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极体 13小时前
从电网守护到全运接力,5G-A机器人的破壁之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海拔 4000 米的高原变电站,寒风如刀,氧气稀薄,每一步都像在与自然对抗。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中国数万名电网巡检员的真实日常。

他们用脚步丈量着国家电网的安全底线,用生命守护着万家灯火。然而,坚守的背后是长期暴露在高坠、电击、极端气候等多重风险中的现实。如何让这些光明守护者远离危险?如何让巡检更精准、更高效、更可持续?

答案,正从一个形似人类、却拥有钢铁之躯的 " 新巡检员 " 身上浮现。

它不惧严寒酷暑,能实时回传超高清画面,还能接受远程精准操控,它就是 5G-A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电网巡检应用示范。

11 月 1 日,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及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首个基于 5G-A(5G-Advanced)网络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真实电网环境下的应用,它正以 " 具身智能 +5G-A" 的融合之力,开启高危区域无人化巡检的新纪元。

那么,机器人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产业生活场景?5G-A 的出场,又如何赋予具身智能新的潜力?

电网,是现代社会的能源大动脉。从西部的风电、光伏基地,到东部的工业城市,从特高压输电线路到城市配电网,这张庞大的网络需要全天候、高频率的巡检维护,以确保供电安全稳定。然而,长期以来,电网巡检工作高度依赖人力,面临着三高一低的严峻挑战。

首先,是作业环境的高风险。变电站和输电线路常常铺设在偏远山区、戈壁荒漠或高海拔地区。巡检人员不得不在强电磁场、高低温和复杂地形中工作,人身安全始终面临着严峻考验。

其次,是持续攀升的人力成本。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逐渐退休,年轻一代却补充不足。一次偏远地区的巡检任务往往需要数天时间,效率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再者,是传统巡检手段的局限性。依靠人工目测和手持仪器的方式效率低下,无人机巡检又受限于精度和续航,难以进行持久精细的观测,而早期的巡检机器人则常常受困于网络延迟,无法实现高清数据的实时回传。

最终,这些都导致了整体效率的低下。巡检数据分散在不同人员和设备中,难以统一管理和分析,故障发现和处理的周期被不断拉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替代人类进入高危区域、具备类人感知与行动能力、并能实时连接云端智能的新型巡检载体。

而 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出现,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

11 月 1 日,华为联合中国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及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完成了基于 5G-A 网络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在真实电网环境下的应用示范。

发布会现场,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首席营销官赵东表示,基于 5G-A 网络的三大核心优势,本次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广覆盖,让机器人在山区、城市复杂环境乃至各类室内场景中,都能保持稳定连接,大大扩展了其活动范围;二是大上行能力,能够同时回传多路高清视频,让后方清晰掌握现场情况,支撑远程决策;三是低时延与低抖动,确保机器人动作精准、响应及时,使复杂巡检任务得以高效执行。

换句话说,如果具身智能赋予了机器人类人之形与感知之能,那么 5G-A 则搭建了连接智能的神经之网。正是凭借 5G-A 在带宽、时延和可靠性上的突破,这台钢铁之躯才真正具备了在高风险环境中独立作业、远程协同与精准执行的能力。

1. 作业区域无缝衔接:从走不进到全覆盖。

传统机器人在变电站内楼梯等狭窄地区常寸步难行,信号传输范围有限。如今,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在变电站穿行于室内屏柜间、户外设备区等复杂场景。同时,5G-A 的连续广域覆盖和智能切换技术,确保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移动过程中通信不断线。无论是在户外高压区、室内控制室,还是在地下电缆层,具身智能机器人始终与网络保持稳定连接。

2. 大上行、高速率:从看不清到身临其境。

绝缘子裂纹、连接点氧化、螺栓松动……这些细微缺陷往往是故障的前兆。传统巡检依赖人眼判断,主观性强,易漏检。而 5G-A 的 10~20Mbps 上行速率让具身智能机器人拍摄的第一视角画面近乎零延迟回传。在指挥中心,后方专家通过大屏可获得身临其境般的视觉体验。" 超高清 + 实时 +AI" 的组合大幅提升了缺陷识别精度,真正实现了看得清、判得准。

3. 低时延、高可靠:筑牢远程精准操作安全防线。

过去,机器人大多只能发现问题,但无法解决问题。发现隐患后,仍需派员现场处理,响应周期长。而 5G-A 的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特性将端到端时延控制在毫秒,为远程精准操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巡检机器人全身拥有超过 40 个自由度的灵活本体,配备的灵巧机械臂可在后方专家的操控下执行精细任务。在操作 110kV 间隔控制柜和执行 10kV 馈线柜验电等需要严格保持安全距离的操作中,5G-A 低时延、高可靠特性确保了机器人能够 1:1 精准复现远端操作人员的动作,在安全距离外无延迟地完成倒闸、验电等精细操作。

可以说,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通过 5G-A 网络,实现了与远程控制中心的实时协同。机器人在前端采集数据,远程控制中心实时掌控作业进程,再通过 5G-A 网络将指令实时反馈给机器人执行。

这一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巡检的时空限制,开启了" 人在后方、机器在前线 "的全新运维范式。

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在电网巡检中的成功应用,再次印证了一个趋势:越危险的场景,越是前沿技术的最佳试炼场。

为什么电网巡检总是承载着无人机、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率先落地使命?

答案写在高原冻伤的手上,藏在深夜抢修的背影里,刻在每一次进入高压室前的深呼吸中。让人类远离高坠、电击、极端环境,不是效率问题,而是人文关怀的底线。真正的智能化,必须始于对人的保护。

这种刚性的安全需求,让巡检成为智能化落地的天然试验田。

从无人机到轮式机器人,每一次迭代都在试图代替巡检员走近危险。但无人机飞不进室内,轮式机器人爬不上楼梯,普通机器人无法快速回传现场数据。

让这个钢铁之躯真正活起来的,是 5G-A。它是机器人的神经,将超高清视觉、力觉反馈与控制指令无缝融合,使具身智能真正具备了在复杂环境中 " 感知-决策-行动 " 的闭环能力。

有了 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巡检员不再是行走的摄像头,而是转型为远程监控专家。他们可以同时监管多个机器人的作业,专注于策略制定、异常研判和复杂决策。据悉,目前南方电网具身智能机器人充满电以后,巡检效率提升 84%,单个巡维中心可节省 2 名巡视人员。

更重要的是,5G-A 与具身智能的结合验证了一条可复制的产业智能化路径。在能源、矿山、应急等高风险场景中,一个具备感知、移动、操作与实时联接能力的智能体,正在成为新的作业主体。

就在这场 " 具身智能 +5G-A" 的融合探索深入产业一线时,另一场国家级舞台也正在见证着同样的技术突破。

2025 年 11 月 9 日至 21 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举行。11 月 2 日,中国移动联合乐聚,共同完成机器人火炬接力保障,而华为提供了关键的 5G-A 大上行网络与创新方案,为这场跨区协作的机器人接力提供了底层通信能力。

这是全球首次在商用 5G-A 现网环境下完成的机器人火炬接力:机器人在复杂的城市道路、不同小区覆盖之间高速移动,依然保持实时视频回传与控制指令零掉线。这一切的背后,正是 5G-A 在容量、速率、时延和确定性通信方面的全面提升。

与以往的科技表演不同,这次火炬接力成为展示前沿通信与具身智能深度融合的真实场景。5G-A 网络为机器人火炬传递全程提供高速、稳定、连续覆盖,让机器人实现了首次无技术人员陪同的情况下,在国家级赛事中与人类火炬手完成了接力、交接与点燃主火炬的动作。

那么,5G-A 具体是如何让机器人实现火炬接力的呢?

在人流密集的接力现场,5G-A 通过多频段立体组网,实现了从室内到室外、从静态到移动的全程稳定覆盖,确保所有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始终在线。同时,智能资源调度技术借助 AI 实时感知网络状态,动态优化传输路径与资源分配,显著提升上行速率和降低了网络时延,让机器人动作精准流畅、响应及时。

这套系统还采用了端-边-云协同架构:机器人端处理即时反应,边缘节点负责复杂协同,云端统筹全局调度,既保证了实时性,也兼顾了系统扩展性。

可以说,从电网巡检到全运赛场,5G-A 正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出工业场景,进入公众视野。也许就在几年后,我们不仅会在戈壁荒漠、崎岖山区看到它们的身影,更将在各类赛事、展演与国际舞台上,见证它们成为常态。

无论是无人驻守的电网,还是聚光灯下的赛场,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未来:

5G-A 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正全速而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中国南方电网 变电站 广东 人工智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