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 11 月 5 日,苹果方面上线了旗下智能手表操作系统 watchOS 26.2 的第一个开发者测试版。

正如这个版本号所示的那样,watchOS 26.2 并不像当初的 watchOS 26.0 那样,对 UI 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动。它也不像 watchOS 26.1 那样,仅仅只是满足于安全性、BUG 修正等方面的 " 小修小补 "。
是的,苹果在 watchOS 26.2 上确实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对那些习惯于用 Apple Watch 来进行日常健康监测的用户而言,这个变化的影响很可能还相当大。

那么苹果到底做了什么呢?简单来说,他们调整了 Apple Watch 里 " 睡眠分数 "(Sleep Score)这个功能的评分标准,显著提高了用户得到 " 高分睡眠 " 评价的难度。
为什么苹果会这么搞?其实这是为了严谨
鉴于可能并不是所有人平时都有使用智能手表的习惯,在这里我们先稍作解释。
简单来说,在如今的绝大多数智能手表里,其实都有 " 睡眠分数 " 这么个功能。用户只要戴着睡上一晚,手表就会综合睡眠时长、睡眠深度、中途醒来的次数,以及睡眠过程中的心率、血氧、体温和呼吸等指标,来给这次睡眠 " 打个分 "。

通常来说,分数越高就意味着睡眠越接近理想状况,理论上的休息效果越好。反过来说,如果用户一觉醒来,发现手表给这次睡眠打了个低分,那往往就意味着要 " 排查问题 " 了,是休息的环境不够舒适、还是最近压力过大,亦或身体出了什么隐患。
正因如此,苹果在这一新版系统中 " 收紧 " 睡眠评分标准的举动,就引发一些关注和讨论。
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显示,苹果似乎并没有更改他们的 " 睡眠分数 " 算法本身,而是单纯地变更了不同分数所对应的 " 评价等级 " 区间,并将睡眠分数的最高级别 " 评语 " 从原本的 " 卓越 "(Excellent)更名为 " 非常高 "(Very High)。

根据苹果方面的公开说法,变更睡眠分数评级区间的依据,一是要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 与时俱进 " 地进行修正。二是要告诉用户," 睡眠分数 " 只是对头一天晚上睡眠质量的相对评价," 并不能用于预测用户当天的精神状态 "。
说得直白一点,一方面是最新的研究可能发现,大多数人日常的睡眠品质都达不到医学上真正 " 睡得完美 " 的标准。所以出于科学上的严谨态度,就需要提高手表上睡眠评级的 " 高分门槛 "。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过去出现了有些用户明明头一天晚上睡得还不错、手表也显示睡眠分数很高,但第二天依然犯困的情况。所以苹果才会在 watchOS 26.2 里更改睡眠分数的评级标准,让大部分人都 " 更难拿到 " 最高级别的睡眠质量评级,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解。
然而自带 " 作弊 " 的智能手表,你见过吗
很显然,这个事本身并不复杂,从性质上来说,也只不过是苹果出于学术和社会双重的严谨性,对自家产品的一个功能做了小小的修正。
但为什么我们会特意说这件事呢?是因为站在用户的角度,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太懂相关技术的用户来说,苹果的这次调整可能会 " 得罪 "Ta 们。

大家想一想,自己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Ta 们明明并不懂得什么是科学健身、对药物成分、各种体征指标也是一知半解,但特别热衷于在朋友圈晒 " 步数排名 "、每天起床都要看自己手表上的睡眠分数,平时生活中更是极度盲信各种 " 养生小妙招 "。
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Ta 们真的有那个意愿去科学地改善身体状况吗?未必。实际上这部分用户需要的,是一个让其能够 " 自欺欺人 " 的 " 第三方证明 "。

或许正因如此,其实不难发现如今市面上有好些智能手表,都会多少带有迎合这部分用户的一些 " 巧思 "。
比如在某些智能手表上,它们的运动、健康监测功能,默认只会给用户建议一个低得不正常的每日 " 运动目标 "。这样一来,哪怕并不用怎么真的去锻炼,Ta 们的手表也会给出 " 今天运动量已经合格 " 的提示,从而迎合这部分用户可能是出于虚荣心的需求。
又比如在一些智能手表、手环上,它们的运动监测算法会有 " 虚高 " 的情况。比如明明只走了 2000 步,手表却报告说已经走 3000 步;比如用户明明只是做了简单的锻炼,但手表却会报告 " 消耗巨大、效果显著 "。

请注意,上面讲的这些例子,甚至还都算是 " 正规品牌 " 耍的小聪明。这还不算那些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杂牌产品,在它们身上,别说数据 " 刻意夸大 " 了,甚至还有直接 " 无中生有 " 的。比如压根就没有相关传感器的手表,却可以在一阵 " 测量 " 后,告诉你 " 血糖 "、" 尿酸 " 一切正常。
需求决定供给," 不老实 " 的用户才是原罪
看到这些,大家是不是已经急着要骂厂商 " 黑心 " 了?别急,要知道对于一个市场而言,永远是需求决定供给。换句话说,首先是有了自己并不想动、却又想要手表 " 给出一个好结果 " 的用户,然后才会出现为了满足这些用户虚荣心,而在相关数据上 " 注水 " 的智能手表产品。

试想一下,如果这种 " 有问题的 " 智能手表根本卖不动、如果它不是准确命中了某些用户的 " 需求 ",并得到了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支持,那它们早就应该被市场自然淘汰了对不对?
所以与其指责相关厂商在功能设计上做不到苹果那般严谨,或是在相关算法上 " 功力不够 ",反而需要担心的是这些本来只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消费者而生、自带 " 作弊 " 属性的智能手表相关设计,会不会反过来 " 祸害 " 到整个市场的技术风气呢?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