感赤字,而你的个人形象恰好和其前任是反的,于是对你的好感度就要高于你的实际条件。
但凡事也不能只往好处想,上述情况还有镜像版。人的情感是变化莫测的,既可能莫名其妙地看上你,你也可能莫名其妙踩到雷,跟你好不好其实没关系。就像我投何同学工作室的文案岗,我实在理解不了,以我的实力,为啥连个一面都没有。我个人猜测,可能是之前写檄文讨伐过他,但我忘了删帖了,实力强起了反作用。
这种事情有很多,没必要过度反思自己,否则就像三体里的火鸡科学家一样,把自己搞得很累又没有什么意义,反思对亦或反思错,本质上都是蒙的。用理解感情问题的思路来理解求职路上的挫折,一切就容易解释了,败因可能不是学历、实习、年龄这老三样,单纯就是无意之间踩了对方的雷区,但理由对方不好意思直接说,老三样是比较方便说出来的借口。对标到感情领域,学历低能对标 " 咱俩不合适 ",没实习能对标 " 你值得更好的 ",年龄大能对标 " 我现在有喜欢的人了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版本变迁导致的。现在年轻人相亲肯定是比老一辈更难的,因为获取情绪价值的渠道太多了,大伙在这方面的意愿普遍不如既没有手机,又没有电脑,以至于实在没事可做,只能去搞对象的父辈。现在找工作的难度,也是众所周知。我深刻地记得,上课时老师说:" 不要操心买房的问题,我们 xx 大学法学院的,都能买得起上海的房,趁着学生年代要多读书,工作之后就没有这个心力了。" 下课时他又说:" 你们现在都好优秀啊,都在操心实习的事,我上大学时都不知道啥是实习。"
所以秋招不顺利也不要灰心,就像婚恋一样,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offer 也总是流向不缺 offer 的人。沉默的大多数并不想说话,而少数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却有动辄上万浏览的传播范围,大多数人都面临相似的困境。
现在的人一直单身很正常,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如果采信老资历 " 找工作难度远高于找对象 " 的观点,既然人找不到对象很正常,那么没找到工作其实也很正常。也有很多人 20+ 时没对象,这很正常,但在 30+ 找到了,这也很正常。秋招这个阶段没 offer 是正常的,后面还有春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