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6小时前
AI高渗透下的薪酬管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被算法撕裂的薪酬公式

我们长期以来依赖的薪酬管理的底层逻辑,是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公式:

薪酬 = 劳动时间 × 劳动强度 × 技能系数

这个公式的成立,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价值与人力投入高度相关。

但在 AI 高渗透的今天,这个公式已经被撕裂了。

· 张三,使用 AI 工具,一小时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年度报告。

· 李四,按照传统流程,耗费了一周时间,也提交了一份类似的报告。

同样产出的结果,该如何支付薪酬?如果简单地按工时付费,李四拿到十倍于张三的薪水,企业是在浪费资源;如果简单地按产出付费,李四的收入可能暴跌,组织恐慌和对抗随之而来。

这不是一个理论争辩,而是每一个企业决策者必须面对的生存困境

很多人热衷于讨论 AI 带来的 " 十大挑战 ",然后以一句 " 目前没有完美答案 " 结束。但我必须提醒你,企业不能等待完美答案。今天的决策者需要的是实用、可落地的行动框架。

所以我不是要讨论困境,而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分层重构的实用框架,帮助企业在效率、公平与稳定这三者的刀尖上,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薪酬管理的底层逻辑与三层困境

在 AI 的强光照射下,传统薪酬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它所面临的困境,是基础性的,而非简单的技术问题。

我们很快会发现,AI 打破的不是工具,而是对 " 劳动 " 与 " 价值 " 的基本认知:

·困境一:" 劳动 " 的边界模糊了。 

劳动不再是单纯的 " 投入时间 " 或 " 体力消耗 ",它演变成了 " 指挥 AI"" 设计提示词 "" 审核产出质量 "的智慧活动。用一小时的" 指令劳动 "完成了手工一周的" 执行劳动 ",薪酬的基础单位到底应该是什么?

·困境二:生产率差距被放大到了极致。 

在传统企业中,最优秀的员工效率可能是普通员工的   2-3   倍。但在 AI 时代,这个差距轻松可以达到   10   倍,甚至   50   倍。如果薪酬完全对齐效率,组织将被撕裂,管理将无法进行。

·困境三:价值的归属权不清晰。 

当 AI 完成了   90%   的执行性工作,员工只提供了   10%   的创意和校准时,价值该如何分配?付给员工的薪酬,究竟是在购买他的Prompt 设计,还是在为AI 的算力买单?

这三个困境,是所有企业正在经历的共同 " 内伤 "。既然完美答案不存在,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采取一种现实主义的管理策略——分层重构薪酬体系。

在动荡中求稳定:薪酬管理的 " 三层重构 "

面对基础逻辑的动摇,薪酬管理不能采用 " 修修补补 " 的方式。我们必须从组织稳定的角度出发,对体系进行基础层、激励层和战略层的分层处理,以保障组织在变革中的平稳过渡。

管理的第一要务是稳定。  薪酬管理一旦引发恐慌,哪怕再高明的改革,也会以动荡收场。如果我们激进地将不会使用 AI 的员工收入大幅削减,就会导致大规模的离职潮和内部对抗。因此,在基础层,我的策略是稳定预期,但不停止进步

要保留岗位的基础工资(占总收入的   60%-70%)作为组织稳定的 " 锚 "。这意味着,无论员工会不会使用 AI,只要他还在这个岗位上,这部分基础收入就不会受到影响。这样做的目的非常明确:给组织一个明确的信号——企业变革,但不会放弃基本盘。员工不必担心一夜之间失去收入来源。

不能让 "AI 能力溢价 " 直接去影响基础工资,而是要在基础工资之外,独立设置 "AI 能力奖金 " 或 " 转型溢价 "。这相当于对员工说:你不会用 AI,你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但如果你学会了,你将获得额外的奖赏。这种模式既激励了学习,又避免了对暂时不会的员工产生直接的惩罚效应

要承认员工学习和转型需要时间。企业必须承诺一个   6   到   12   个月的 " 过渡期 "。在这个周期内,企业提供充足的培训资源,且员工的基础薪酬保持不变。过渡期结束,新的薪酬结构才开始逐步拉开差距。

要承认,稳定是大于一切的。激进的变革会引发动荡,而薪酬体系的巨变,必须用时间来平抑恐慌。  先保住基本盘,再用溢价引导员工自发地走向变革。

如果基础层解决的是 " 公平焦虑 ",那么激励层解决的就是 " 效率与动能 " 问题。如果不拉开差距,那些用 AI 创造出十倍价值的优秀人才就会觉得被旧体系禁锢,他们将成为组织变革中的第一批 " 逃兵 "。不过这里的挑战在于:如何拉开差距,但又不撕裂组织?溢价不能是无限的。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业务,将 AI 能力进行分级,将AI 能力溢价与人才的稀缺性挂钩

这个等级的设定,是将 AI 能力从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测量、可定价的价值。

我在 AI 管理咨询实践中发现,AI 能力溢价不宜超过基础工资的   3   倍

为什么要设上限?

因为 AI 能力虽然重要,但它不是全部。企业价值的创造,仍依赖于业务理解、团队协作、情感维系、以及人类独有的不可替代性。如果 AI 溢价过高,会导致组织内形成 "AI 贵族 " 和 "AI 贫民 " 的对立,撕裂团队。

对于那些效率和产出已经远远超过   3   倍溢价的顶尖人才,超出的部分不应再用固定薪酬激励,而应转向柔性激励:比如项目分成、股权期权、或者给予更高的战略决策权。这符合高层人才激励的特点:从买时间转向买长期价值。

薪酬管理的战略目标,是从根本上打破时间与价值的强绑定关系。传统薪酬是 " 买时间 ",AI 时代必须转向 " 买成果 "。

这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一个渐进式的战略转型。

不是所有岗位都适合 " 成果薪酬 ",有些复杂、长期性的管理岗位,依然需要时间薪酬作为保底。应该从产出最容易量化的岗位开始试点:销售、研发、内容、基础设计。在这些岗位上,逐步设计 " 成果定价体系 ",即:一个项目、一份报告、一个功能模块,都有明确的定价。

在这个体系下,员工用一小时完成,还是用一周完成,企业支付的都是同样的价钱。用 AI 提升效率的人,单位时间的收入自然更高。

完全的成果薪酬,会带来员工收入的巨大不确定性,引发焦虑。因此,最现实的方案是混合制

总薪酬 = 基础工资(保底)+ 成果奖金(激励)

企业应该逐步提高成果奖金的占比,将薪酬重心从 " 保底 " 转向 " 激励 ":

·过渡期:基础   60% +   成果   40%

·成熟期:基础   40% +   成果   60%

这种混合制,既能保障员工的基本收入和安全感(企业承担部分风险),又能最大化激发他们利用 AI 提升效率的动力(员工承担产出风险)。这是平衡稳定与效率的现实主义路径。

企业最关心的三个落地细节

在设计完框架后,管理者们总会面对几个逃不掉的、具体的执行问题。我必须给出清晰的实操建议。

溢价的数字,不应是拍脑袋的,而是要参考供需关系业务价值

·看稀缺性:如果你的组织里只有10%的人掌握   L3   级   AI   能力,这种稀缺性决定了溢价必须高,以防人才流失(溢价可达基础工资的   50%-100%)。当50%的人掌握后,稀缺性下降,溢价也应随之降低(降至   20%-30%)。

·看业务价值:AI 能力在核心营收业务上(如算法研发、精准营销)的溢价,必须高于支持性业务(如行政、基础人力)。溢价要体现 " 价值贡献率 ",而非" 技术难度 "。

·市场对标:关注同行业   AI   岗位的薪酬中位数。初期保守建议溢价在   20%-50%,中期根据效果和市场反馈,动态调整。

企业不能简单地将 " 不会用 AI" 等同于 " 无用 ",这会引发组织的人性危机。正确的处理路径是:先培训、再调整、最后才是淘汰。

1.路径一:提供培训与转型期。  明确告知员工,企业提供资源(L1/L2 级培训),并给予6-12   个月的转型期。这是企业对员工的承诺,也是员工对自身的责任。

2.路径二:岗位调整与再定位。  将学习 AI 能力较弱、但具备丰富经验的员工,调往AI 难以替代的岗位,例如:复杂的客户关系维护、跨文化沟通、深度创意构思、以及员工的心理辅导等高情商、高经验密度的工作。

3.路径三:协商离职。  这是最后的选择。对于完全无法适应、也无力转型或调岗的员工,企业应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协商离职。但此举必须克制,否则会破坏组织信任。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对总价值的重新切分,而不是简单地算员工的工时。我建议采用一个三方分成模型来指导分配:

1.AI 工具成本(20%-30%):这包括算力、软件许可、数据维护等。应将其视为 " 生产资料成本 ",从总收入中扣除。

2.企业平台价值(30%-40%):企业提供的品牌、客户关系、历史数据、管理流程等,这是 " 平台溢价 ",是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3.员工创造价值(30%-50%):  这就是 " 人类附加值 ",包括指令设计、质量把控、业务理解、结果交付。

这一分配模型主要用于企业设计分配逻辑,而不是让员工去计算每一笔收入。例如,一个设计项目收费   10   万元,扣除成本和平台溢价后,剩余的   5   万元作为激励池,由设计师根据其AI 能力等级项目完成质量来获得报酬。

薪酬变革的 " 现实主义 " 原则

薪酬体系的变革,是管理中最敏感、最容易引发冲突的领域。必须以 " 现实主义 " 的态度去推进,不求理论完美,只求落地有效。

变革必须是渐进、可控的。

·试点(前   3   个月):选择   1-2   个对 AI 最敏感的部门进行新体系试点,如研发或内容部门。

·扩大(3-6   个月):根据试点反馈,调整方案,逐步推广到更多部门。

·全面推行(6-12   个月):  方案成熟,再进行全公司覆盖。

任何薪酬调整,沟通的价值高于方案本身

·提前告知:必须向员工清晰解释:调整的原因、调整的逻辑、以及不会用 AI 的员工的保障路径。

·解释逻辑:  AI 能力溢价为什么值钱?它购买的不是时间,而是效能和稀缺性

·给予时间缓冲:  宣布调整后,要给员工充足的准备和学习时间,而不是立即执行。

透明沟通是为了消除恐慌和对抗,将变革的阻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AI 的渗透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薪酬体系绝不能是一个 " 一次性方案 "。

企业必须建立动态的薪酬评估机制:每季度评估   AI   渗透率、员工   AI   能力等级、以及薪酬调整后的业务效果。每年根据宏观战略和市场变化,进行一次全面的系数和比例调整。

薪酬管理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平衡——平衡公平和效率、平衡稳定和激励、平衡短期和长期。那些成功的企业,不是找到了 " 完美答案 ",而是找到了能持续动态调整的 " 平衡点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公式 技能 ai时代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