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松社书店恐怕是国内举办作家讲座最多的一家书店。松社书店与作家之间的故事,最有资格写的是它的老板刘磊。

小说家刘庆邦写过一篇文章,记录了他在松社书店做活动时,不慎将一枚和田玉扣遗失在酒店的故事,他忘记了酒店名字,也没有前台联系方式,加上工作日程繁忙,本以为颇有纪念意义的玉扣就此别过,但几个月时间里,他对这枚玉扣日思夜想,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刘社长发了条微信,刘社长收到微信后立刻去酒店,玉扣被酒店好好地保存着,于是,一枚玉扣平安归来,也使得刘庆邦对松社书店有了别样的感情。
我去松社书店做过两次活动。松社书店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藏在书店一扇门之后的厨房和餐厅,待书店下班之后,有厨师将做好的家常菜端上来,可以与社长把酒言欢;二是二楼专属于社长的空间,装满他的珍贵藏书,书架背后,他还收拾出来两个精致的小房间,他和女儿一人一间,可以午休,我将这层楼形容为他 " 一个人的森林 ",所有窗帘拉上之后,这片 " 森林 " 静谧无比,人在这里真的会变成一只不问世事的 " 书虫 "。
刘磊把松社书店做出了品格,松社书店面积不小,但目光所及之处,一尘不染,他特别强调过这点,有时候聊着聊着,手会在楼梯扶手或者书架、桌面上抚过,然后展示给大家看,以示所言不虚,或是因为 " 松社 " 这个店名的缘故,整个书店都有松林的气质与气息,干净而芬芳,只要走进去,就会心静。都说书店和创办人的气场是吻合的,这一点,体现在松社书店尤其如此。
作为一名书店主理人,刘磊很坦率地说自己几乎是瞬间有了要做一家书店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的内核驱动力是,他愿意每天和书以及写书的人打交道,对于这点,恐怕每位到松社书店的作家都有体会,他把每位前来的作家都当作生活中的朋友,没有任何陌生感,第一次见面也像认识了许久,他很容易获得作家们的信任,因为他总是很诚恳。
松社书店开在一家商场临街的黄金位置,据说以前是影剧院的放映厅,因为书店的存在,商场有了文化意味,要不然怎么会有这句话呢——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松社书店尤其如此。每次想到郑州的时候,都首先会想到松社书店,这家书店给郑州留下的印痕太深了。
记得上一次在书店喝完酒关闭店门,我们晃晃悠悠地离开时,我回头看了一眼午夜时的书店,虽然所有的灯都关了,但深夜里的书店并非一片漆黑,那里面有无数会发光的著作与人物,正在静默而执着地等待黎明。
一寒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