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0 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 · 莫迪亚诺出版新作《70 号乙,艺术家的入口》(70 bis, entr é e des artistes)。有别于近几年书写的虚构小说,这本书在体裁上属于 " 叙事 - 调查 "(r é cit-enqu ê te),围绕与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有关的艺术家展开。新书由作家莫迪亚诺和音乐家克里斯蒂安 · 马扎莱联袂演绎。马扎莱是法国凤凰乐队的创始人,也是一名吉他手兼作曲家。二人通过作家的女儿、歌手兼小说家玛丽 · 莫迪亚诺结下友谊,于是有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 四手联弹 "。
说起这本书的源头,马扎莱回忆称,有次他在录音室附近注意到一位美国女士多次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驻足,这位女士说她的父亲可能是曾经住在这里的埃兹拉 · 庞德。听完以后马扎莱便对这个地址充满兴趣。当然这项写作计划之所以能够实现,还得益于马扎莱的朋友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的地下室发现了一个箱子,里面装满了和这个地址相关的照片、剪报等资料。后来莫迪亚诺和马扎莱还一起参观了这个地下室,作家将这次体验比作一场洞穴探险。
箱子里珍贵的史料像一串来自过去的福尔摩斯密码,历经悠悠岁月传到了莫迪亚诺手上,在此基础上,他开始谱写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的前世今生,特别是从 19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60 年代这段时光。莫迪亚诺回顾了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艺术家,他们的生平,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作为巴黎地形学家,莫迪亚诺多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巴黎街道的隐蔽秘密,这一次,他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以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这个地址为切口,提笔重现蒙帕纳斯的美好年代。
今天提到巴黎的艺术街区,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蒙马特。诗人热拉尔 · 德 · 奈瓦尔还曾为蒙马特留下诗作:" 有磨坊、酒馆和凉亭,有田园般的伊甸园和小巷子,万籁俱寂,两旁是茅屋、谷仓和茂密的花园,绿色的平原被悬崖峭壁切割,泉水渗入泥土,一点点,形成片片绿洲…… " 相较之下,蒙帕纳斯的艺术性似乎被人遗忘了,然而这里也曾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画家让 - 莱昂 · 热罗姆,诗人埃兹拉 · 庞德,摄影师克劳德 · 卡恩,既有印象派大师,也有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甚至还有一只名叫雅克的猴子。

时间回到 1850 年,图尔穆什家族住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他们在主楼周围建了几间工作室,其中一间由法国画家让 - 莱昂 · 热罗姆使用,他常常组织派对,吸引了乔治 · 桑、泰奥菲尔 · 戈蒂埃、屠格涅夫和柏辽兹等人,这里也被称作 " 茶叶盒 ",是 " 艺术家和作家们聚会和庆祝的地方 ",其中不少人还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的庭院里留下了照片。聚会总是热闹非凡,交谈声、欢笑声和音乐声此起彼伏,从屋里向外传出去。或许如今蒙帕纳斯街区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早在当时便有迹可循。
1861 年起,瑞士画家夏尔 · 格莱尔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开办画室,莫奈、西斯莱、巴齐耶和雷诺阿等初学者经常光顾这里。每周四天,从早上八点到中午,是格莱尔画室的上课时间。结束后,大家一起在庭院用餐。彼时距离莫奈画出《印象 · 日出》还有 10 年左右时间,然而他已经在不断央求朋友们离开室内,走向自然。
就在同一条街道上,法国画家古斯塔夫 · 库尔贝也曾开设过绘画课。不远处的舍夫勒斯街还生活过荷兰画家约翰 · 巴托尔德 · 戎金,他曾画了不少这一带的街区图景。几年后,塞尚租住的楼栋正是戎金曾生活过的舍夫勒斯街 5 号。面对这些巧合,莫迪亚诺忍不住发问,戎金和塞尚是否曾经彼此相遇过?
美国画家托马斯 · 亚历山大 · 哈里森在巴黎生活期间住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马塞尔 · 普鲁斯特《让 · 桑特伊》中的人物 "C" 以及《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画家埃尔斯蒂尔都是以哈里森为灵感来源。20 岁的普鲁斯特是否曾经来到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拜访哈里森,又是否曾偶遇过这里的其他住客呢?一切都太过久远,寻不到答案。
还有荷兰画家弗雷德里克 · 亨德里克 · 卡梅勒,他也曾租过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的一间工作室,其画作色调鲜艳,深受美国客户喜欢。1902 年卡梅勒自杀身亡,生前他曾购入不少藏品,或许是用作学习临摹,或许是出于艺术价值,具体原因不得而知。这些藏品在他去世后对外拍卖,由当年的明星莎拉 · 伯恩哈特全部拍下。这两个人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呢,也无从知晓了。
1910 年,出身于瓷器产业家族的哈维兰兄弟俩住进了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弗兰克 · 哈维兰和画家阿梅代奥 · 莫迪利亚尼交往甚密,他向莫迪利亚尼展示了自己的非洲雕塑藏品,或许是在此启发之下,莫迪利亚尼有两年时间投身于雕塑创作。1914 年,莫迪利亚尼创作了一幅弗兰克 · 哈维兰的肖像画。早在 30 年前,雷诺阿曾给年幼的保罗 · 哈维兰画过一幅肖像画。1919 年,莫迪利亚尼拜访了生活在卡涅小镇的雷诺阿。一切就像冥冥之中的某种闭环,让岁月长河里相遇和交集变得如此奇妙。
1921 年至 1924 年,美国作家庞德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生活,他邀请乔伊斯前来巴黎,并且把他介绍给了海明威、毕奇等人,正是毕奇出版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彼时海明威的住所距离庞德的工作室不远,走过去只需要几分钟。《流动的盛宴》有一章题为《埃兹拉 · 庞德和他的 " 才智之士 "》,其中就提到了庞德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的工作室。海明威在书里这么评价庞德:" 埃兹拉是我认识的最慷慨,也是最无私的作家。他帮助他信任的诗人、画家、雕刻家以及散文作家,他也愿意帮助任何人,不论是否信任他们,只要他们处境困难。"
1922 年至 1937 年,摄影师克劳德 · 卡恩和女友生活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二人的工作室成为彼时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卡恩刚搬来的前两年,庞德还生活在这里。他们是否曾经在走廊上或者庭院里碰过面?诗人亨利 · 米修是卡恩的一位好友,1943 年,米修搬到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成为卡恩的邻居。早些年,正是在蒙帕纳斯街区,米修和摄影师布拉塞结识,后者曾拍摄了大量的巴黎城市照片。1943 年秋冬,米修和布拉塞经常在蒙帕纳斯散步,每次结束时都停在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 " 街区心脏跳动的地方 "。
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的艺术家们的故事在克劳德和海伦 · 加拉什夫妇这里落下帷幕,两人均于 2023 年去世,为艺术界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作品。今天,经过田园圣母街 70 号乙,大门紧闭,只能透过树叶的缝隙向里张望。站在马路边,想象着一位又一位艺术家曾在这里生活、离开,有些已被人淡忘,莫迪亚诺的书写让他们走出岁月的阴影,从时间的迷雾中现身。
" 寻找 " 是莫迪亚诺作品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出版于 1978 年并荣获当年龚古尔文学奖的《暗店街》讲述了一个失忆的侦探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开启寻根之旅的故事。《多拉 · 布吕代》中 " 我 " 看到一则关于失踪少女多拉 · 布吕代的寻人启事,由此开启了长达 10 年的调查。《地平线》里博斯曼斯在 40 年后打算重新找到玛格丽特,只身前往柏林。近年来的作品《隐形墨水》《舍夫勒斯》《舞者》都不例外,主人公总是在寻找。《70 号乙,艺术家的入口》作为一本 " 叙事 - 调查 " 文学,自然也和 " 寻找 " 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70 号乙,艺术家的入口》一书中还插入了大量照片、剪报、画作,作为寻找的物证与读者一同分享。此前,我们曾在《多拉 · 布吕代》中看到多拉的家庭照片,在《八月的星期天》中发现尼尔夫妇留给 " 我 " 的名片,还有《这样你就不会迷路》里的电话本,《青春咖啡馆》里记录顾客姓名的本子,《暗店街》里于特留在侦探事务所中的《社交名人录》,等等。这些物品如同时间长河的 " 固定点 ",成为莫迪亚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有时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了探寻往昔岁月,莫迪亚诺一次又一次在作品中乔装打扮,化身不同的角色开启寻找之旅:他可以是《暗店街》里失忆的中年男子,可以是《缓刑》中以儿童视角描述童年的帕托施,也可以是《这样你就不会迷路》里年近六十回顾往昔的达拉加纳。这一次,在《70 号乙,艺术家的入口》中,作家没有 " 伪装 ",追寻蒙帕纳斯逝去时光的人,正是他自己。
(作者系青年作家、译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