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7小时前
上海双年展搬来一座花园,邀观众“聆听”万物之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偌大的黄花风铃木悬于挑高的大厅,簇簇花朵盛放,满眼金黄,如同串串风铃,送来秋天的意象。11 月 7 日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启幕的第十五届上海双年展 "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竟然搬来一座花园,邀请观众漫步徜徉于展厅中,自由邂逅、用心感知 67 位 / 组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逾 250 件作品。其中,新委任和新制作作品逾 30 件。

走进展厅,置身热烈奔放的黄花风铃木下,不难感受到本届双年展接上地气,自带泥土的芬芳。脚踩在掉落的花瓣上,有湿答答的实感,甚至当真能嗅到空气中的阵阵花香。不少观众一边拍照打卡,一边嘀咕:这是真的花朵吗?这件大型装置作品,是美洲的两位艺术家阿洛拉和卡萨迪利亚带来的《森之幻影》,用回收并上色的 PVC 塑料制成 17 万朵仿真花。绚烂的表象背后,其实藏着略带伤感的故事。原产于加勒比地区的黄花风铃木,正面临资源过度采掘与气候变化的威胁。眼前悬浮的树木,似乎更像关于流离失所、迁徙和转化的生态隐喻。

大大小小悬挂着的竹编 " 豆荚 " 占据二楼一个独立空间,其间不时传来虫鸣、蛙叫、牛的 " 哞哞 "、羊的 " 咩咩 " 等大自然的声响。这是墨西哥艺术家塔尼亚 · 坎迪亚尼的新作《序章Ⅱ,绽音和鸣》,想象一个由声学体构成的星团,与世界的呢喃呼应成章,俨然一场打开感知的仪式。这件作品是艺术家与中国一个传统竹编坊合作完成的,将竹子这种原始且耐用的制作材料转化为能共鸣的容器,希望人们在这个空间能将节奏放缓,与万物建立起共情的连接。

展览主题 " 花儿听到蜜蜂了吗?",灵感来自近期一项科学发现:花儿能听到蜜蜂振翅的频率,从而在几分钟内分泌出更甜的花蜜。就像能听到蜜蜂振翅的花儿,本届双年展主策展人凯蒂 · 斯科特坦言,想以这一颇为诗意的主题,探讨形形色色的沟通、交流与传播。并且,展览不仅关注人类智慧,也将非人类智慧纳入考量,探索不同智慧模式的交汇,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群与人类之外的世界建立更深层的联结。

其中," 听 " 构成展览的一大关键词。钟声、鸣笛声、风声、海浪声……观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潜入耳朵。不少参展作品,也都需要观众细细聆听。这其实是希望观众换一种方式欣赏艺术作品,调动起包括听觉在内的多重感官,尝试与艺术对话。任何有效沟通,也正是需要这样一种聆听的姿态。

正因本届双年展聚焦不同生命形式之间的互动,展览现场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景观。这样的展陈设计,恰源自花园的启发,如同中式文人庭院或日式回游式庭院,让展览在不知不觉中徐徐展开,观众穿行其间,步随景移。这里没有既定的路线,唯有不断的邀请与发现。

担任展览展陈设计的拉查蓬 · 乔楚伊说,希望观众不要走马观花式看展,而是随时能停下来、坐下来,关注细节,沉下心来感知。她相信人们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展陈团队沿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本身的工业语汇,调用素混凝土砖构成人造地形,贯穿整个空间。如同花园中的假山,塑造观者的视角,这些混凝土砖也为观赏艺术作品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它们不仅具备高度的实用性,还具备二次利用的价值——展览结束后可被升级改造,而非直接废弃。

作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与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致力于让当代艺术与蓬勃发展的城市语境发生积极对话。本届双年展不仅在艺术展馆的建筑里生长,还以 " 城市项目 " 向全城多点蔓延,从城市街区的花园篱笆(如 tbh 的小屋),跃向郊野田间的开阔土地(嘉源海美术馆); 从植物园中精心栽培的盆栽(上海植物园),延伸至阳台花园里自在生长的本土草丛(klee   klee),并在展期内飞向上海更多的角隅。公众与艺术在不同地点相遇,每一次驻足、触碰与交谈,都在催化艺术与日常节奏的交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上海 博物馆 墨西哥 艺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