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星海之刃 ,作者星海之斧
朝鲜坦克技术的发展始终围绕半岛防御需求与外部技术封锁的双重背景展开,21 世纪 20 年代以 " 天马 - 2" 系列尤其是 " 天马 - 20" 型坦克的亮相为标志,实现从 T-62 改进型向第三代主战坦克特征的跨越。本文基于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简氏防务周刊及朝鲜官方公开的装备展览信息,系统梳理其最新技术成果与发展脉络。







朝鲜坦克技术现代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四十余年渐进式发展。上世纪 80 年代起,以苏联 T-62 坦克为基础,通过局部改进衍生出 " 天马 " 系列,仍未脱离苏式框架;21 世纪初 " 先军 - 915" 坦克整合 T-72 部分技术,1200 马力发动机使其具备早期第三代主战坦克性能;2020 年劳动党建党 75 周年阅兵的 "M2020" 新型坦克(" 天马 - 2" 系列技术原型)彻底摆脱 T-62 束缚,2024-2025 年 " 天马 - 20" 公开,将实验性技术转化为可量产标准配置。这一过程的核心驱动力来自韩国 K2 坦克升级与俄罗斯技术供应不足,迫使朝鲜建立自主化技术链。

" 天马 - 20" 沿用 125 毫米滑膛炮(基于 T-62 的 115 毫米炮改进,借鉴俄制 2A46 设计),配备自动装弹机后射速达 8 发 / 分钟,1500 米距离可穿 600 毫米均质钢装甲,尾仓储弹提升弹药安全性;炮塔右侧集成双联装 " 火鸟 - 3" 反坦克导弹发射架(红外制导,射程 5 公里,破甲超 800 毫米,短号仿制版),辅助武器替换为带光电瞄具的无人武器站,配合 7.62 毫米同轴机枪与 14.5 毫米高射机枪,形成全方位火力覆盖。


主动防御系统(APS)是 " 天马 - 20" 核心技术亮点,由四向毫米波雷达、火控计算机与旋转拦截弹发射装置组成,探测距离数百米,拦截弹体积小、布置于炮塔座圈两侧,覆盖角度近 200 度(适应半岛山地正面作战),2023 年公开测试成功拦截 RPG-7 火箭弹;被动防护采用模块化复合装甲(" 高碳钢 - 玻璃纤维 - 轧制钢 " 结构,等效防护 650-700 毫米均质钢装甲),车体侧面加装甲裙板,后部设格栅装甲,炮塔两侧预留附加装甲挂点,战斗全重约 40 吨。

" 天马 - 20" 采用七对负重轮加长底盘,核心动力为国产 1000 马力 V 型柴油机,配合自主液力变速箱,公路最大速度 55 公里 / 小时,作战半径超 450 公里,适配半岛地形;动力组国产化率显著提升,支持多燃料技术,IISS 2024 年报告称其在恶劣环境测试中可靠性稳定,为批量列装奠基。

" 天马 - 20" 炮塔集成双光热成像仪、激光测距仪与炮口测速装置,具备 " 动对动 " 射击能力,夜间探测距离超 1000 米,车长独立周视瞄准镜实现 " 猎歼 " 能力;受芯片自主生产能力限制,朝鲜通过 " 民用转军用 " 获取 FPGA 等元器件构建数据总线系统,火控计算机实现毫米波雷达与 APS 协同,以简化算法和虚拟测试弥补不足;炮塔顶部激光告警装置与 24 枚烟榴弹发射器形成软防御,1.5 秒内可形成烟幕屏障,与 APS 构成 " 软硬结合 " 防护网络。

" 天马 - 20" 列装标志朝鲜装甲部队进入 " 第三代化 " 阶段,缩小与韩军 K2 坦克技术差距,2025 年公开新坦克工厂显示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整合焊接与电子装配工艺,年产量满足精锐部队换装需求);但仍存局限:主炮受制于材料工艺无法发射贫铀穿甲弹,APS 缺乏顶部拦截能力难以应对 " 标枪 " 等顶攻导弹,信息化依赖外部元器件,抗干扰与数据共享能力不足,40 吨战斗全重与 1000 马力发动机搭配使单位功率仅 25 马力 / 吨,越野机动性不及西方重型坦克。

朝鲜坦克技术最新发展是 " 有限资源下精准突破 " 的典型案例,通过四十余年消化 T-62 技术、借鉴俄美先进坦克设计理念,在主动防御、火力整合等关键领域实现非对称突破,既体现自主创新决心,也暴露工业基础薄弱现实。随着 " 天马 - 20" 批量列装与实战验证,朝鲜装甲力量威慑能力将实质提升,半岛军事技术平衡的微妙变化也将为地区安全格局注入新变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