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公社 9小时前
两座隐形大山,死死压着电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导语

Introduction

用户不相信,卖车难赚钱,到底怎么办……  

9 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达到 57.8%,再创历史新高。10,虽然还未公布,但大概率又会稳中有升。

按照如此趋势发展下去,年末突破 60% 大关指日可待。但当我们横向拉通这条不断上涨的曲线便能发现,电车市占率的整体增速,实际上正在放缓,与油车之间的拉锯战,远比想象中的激烈。

而最近,看到一种观点认为," 经历了很长一段的飞奔,电车已经渐渐进入到了存量竞争时代。"

换言之,属于该群体,愈发残酷的厮杀正在降临,每一家以身入局主机厂,日子都不会好过。

对此,深表赞同。

顺势望向更深处,恰如今天文章的标题所言,心中一直觉得有两座沉重大山,正在死死压着电车。一方面,肯定是长期存在的固化认知。另一方面,则是商业模式的持续恶化。

理性客观的讲,只有逃脱它们的囚禁,电车才有机会迈入到下一个高速增长期之内,彻彻底底实现对于油车的碾压。

奈何,仅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希望十分渺茫,依旧任重而道远,需要耐下性子等待量变引发的质变。

1000 多条评论的颠覆与震撼

上个月,发布了《到底什么人还在买油车?终于我悟了》。

截至目前,流量已经 10 万 +。有关这篇稿件,本意是借着主人公 " 老高 " 的例子,试图表达:" 眼下这个节点,随着终端产品的日趋丰富,无论购买电车,还是入手油车,本质上都没有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但从 1000 多条评论来看,却给我带来了结结实实的颠覆与震撼,因为大部分都是对于电车各个角度的质疑与谩骂。

" 支持电车,这样我就可以买我心爱的油车了,感谢电车让油车降价了,让汽油也降价了。"

" 纯纯政策优势,油电同权试试?"

" 想起朋友的一句话,开车如醉酒持刃,可能伤人,也可能伤己,要慎之又慎。选择一个经过时间检验的,自己熟悉的选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最优解。"

" 随着电动车扶持政策的逐步退市,以及燃油车智能化的普及提高,油车的销售份额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不信就拭目以待!"

以上四段,仅仅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当把大家所有的激烈言辞逐一读完,发自内心最由衷的感触,俨然集中在:" 身为汽车媒体,有时候我们的视角,已经略显脱离群众。"

普通消费者们,对于电车长期存在的固化认知,真的非常难以撼动。最刺耳的担忧与吐槽直指——安全隐患与全靠拐杖。

首先,不得不承认,今年,无论智驾伤亡也好,还是动力电池自燃,发生在电车身上的重大事故,确实屡见不鲜。

甚至好几起,已经上升了人尽皆知的国民级别。而伴随一盆盆 " 冷水 " 的不断泼来,本就脆弱的用户信任感,无疑又被狠狠的消耗了一波又一波。

电车自证安全,本就是一道难度极高的必答题。

谁曾料到,主机厂在分别考试的过程中,整个大盘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 " 岔子 "。从结果来看,往往袭来一只 " 黑天鹅 ",遭殃的便是所有参与者。

特别痛苦的是,如此尴尬的局面,暂时谁都无法改变。

普通消费者的怀疑态度,大概率会一直存在下去。车企们能做的,只剩日复一日寻找解法,努力获得高分,尽可能打消大家对电车安全性的担忧。

相比之下,有关第二部分,认知则更加固化。

公平公正地来说,电车近几年终端份额与渗透率的暴涨,一方面要归功于优质玩家自身的用功,带来了越来越多所谓的好产品;另一方面,必然也离不开各种福利一路的保驾护航。

因此,出现 " 全靠拐杖 " 的言论,本质上并不意外。毕竟,截至目前,中国车市的确仍没有油电同权,不怪许多用户觉得有失公允。拿上海为例,光是 " 绿牌 " 直接送,就让大部分囊中羞涩的潜客无法拒绝。

而从明年开始,电车购置税补贴即将减半,置换与报废补贴也将逐步取消。随着政策的大幅度退坡,将是考验电车到底 " 含金量 " 有多高,是不是真的迈入市场导向,一个关键的观察锚点。

届时,如果其终端表现立马应声走跌,那么肯定会遭受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反之,如果能继续维稳,甚至小幅攀升,那么证明距离 " 丢掉拐杖 " 同样可以一路向上的日子不远了。

以后,再遭受质疑,则有了最有力的回击论据。许多固化的认知,也将会被渐渐瓦解,还是那个道理," 卖车终究得靠自己。"

今天文章的主角,显然需要一场正名之战。

造电车不是一门好生意?

如果说,死死压在电车身上的第一座大山,是长期存在的固化认知,那么分量更重的第二座大山,肯定是商业模式的持续恶化。

为何,发出这般感慨?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最近接连袭来的一系列财务数字。

美国当地时间 10 月 29 日,英伟达市值突破 5 万亿美元大关。简单换算,相当于 7 个腾讯,13 个阿里,26 个拼多多。

夸张,实在是太夸张了。而从其之前发布的三季度报来看,净利润达到 19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8.9%,毛利率更是达到恐怖的 74.6%。眼下,谁都知道搞 AI 芯片是 " 香饽饽 ",可未曾料到英伟达能疯狂吸金到这般地步。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特斯拉与比亚迪。

身为目前全球车市公认的新能源霸主,按理说同样应该维持 " 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 的状态。可过去的三季度,仅就赚钱效率来说,纷纷放缓了脚步。

特斯拉,在交付量创新高的背景下,净利润仅为 17.7 亿美元,同比下滑 29%;无独有偶,比亚迪净利润为 78.23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 32.60%。

造成二者上述困境的 " 拖累 ",无外乎终端竞争的加剧,运营销售费用的上涨,价格战的愈演愈烈,以及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波动……

而随着类似特斯拉、比亚迪般的头部领跑者们,都开始遇到阻碍与挑战被迫降速,它们身后诸多追赶者们的处境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绝不是危言耸听," 造电车越来越不像是一门好生意。"

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品牌都是在苦苦支撑,甚至死要面子活受罪,赔本赚吆喝。商业模式的持续恶化,基本板上钉钉。

作为另一维度的反面案例,今年前 9 个月,保时捷营业利润从去年同期约 40 亿欧元,暴跌 99%,至 4000 万欧元。三季度,经营亏损更是达 9.66 亿欧元。

罪魁祸首,主要还是源于其电动化战略的摇摆。

2022 年,保时捷曾高调宣布 "2030 年纯电车型占比超 80%",但今年 9 月又宣布重回内燃机(ICE),产品规划从全面电动化转向内燃机、插混、纯电三线并举。这一路线的变更,直接带来了高达 18 亿欧元的巨额支出。

与此同时,由于内部裁员与组织重组,仅前三季度,保时捷在该部分产生的特殊支出已达 27 亿欧元,预计 2025 财年与战略重组相关的总成本,将达到约 31 亿欧元。

面对如此高昂的代价,不禁再次感叹," 造电车,需谨慎。"

看似美好且蕴含极大红利的新能源市场,实际上隐藏着无数的尖刺与利刃。盲目跃入其中,大概率会摔得千疮百孔。

当然,有人失意,肯定会有人得志。譬如,动力电池绝对的巨头宁德时代。

三季度,其用 185.55 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41.21% 的同比涨幅,向所有人宣告着:" 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目前并不是主机厂。"

变相来看,也恰恰证明了电车目前商业模式存在的 BUG。要知道,早在 2014 年,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还高达 9.0%。然而,到了 2024 年,该项数字却一路下降至 4.3%。

显然,这是一个严峻的信号,暗示着新能源转型之下,整个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阵痛。

单论今天文章的主角,无疑还需要大把的时间去沉淀与历练,通过不断的自我迭代与变革,最终回归到 " 越卖车,越赚钱 " 的良性轨道之上。而整个过程,预计将十分漫长,那些熬不住的品牌,将消失在残酷的淘汰赛阶段。

事已至此,文章渐渐临近尾声,最后想要再分享一则消息。

北京时间 10 月 23 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3.0》正式发布,核心亮点直指坚持 " 油电共进 " 的战略。

其中,纯电是未来发展核心方向。至 2040 年,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 85% 以上,其中 BEV 占据 80%。

而我读出的言外之意为,除了大方向不可逆转,还有接下来这 15 年,中国车市注定暗潮涌动。至于主旋律,将会一直是电车与油车之间的拉锯战。

电车,只有挣脱了死死压在身上的两座大山,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迎来大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电动车 降临 渗透率 安全隐患 燃油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