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1小时前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 全民全运 " 闪耀大湾区;" 城超 "" 村超 " 多地开花,群众赛事好戏连台;新雪季 " 开板 " 迎客,大众冰雪活动如火如荼 ……

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定格在一幅幅鲜活图景中。

无论是 " 十四五 " 这 5 年,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 10 多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整体谋划和系统部署,引领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 "。

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提出:" 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当体育强国梦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一条中国特色体育强国建设之路正清晰展现。

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

今年 8 月 8 日,第十七个全民健身日。放眼大江南北,骑行爱好者畅行绿道、社区居民跳起广场舞、滑板少年玩转 " 高难度 "…… 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参与人群日渐壮大,铺展开一幅 " 我运动,我快乐 " 的活力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 "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 连续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全民健身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集中力量想对策、补短板。老百姓关于健身的急难愁盼,得到了有效回应。

日常锻炼去哪儿?如今 "15 分钟健身圈 " 举步可达。在浙江温州,百姓健身房建成超 400 家。政府补贴,市场运营,市民在家门口锻炼,每天只花很少的钱。" 十四五 " 时期,国家累计投入 56.5 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城乡闲置空间巧妙改造,群众健身有了好去处。截至 2024 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增至 484.17 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 42.3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3.0 平方米。

健身如何更科学?累计约 371 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百姓身边,科学健身指导通过 APP、短视频和直播间走进千家万户。体医融合加速,推动健康关口前移," 体重管理 "" 运动康复 " 成为热词。

群众赛事怎么更丰富?" 十四五 " 时期,首次以 " 大区赛 " 形式举办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充分下沉举办权和自主权,6000 余场赛事扎根基层;连续多年举办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 …… 各地加强联动," 天天有赛事,人人可参与 " 氛围浓厚。

硬件软件两手抓,普惠性体育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当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超过 38.5%。从 " 要我练 " 到 " 我要练 ",参与体育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 运动是良医 " 凝聚社会共识,见证着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2024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 79 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 31.87%。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呈上升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从体育强国到健康中国,人民的健康、人民的体质、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 一老一小 " 两个坐标,提供了重要观察维度——

先看河南开封,当地老年人就近锻炼多了 " 新玩法 ":以前打太极拳、健步走,而今增添了气排球、匹克球等项目。老年人健身活动带动近百万人次参与,满足 " 银龄族 " 的不同爱好和需求。

再看云南普洱,最近新增两所 " 零近视 " 小学。晨跑、大课间、体育课、课外活动串联成网。坚持每天超 3 小时户外运动,让两校 300 多名学生视力都在 5.0 及以上,孩子们 " 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力 "。

令人欣喜的变化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落地生根,化为政策接力出台、各方齐抓共管的生动实践。

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一个都不能少。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运动设施无障碍与适老化改造、开展残健融合赛事、"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 覆盖绝大多数行政村 …… 既保障不同人群的健身权利,也让全龄友好的温度直抵每个人心底。

回望 " 十四五 ",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 " 大群体 " 格局日益完善。"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 目标变成现实,助推全民健身热潮向纵深发展。无数跃动的身影,迸发出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

东京奥运会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跑出 " 中国速度 ";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苏翊鸣冲上 " 世界之巅 ";巴黎奥运会泳池争锋,潘展乐掀起 " 青春风暴 "……

突破,再突破!体育健儿肩负为国争光使命,屡创佳绩。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国际赛场,正是 "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 " 的鲜明写照。

亮眼的成绩单振奋人心:截至 2024 年底," 十四五 " 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共取得世界冠军 519 个,创世界纪录 68 次;北京冬奥会参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巴黎奥运会创造境外参赛最好成绩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优异成绩,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步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力量。"

" 我们不以胜负论英雄,同时英雄就要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勉励谨记于心,体育健儿用汗水与激情,诠释着 " 人生能有几回搏 " 的奋斗精神。

覆盖面更大——约 1/3 冬奥小项曾在我国是空白,北京冬奥会时 " 全项目开展、全项目建队、全项目训练 "。短短几年间,很多冬奥项目从无到有,有的项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含金量更足——巴黎奥运会 14 个小项我国运动员首次站上奥运最高领奖台,郑钦文勇夺亚洲历史上首枚奥运会网球个人项目金牌,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接连打破欧洲队伍对该项目的垄断。

超越,不只在奥运赛场。何静无氧登顶全球 14 座海拔 8000 米以上高峰,徐京坤独自挑战 " 航海界的珠穆朗玛峰 ",周冠宇连续创造中国赛车的多个 " 第一次 "…… 他们把中国人的名字刻在人类追求卓越的征途上。

从百余年前被屈辱地称为 " 东亚病夫 ",到如今昂首屹立世界体育潮头,中华儿女可以自豪地宣告:我们跻身世界体育大国、奥运强国之列。

中国为什么能?根本在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体育竞技训练提供了先进科技支撑和坚实物质保障,也为各领域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和广泛群众基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攻克 " 卡脖子 " 技术。风洞实验室为冰雪运动员提供模拟训练,"3D+AI" 助力中国跳水队呈现 " 水花消失术 ",自主研发专业射击比赛鞋服 …… 科技赋能竞技体育,不断注入创新动能。

打开大门办体育,激发多元参与主体活力。三人篮球、滑板、帆船帆板等国家队,很多运动员来自社会俱乐部和学校;体育系统探索与地方、企业、社会力量合作,一批高水平训练基地建成使用 …… 有效调动各方资源,体育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优势有机结合,竞技体育腾飞的密码蕴藏其中。

湖北缘何成为网球沃土?家庭的培养、体制的支持、社会的助力,三者拧成一股绳。当地体育部门对网球苗子给予 " 攀高保障 ",提供 " 走出去 " 的机会。荆楚大地上,约 3500 片网球场地星罗棋布,约有 31.3 万人平均每周参与网球运动 1 小时以上。

浙江游泳为何人才辈出?举全省之力优化配置人才、赛事、科研医疗等资源,探索出 " 一条龙 " 培养模式。全民学游泳夯实 " 塔基 ",广撒网选苗、科学化育苗让 " 塔尖 " 更精。从建队至今,浙江省游泳队已走出 6 位奥运冠军,收获 9 枚奥运金牌。

要拿竞技的金牌,更要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十四五’时期,要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这 5 年,体育法治建设更上层楼。《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时隔 27 年第一次全面系统修订。600 余项体育项目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 2023 年成立,截至今年 8 月底累计受理案件 151 件。

这 5 年,体育政治生态逐渐修复。以 " 假赌黑 " 治理为契机,重拳整治足球、象棋等项目发展乱象,开展马拉松、山地越野等专项整顿。中国体坛 " 刮骨疗毒 ",严惩 " 靠体吃饭 ",传递出有腐必反、失责必问的强烈信号。

这 5 年,体育行业风气持续净化。涉兴奋剂违法行为正式入刑,坚决做到兴奋剂问题 " 零出现 "" 零容忍 "。整治 " 饭圈 " 乱象打出组合拳,营造风清气正的体育发展环境,引发全社会共鸣。

体育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火爆出圈的 " 村超 " 与 " 苏超 ",两份新时代 " 体育 +" 发展的样本。

贵州黔东南的 " 村超 ",全网超 1000 亿次浏览量!这一全民参与共建的草根足球联赛,带火文体商旅、盘活地方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成为顶级 " 乡村体育 IP"。

江苏十三城的 " 苏超 ",上座率不断刷新纪录!从植根于历史文化与产业特色的创意互动,到 " 跟着赛事去旅行 " 的 " 票根经济 ",拉动全域多场景消费高达 380 亿元。

体育是重要的社会事业,也是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

" 十四五 " 时期,体育产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看总量。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 2023 年达到 3.67 万亿元,年均增速超 10%,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增加,对国民经济贡献更加显著。

看结构。体育制造业 " 小步快跑 ",2024 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 " 专精特新 " 小巨人企业达 146 家;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两翼齐飞,牵引体育服务业快速增长。

看韧性。面对复杂外部环境,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顶住压力、止跌回升,中国体育品牌畅销海外市场。今年上半年,体育用品进出口总额超 155 亿美元。

看潜能。体育消费场景不断创新," 体育 +" 和 "+ 体育 " 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确定 40 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 年至 2023 年居民消费体育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体育产业拔节生长,既依托于政策有力保障,也得益于平台有效支撑。编制体育产业专项规划,连续出台激发冰雪经济、促进户外运动、强化金融支持等利好政策,开展 " 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 扩内需、聚人气,体育的综合价值愈加彰显。

办一次比赛,交出赛事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一条高铁提速 " 一小时经济圈 ","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 ","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 " 辐射四季,冰雪小镇崇礼脱贫摘帽 …… 从办赛落笔,写下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文章。

盘点杭州亚运会的 " 账本 ":赛会期间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超 40%;浙江今年已举办国际和全国赛事 300 余场,亚运红利持续释放 …… 体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赛事流量 " 变 " 经济增量 "," 文体旅商展 " 组合大放异彩。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 7 地监测的 511 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 160 亿元,场均超 3000 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以此为指引,体育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在体育领域加速转化。从体育高端设备研发制造,到全民健身智慧化升级,自主创新成果比比皆是。比如," 科技冬奥 " 项目就有 212 项技术落地应用。

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成都以举办大运会、世运会为契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辐射周边区域整体受益。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会,开展 " 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 " 系列探索,为未来大湾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积累 " 全运经验 "。

绿色转型全面加速。户外运动参与人数突破 4 亿,覆盖 " 山水陆空 ",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范本。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2024 年冰雪产业规模达 9700 亿元," 冷资源 " 实打实变成 " 热经济 "。

开放水平持续跃升。从产品供应、技术支持到服务保障,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活跃在顶级赛场," 中国智造 " 站稳脚跟。巴黎奥运会多个项目的器材供应商来自中国,产品性能和科技含量赢得口碑。

共享体育民生福祉。把体育作为促进城市治理、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 体育惠民 " 的感受日益升温。体育产业带来的 " 大礼包 " 里,有便捷的设施与交通,有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更有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 ……

预计到 2025 年," 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5 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 ——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的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体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个缩影。这种拼搏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体现。"

回头望,从刘长春 " 一个人的奥运 ",到许海峰勇夺新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从中国登山队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之巅,到中国女排成就 " 五连冠 "…… 广大体育工作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锻造出历久弥新的中华体育精神,鼓舞了一代代人。

而今看,四战冬奥终圆梦的徐梦桃、巴黎奥运赛场绝地反击的樊振东、拼到最后一刻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 …… 一张张生动昂扬的面孔,尽显中国人民的志气、锐气和底气。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精神的回响跨越时空,汇聚成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向心力,振奋精气神,体育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

从 " 国家荣誉永远超过个人 "" 我的这块金牌献给伟大的祖国 " 等铮铮誓言中,从全场中国观众齐声高唱国歌的震撼场景上,从网友为健儿隔空加油的万众一心里,愈加感知 " 中国红 " 沉甸甸的分量。

迈进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图谱更为丰富,深植于社会生活与体育实践,焕发强大生命力。这笔宝贵财富,凝聚着全民族最广泛的价值追求,也激荡起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与情感共鸣。

40 多年前,万人空巷看女排,"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现如今,许多年轻人接过传承女排精神的接力棒。" 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 ",激励广大群众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诞生于广大参与者 7 年来不平凡的奋斗与跋涉。从冬奥申办、筹办到举办,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 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我们敢去想,而且想了就能去做,做了就能做成。"

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

2023 年 " 村超 " 比赛日,贵州榕江县近万名各族群众手牵手唱跳多耶舞,"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体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 中华体育精神颂 " 主题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大批优秀运动员赴学校、到军营、走边疆、访港澳。一次次心贴心的演讲与互动,将体育正能量和榜样力量传递四方。

体育文化建设在新时代被提升到新高度。扎根本土、面向世界,以体育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习练八段锦、划龙舟的 00 后身上,在民族运动品牌的国潮风里,在 " 太阳神鸟 " 照耀的成都大运会上,在武术首次成为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的突破里,传递着中华体育文化的澎湃脉动。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奋斗与超越,构成一条主线。把 " 不可能 " 变成 " 一定能 " 的答案,正是党的领导和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追梦路上,树立了自信阳光、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

赛场内外落落大方、妙语连珠,面对挑战有颗 " 大心脏 ",从容看待竞技胜负 …… 新一代运动员的精神风貌,大众对于体育的心态之变,让世界看到一个意气风发、充满希望的中国。

追梦路上,展现着泱泱大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厚积淀。

北京冬奥会的经典场景令人难忘: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取自《千里江山图》的冰场挡板图案、" 雪如意 "" 冰玉环 " 等场馆的诗意呈现 …… 传统元素汇聚成 " 中国式浪漫 ",独具匠心的文化表达,为奥林匹克注入多彩的意蕴。

追梦路上,折射出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的时代跃迁。

北京与奥运的两次握手意味深长:如果说,第一次握手是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展现悠久历史的 " 自我 ",那么,再度相逢则是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呈现命运与共的 " 我们 "。

在世界体育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昔日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之际,憧憬着 " 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当 1908 年《天津青年》杂志提出的 " 奥运三问 " 圆满作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一场又一场体育盛会成为新时代的必然。

北京,一届 " 真正无与伦比 " 的冬奥会,历史镌刻下这一笔,时代造就了全球首个 " 双奥之城 ";杭州,交出高分答卷的亚运会,擦亮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成都,从大运会到世运会,朝着 " 世界赛事名城 " 目标迈进;哈尔滨,当亚冬会邂逅 " 尔滨热 ",黑土地焕发新光彩 ……

奥运与发展交响,体育与时代共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新篇章。

上世纪 70 年代," 乒乓外交 " 实现 " 小球推动大球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对外交往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开展 " 体育外交 ",深化国之交、增进民相亲,彰显大党大国领袖的风范。出席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到访国际奥委会总部,同外国领导人共同为运动员加油,传为一段段佳话。

多边合作机制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体育成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从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的系列赛事,到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体育交流 …… 以体育为媒促进互联互通,搭建一座座桥梁。

中国乒乓球学院 " 海外支教 ",非洲国家杯足球赛 6 座球场有 3 座由中国企业建造," 请进来,走出去 " 深化体育人才与技术交流 …… 与世界各国共享体育发展成果,迈上一个个台阶。

截至 2022 年,我国已与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体育友好关系。不断拓展 " 朋友圈 ",塑造着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

大国办大事,大担当有大作为。

举办大型国际赛事,我们全面兑现承诺," 言必信,行必果 "。直面世纪疫情挑战,所有场馆提前完工,两地三赛区协同作战,如期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正如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言,奥运会 " 交给了放心的人 "。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我们积极拥抱世界,和合共生、美美与共。借助体育赛事平台,为八方来客开启人文之旅。游览采风、体验非遗、观戏看展、品尝美食 …… 在跨文化交流中,越来越多的 " 洋面孔 " 自发传播中国故事。

推动世界体育发展,我们贡献中国智慧,树立了新标杆。解决大型场馆赛后利用难题、推行绿电供应和 " 无废 " 赛事、让体育遗产惠及长远 …… 一项项创新性探索,呼应着国际奥委会的改革方向,提供可持续、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新时代中国的万千气象,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透过体育叙事立体化呈现。国际舆论里有惊叹," 这几乎就是奇迹 ";也有认可," 世界对中国道路有了全新的认识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 2008 年的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到 2022 年的 " 一起向未来 ",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中国一步步在 "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 的自我超越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重危机和动荡交织叠加。面对 " 人类向何处去 " 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指明了正确路径。

当北京冬奥会唱响 " 一起向未来 " 的欢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得到生动诠释。以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各国各地区健儿之间的友好交流,传递着共通的情感,凝结着共同的价值。全世界守护一簇 " 微火 " 的创意,正是以 " 中国方案 " 解答时代命题的鲜活注脚。以体育的方式,打破隔阂、增进理解、团结一心,照亮了 " 地球村 " 的未来。

乘历史大势行稳,走人间正道致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中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足音铿锵有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