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兹阴冷的冬日里,26 岁的留学生 Liu 盯着邮箱里的铁路公司邮件,陷入了短暂的恍惚。
她几天前退掉的曼彻斯特短途车票,竟收到了一笔延误赔偿金,账户余额里多出的十几英镑,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搅乱了她原本拮据的留学生活。

彼时的她不会想到,这偶然发现的系统漏洞,将在两年后把她拖入牢狱。
英国铁路推行的 "Delay Repay" 制度本是善意的乘客保障机制:列车晚点 15 分钟可获 25% 票价赔偿,晚点 30 分钟赔偿 50%,晚点 1 小时则全额退款。
但这套依赖乘客诚信的系统存在致命缺陷 —— 退款与赔偿流程未实现交叉验证,即便车票已退,仍可凭原始购票信息申请理赔。
Liu 很快摸清了其中门道:先购票、再退票收回本金,若列车晚点便申请赔偿,每笔款项会在一两周内自动到账。
在 25 岁室友 Yu 的加入后,这场 " 薅羊毛 " 逐渐演变成精密的诈骗流水线。

学计算机的 Liu 编写脚本、管理账户,学教育的 Yu 则统计晚点高频线路与时段,两人甚至锁定了 CrossCountry Trains 等延误率高的运营商。
为掩盖踪迹,他们伪造 16 个虚假身份,用可插 20 张 SIM 卡的适配器接收验证码,开设多个银行账户分流资金,将诈骗包装成 " 无本生意 "。
最疯狂时,两人月入上千英镑,Liu 换了新电脑,Yu 还清了学贷,表面仍是勤俭求学的留学生模样。
2024 年初,CrossCountry Trains 的风控系统发出异常警报:一批赔偿申请的购票时间、退票节点、赔偿金额高度重合,却来自不同身份与账户,且集中于特定线路时段。
铁路公司将线索移交英国交通警察局后,警方通过 IP 地址、设备信息与资金流向追踪,发现所有账户最终都指向利兹某学生公寓的 Liu 与 Yu。
当警察敲开公寓门时,桌上散落的银行卡、虚假身份证明与 SIM 卡适配器成为铁证。
调查显示,Liu 累计骗取 141,031 英镑(约合人民币 130 万元),Yu 分得 15,712 英镑(约合人民币 15 万元),另有多笔申请尚未到账。
面对完整证据链,两人当庭认罪,法院认定其 " 明知漏洞却蓄意滥用,具备高度计划性与隐蔽性 ",最终判处 Liu 有期徒刑 30 个月,Yu 因角色次要且已被羁押,获刑 17 周后立即释放。
法官在宣判时的话直击核心:" 你们本可以用才智改进系统,却选择了欺骗。"

案件曝光后,英国社会陷入激烈争论。支持者将两人奉为 " 天才 ",认为过错在铁路公司:" 系统蠢成这样,真正该追责的是写程序的人 "" 有律师靠钻法律漏洞脱罪没人骂,凭什么说他们?"
有网友算过一笔账:30 个月刑期折抵减刑后实际服刑约一年,却 " 赚 " 了 14 万英镑,讽刺 " 这收益比太诱人 "。
反对者则强烈呼吁严惩,要求 " 退赔所有款项后驱逐出境,终身不得入境 "。
更理性的声音指向制度成本:" 铁路公司的损失最终会转嫁到乘客身上,就像商店涨价让顾客为偷窃埋单 "。《卫报》的评论一语中的:" 技术漏洞能修,信任的漏洞却最难弥补。"
在狱中,Liu 通过视频连线看到父母痛惜的面容,终于明白那封意外的赔偿邮件,是人生最昂贵的学费。
两人本是正规大学的优秀学生,无任何前科,却因贪念将留学梦彻底击碎。
对海外学子而言,这起案件留下的警示尤为沉重:英国对欺诈等刑事犯罪零容忍,案底不仅会终结学业,更会影响未来签证、就业乃至永久居留资格。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并设为星标,不会错过任何新闻哦
觉得文章不错,可点赞、在看或者分享给其他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