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11-07
户口本上母亲丧偶 人口登记信息父亲仍在 一份死亡销户证明 迟到35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一张证明文件,能承载多重的分量?对市民许先生而言,它意味着对父亲 37 年人生的最终确认,是维系家庭血脉与遗产合法传承的关键依据,更是一道跨越 35 年时光、考验着历史档案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现实难题。当所有直接证据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他该如何为至亲的离世取得官方确认?

市民许先生站在公证处柜台前,他深切体会到,为一段 35 年前的往事补办手续,竟是如此困难。1990 年,他 37 岁的父亲史先生意外去世,火化后骨灰安葬在黑龙江省老家,未立墓碑。当年符合情理的安排,在母亲许女士去世后,逐渐演变成一桩棘手的遗产继承难题:由于找不到父亲任何正式的死亡、销户证明,法律意义上的继承链条无法衔接,甚至可能影响到下一代的继承关系。

许先生手中最重要的线索,是一本母亲的旧户口本。在母亲许女士的那一页上,婚姻状况栏里清晰地标注着 " 丧偶 ",落款公章是 " 天津市公安局郑庄子派出所 "(富民路派出所前身)。这行官方记录给了他希望。他循着记忆,先后来到曾经居住地对应的天津市公安局和平分局新兴派出所和现住址对应的河东分局富民路派出所。查询结果显示,父亲的户口于 1988 年从和平区迁出,目的地是河东区富民路,但在迁入地的档案里,却找不到任何落户信息。一位在世 37 年的公民,其户籍信息在迁移过程中仿佛 " 消失不见 ",而证明其死亡的依据,又指向了这个 " 查无此人 " 的派出所。

这条主要途径行不通,许先生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其他办法。他前往当年救治父亲的医院,被告知时隔 35 年,纸质抢救记录已无从查找;联系殡仪馆,得知早期火化记录没有电子化,无法核实;他甚至找到了 2001 年的一张《天津日报》,上面关于他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其 " 幼年丧父 ",但公证处表示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无法确定就是他本人,同名者很多,不能作为法律凭证。一次次奔波,一次次希望落空。父亲的离世,本就是事实,却难以获得官方认可。他踏遍了各处,每一次都徒劳无功。所有的奔走仿佛都陷入了僵局,找不到任何出路。" 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无奈地说。

在记者介入后,天津市公安局河东分局富民路派出所的民警确认找到了史先生的户籍信息,但仍然没有其注销户口的直接记录。" 经许先生本人核对及民警协助查找,现已确认,没有其户口注销档案。" 这引出了事件最核心的矛盾点:既然没有销户,为何其配偶的户口本上会明确标注 " 丧偶 "?对此,分局工作人员承认,早年户口本管理 " 确实存在不够严谨的问题 "。在了解许先生家庭的整体情况后,民警提供了一个基于实际情况的变通办法,即由家中长辈出具情况说明,本人提交申请,再配合能证明他父亲死亡的个人档案材料,以此形成完整的 " 间接证据链 "。

最终,在记者发稿前,这份迟到了 35 年的死亡销户证明成功办理,许先生的难题得以圆满解决。

记者手记:

" 特事特办 " 之后   更待 " 制度普惠 "

在记者介入之后,此事看上去已经圆满解决,但这个圆满解决的个别案例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在从纸质化迈向数字化的社会治理转型过程中,那些在时代发展中被遗漏的 " 历史痕迹 "。如何系统性地梳理和补救这些因早年管理不够细致、档案遗失所形成的信息缺失,如何建立更便民、更高效的跨部门核实与纠错机制,避免让公民个人为年代久远的管理疏漏承担不应有的奔波之苦与权益损失?这是在肯定有关部门 " 特事特办 " 的灵活处理之外,更应深入思考并着力完善的制度性课题。一纸证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更是每个公民在法律与社会保障体系中权利得到确认的基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档案 派出所 公安局 遗产 庄子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