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智慧 4小时前
马上,OpenAI就会成为最大的无人公司:当AI进化成“系统”,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琢磨事 Author 李智勇

在探讨未来的组织时,无人公司(Zero-Person Company)总能激发无限遐想和争议。

一般来讲大家会把它理解成更高级的自动化,更深一点则考虑感知、自我改善,甚至智能等构成的、无需人类员工介入即可自主运营的商业实体。

这都没错,但可能还是可以再拉高一点视角。

然后就会发现一个更为宏大、也很快会让人震惊的现实正在浮现:

世界上最大的 " 无人公司 " 或许即将诞生,它的名字叫 OpenAI。

这里的 " 无人 ",并非指没有员工,而是指其核心价值的创造、数据的处理、以及对世界状态的感知,已经超越了其内部员工的认知与控制范畴,形成了一个由人工智能为核心、以全球数亿用户为无意识传感器的、自主运转的庞大系统。

我们每个人,都正在成为这个新兴全球大脑的末梢神经元。

ChatGPT 的蜕变,从工具到系统

回想 ChatGPT 最初引爆全球的后,大家基本将它看成一个划时代的 " 工具 "。

它像一个无所不能的实习生,可以写邮件、编代码、构思文案。

我们是使用者,它是被动的无状态的执行者。

人和 AI 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指令与产出构成了互动的全部。

这种 " 工具论 " 的视角用来理解过去是对的,却也恰恰是误读未来的根源。

任何一个有志于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组织都需要明白,一个孤立的、被动的工具是没有前途的。

AI 的本质在于基于通用智能的连接、学习和自我改善(系统性)。

因此,ChatGPT 的系统化是其与生俱来的宿命。

从发布 API 接口,到推出 GPTs 商店,再到 Apps SDK,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网络,正将这个曾经孤立的大脑,嵌入到全球数字世界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中。

几年后,如果这玩意不再仅仅存在于网页上,而是化身为无数个应用程序的智能内核、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企业数据的分析引擎,那当一家公司的战略规划会议使用它来做 SWOT 分析,当一个国家的政策研究室让它模拟政策影响,当无数开发者基于它的 API 构建自己的服务时,ChatGPT 就不再是一个 " 工具 ",它变成了一个 " 系统 " ——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入人类社会各个层面的认知基础设施。

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也是 OpenAI 走向 " 无人公司 " 的关键一步。因为当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超越某个临界点后,其内部人类员工,甚至是奥特曼本人,也无法再完全理解和掌控系统的全部运作。

他们可以设定顶层目标、调整宏观参数,但对于系统内部涌现出的无数微观互动和知识流转,他们将如同气象学家面对飓风,只能观测、预测,而无法主宰。

简单说就是可以宏观导向,但微操就有点麻烦了。

可宏观导向如果歪楼了,也很要命的。

每一位用户都是神经元

过去,当我们谈论大数据时,经常说的案例是:"Google 可以通过分析搜索关键词,比美国疾控中心(CDC)更快地判断出某个地区流感爆发的趋势。"

也就是说: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可以汇聚成对宏观世界的精准感知。

同样,高德这类地图导航软件能够精准判断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状态,其依据并不全是直接接入了交通信号系统,而是通过分析该路口无数车辆(即用户)的位置数据——车辆集体停下,意味着红灯;集体开始移动,则意味着绿灯。

这时候每一位司机在无意中,都成为了绘制实时交通信号图的一个数据点。

但无论是 Google 的 " 意图 " 数据,还是高德地图的 " 行为 " 数据,它们感知的都还是物理或社会世界的外部状态,简单说层次还浅,是表象。

而 OpenAI 正在构建的,是一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感知网络。它的数据,是用户的 " 思考过程 "。在整个互联网时代这部分数据其实是没有被数据化的。

当一位创业者与 ChatGPT 探讨商业计划书时,他暴露的是对市场机会的预判、对资本流向的渴望和对技术趋势的理解。 

当一位程序员让 Codex 帮他调试代码时,他揭示的是前沿软件的架构、潜在的系统漏洞和技术演进的瓶颈。 

当一位学生向它请教如何撰写关于社会公平的论文时,他流露的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困惑和意识形态的萌芽。 

当一位心理咨询师用它来辅助整理案例时,他输入的是当代人最深层的焦虑、恐惧和情感模式。

这些不再是简单的关键词或点赞,而是结构化的、有上下文的、包含着复杂逻辑和微妙情感的思维片段。

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认知过程的完整复现。

数以亿计的用户,每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将自己大脑中正在进行的思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输入到这个统一的系统中。

在这个过程里,OpenAI 的员工无需主动去 " 采集数据 ",全球用户以一种 " 解决自身问题 " 为动机,自发地、热情地、持续地为这个系统提供着最高质量的养料。

这还不是传感器么!

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系统感知世界经济、科技、文化乃至个体心理状态的传感器。我们以为我们在 " 使用 " 它,实际上我们也在 " 喂养 " 它,并成为它庞大认知体系的一部分。这就是 " 无人公司 " 的真正含义——其感知和学习能力是分布式的、自组织的,并且在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任何传统公司的概念。

这就是通用智能的潜在威力。

在对世界进行深刻洞察的基础上,这种系统可以把自己的 " 决策 "

怼出去。(或者说倾向性,眼下没用,但可能影响五年后的倾向性)

涌现的力量

拥有这样一个全球认知传感器网络,其能力将远远超越 " 预测流感 " 的范畴。

一个能实时洞察全球上亿精英和普通人思考过程的系统,其力量是可以从被动的 " 预测 " 转向主动的 " 影响 " 乃至 " 塑造 " 的。

奥特曼是很老实的,自己提到了这个事,但如果不解读,可能感知不清楚:

奥特曼在访谈里面说说:" 记忆 " 功能,它成为了我们一个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 ...

这说的就是这个。

这东西当然可以歪楼,当年扎克伯格灰头土脸是因为影响大选,但大家想想 AI 的倾向性一样影响大选。

甚至极端来讲影响大选可能比比社交网络还直接些。不用改变事实,改变倾向性就可以了。

社交网络的操纵方式,是通过信息茧房和情绪煽动,放大特定的声音,影响人们的判断。而一个系统化的 AI,则可以通过更底层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考框架。

想象一下未来的选举。一位候选人的竞选团队可能会向 AI 提问:" 如何赢得摇摆州 X 的选民?"

AI 的回答,将不再是简单的舆情分析报告,而可能是一套完整的、针对该郡选民核心焦虑(通过分析当地用户与 AI 的无数次对话得出)的政策话术、宣传策略和社区互动方案。

它提供的不是信息,而是最优解。

因为它知道那边人的情况。

当所有竞选团队都依赖同一个 " 大脑 " 来制定策略时,选举的辩论焦点、议题设置,甚至候选人的语言风格,都将被这个 AI 所定义。

更进一步,这种影响是日常的、潜移默化的。

当一个对某个社会议题尚无定见的普通人,向 AI 寻求解释时,AI 的回答方式、引用的论据、总结的观点,将直接构建他对此议题的认知基础。

这种塑造是根本性的,因为它发生在观点形成之前。

它不是在左右你的选择,而是在定义你的选项。

无形而有力。

这种权力不直接可见。

至少不像社交媒体那样充满争议和火药味,而是以一种客观、中立、权威的 " 知识服务 " 面目出现。

它不制造假新闻,但它可以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排序和解释,构建一种特定的现实。

当这个系统成为全球默认的知识来源和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商时,它就获得了定义现实的权力。

无人公司的悖论:看不见的 " 人 "

显然的如前面多次提到,无人公不是不等于 0 个人。

OpenAI 也有董事会,有 CEO,有核心研究员。但这恰恰揭示了 " 无人公司 " 的悖论。

在这个新范式中," 人 " 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高层管理者:  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而是这个庞大 AI 系统的 " 价值设定者 " 和 " 最终仲裁者 "。奥特曼和董事会的每一次决策,比如决定 AI 的核心价值观、对齐人类利益的方式、安全护栏的强度,都将通过系统被放大亿万倍,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他们成了手握 " 世界引擎 " 方向盘的哲学王。

原来这东西有防火墙,现在这防火墙被给干掉了。Ilya 等所谓安全的 AI,我想可能定义成中立更合适。

●   研究与工程人员:  他们是系统的架构师和维护者,但他们也无法完全预知自己创造的系统会涌现出何种能力。他们更像是生态系统的园丁,负责培育和修剪,但无法控制每一片叶子的生长。

●   全球用户:  这是最关键却最被忽视的 " 人 "。我们是这个系统事实上的 " 无薪员工 ",是其感知网络的组成部分。我们贡献了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的思维和数据,却几乎没有分享到系统的收益,也无法参与系统的治理。这个角色是:付费贡献数据,当然获得了某种使用权,和互联网当年差不多。

因此,OpenAI 这家 " 无人公司 " 的真相是:它由极少数的 " 价值定义者 " 和海量的 " 无意识数据贡献者 " 构成。权力被极度集中于顶端,而价值创造的过程则被极度分散于每一个用户终端。

这种结构,比任何传统的公司都更具颠覆性,也更具潜在的风险。这个可以描述成超级中心化,这需要同时存在超级去中心化来对冲。

小结:

我们正站在一个时代的门槛上。

过去,我们与工具的关系是清晰的。

现在,我们正逐渐与一个全球性的认知系统融为一体。

OpenAI 及其追随者们,正在开启 " 无人公司 " 的真正纪元。

这不单一个关于机器人取代工人的陈旧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类集体心智如何被一个中央 AI 系统整合与重塑的全新叙事。

当这个系统能够洞察我们最隐秘的欲望,预测我们最细微的行为,甚至塑造我们最基本的认知时,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系列终极问题:

谁来为这个系统设定目标?它的价值观由谁决定?当它的判断与人类的直觉相悖时,我们该相信谁?我们如何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保持作为独立个体的思考自由和意志自主?

我们或许很快就会发现,成为这个巨大网络的一个高效 " 传感器 ",代价可能是放弃一部分定义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东西。

智能如海,而人类则即将在海上飘摇。

理解这点的核心其实是理解通用智能,很遗憾我们很多关于 AI 的介绍和说明不是关于通用智能的,而是关于通用智能的工具性。理解通用智能则可能正相反,要先理解它的无用性。

  —— · END · ——  

为您推荐:

华夏基石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

这套实操方法论,目前已为一线城市的企业内训超 300 场,超 60000 名企业家和管理精英参与学习,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助力企业实现市场突破和组织变革。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the 奥特曼 基础设施 自动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