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5 日,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发布公告: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 11 月 5 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那么问题来了," 空间碎片 " 是什么?它又为什么会对航天员和飞船构成威胁呢?
空间碎片是什么?
它们从何而来?
看似空空荡荡的太空,其实暗藏着不少 " 刺客 "。除了天然的微流星体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空间碎片,由人类航天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它们还有个更直白的称呼,叫做 " 太空垃圾 "。

低地球轨道碎片状态示意图,图源:NASA
空间碎片包括失效卫星、废弃火箭末级、未烧尽的燃料颗粒、航天事故残骸,从航天器上脱落的小零件、隔热材料,甚至人类在舱外维修航天器时丢弃或遗失的工具等。碎片与航天器、碎片与碎片之间发生碰撞,又会产生更多更细小的次级碎片。
有些空间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时代早期有意散布的。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执行过 " 西福特计划 ",将 4.3 亿根长 1.78 厘米、直径 25.4 微米的铜质针状偶极天线散布到高度 3500 公里以上的轨道上,形成辅助远程通信的云状环。
直至今日,仍有数目可观的铜针残留在轨道上,偶然返回大气层,还有许多早期空间碎片是反卫星武器试验的产品。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地球轨道上的空间碎片数量与日俱增。据欧洲空间局 2025 年 10 月 21 日发布的空间环境报告,截至 2024 年 8 月,可以追踪的尺寸超过 10 厘米的空间碎片已经超过 4.4 万个,1 厘米以上的 120 万个," 不在册 " 的小碎片更是不计其数。

图源:giphy
低轨道上的空间碎片会在极其稀薄的大气阻力影响下逐渐降轨陨落,并在大气层中烧毁。而如果轨道较高,就能存留很久。例如苏联在 1972 年发射失败的 " 宇宙 -482" 金星探测器的着陆舱,在地球身边转了 53 年后才坠回大气层。
空间碎片为何危害巨大?
小小的空间碎片为何能阻碍神舟二十号的回家之路呢?它们的破坏力从何而来?
答案是速度。
平时看航天员出舱活动的视频,大家会感觉那是个失重的地方,周围的一切都在慢悠悠地飘荡,怎么能撞坏东西呢?实际上,包括航天员在内,这些物体都在围着地球以第一宇宙速度(接近每秒 8 公里)疾驰,是步枪子弹速度的 10 倍。

美国航天飞机上的撞击坑
" 慢悠悠飘荡 " 的假象,是因为航天员、空间站和各个设备的运行方向和速度完全一致造成的,就像并排行驶的汽车,乘客能摇下车窗说话一样(驾驶员不要!)。而如果两个物体的轨道稍有交叉,那么它们的相遇就会像路口撞车那样惨不忍睹。
除了对航天器或航天员造成致命伤害以外,还会产生更多的次级碎片。
空间碎片携带的动能与它的质量成正比,也与它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大个儿的空间碎片可能击碎航天器的外壳或控制系统,使航天器爆炸、解体、姿态翻转或偏离轨道;稍小一点的,也能造成撞击坑,损伤航天器表面器件、太阳能帆板或供电线路。
对于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来说,他们身着的舱外航天服是个精简版的迷你飞船,对空间碎片的防护能力更弱,即使是毫米级以下的细小碎片,也能危及生命。假如空间微小碎片破坏了飞船返回舱的防热涂层的完整性,也会给航天员的回家之路埋下重大隐患。
如何应对空间碎片?
现代航天器的设计正努力从源头减少空间碎片,例如采用防爆燃料贮箱,减少外露部件。航天器退役时,要主动变轨、再入大气层销毁或是改至遥远的 " 墓地 " 轨道。
对于已经存在的空间碎片,航天器的应对策略主要是看碎片的尺寸。目前,针对尺寸超过 10 厘米的较大碎片,航天器倾向于 " 躲 ",主动实施轨道规避。轨道规避的前提是建立起完善的空间碎片监测预警系统,知道碎片在哪儿,几时几刻会到何地。通过高精度光学观测、图像处理技术和雷达技术,可以分辨空间碎片,探测其位置和速度,建立轨道跟踪信息。
更为棘手的是难以观测的大量小型空间碎片,一是不可预知,二是即使预知也不可能让航天器频频消耗燃料变轨躲避,这时 " 硬着头皮撞上去 " 就成了最佳应对手段。
对于长期驻人的空间站来说,打造一副坚不可摧的铠甲是非常必要的。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公开标准,国际空间站的防护结构要能经受直径 1.3 厘米的铝球以每秒 7 公里的速度垂直撞击。
为此,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的天宫一号、二号采用的都是惠普尔防护罩。惠普尔防护罩,由 1 毫米的金属层、中间空隙和内层厚板组成。空间碎片高速撞击到外层金属薄板会将撞击物粉碎成大量细小碎片,这些碎片在通过中间空隙时会散开,能量也会大幅下降,从而难以贯穿内层厚板,达到保护航天器内部结构的目的。如果微型空间碎片的尺寸与金属层厚度相差不大,高速相撞会把空间碎片进一步粉碎,这样的缺点是可能产生更多的小空间碎片,让动能分散到内层板上。

左侧为模拟只加厚仓壁,而右侧则为加上惠普尔防护板的效果,图片来自 NASA
比起试验期的两代天宫来,中国空间站具有更长的在轨时间、更大的组装规模,因此也对其防护功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它使用的是复合材料填充式防护结构,综合应用高强度材料和能量吸收层 , 既减轻了重量,又提升了抗冲击性能,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以及问天、梦天两大实验舱,为空间站和航天员筑起固若金汤的堡垒。
空间站并非所有部位都均等防护,而是根据各部分的关键性进行区域分级。例如,作为航天员生命保障核心区的密封舱,其防护层级最高;推进系统、供电设备等次之;太阳翼等部件面积大,难以完全防护,更多是借助冗余设计来降低撞击带来的风险。
航天员在轨维修同样是载人航天器防护体系的重要一环。此前,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了中国航天首次舱外维修任务,神舟十八号、十九号乘组在安装空间站防护装置时,还同步开展了舱外设施设备巡检。神舟二十号乘组的重要工作事项之一,也是继续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为空间站 " 披甲 "。
策划制作
作者丨曲炯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白鹏 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 研究员
策划丨张林林
责编丨丁崝、张林林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