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日前迎来全新展览《我们,世界——共生时代与可持续的未来》,以当代艺术为出发点,探讨万物该如何在地球上共处,以及艺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语境下重新定义 " 我们 " 与 " 世界 " 的关系。
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装置、影像、绘画、声音与气味等多元媒介,构建出一个跨越物种与感知的 " 共生现场 "。这些作品不仅关注生态与科技的议题,更在感知层面提出一种温柔的反思——艺术如何帮助我们重新学习与地球共处。

艺术家刘建华的《气候》系列是在上海的首次展出,这一系列延续了艺术家对陶瓷材料的长期探索。作品以树木形态为原型,虽然采用陶瓷与钢材,但艺术家在表面保留了手工的捏塑痕迹与釉面的不均匀质感,使作品在工业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有机张力。它既是时间的结晶,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提醒我们在物质世界中重新感知手的温度与时间的流动。
安妮卡 · 易的影像新作《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同样也是首次亮相上海。作品以艺术家工作室训练的算法为核心,构建其创作实践的 " 数字孪生 ",重组过往作品。
来自邱岸雄的《新山海经》系列以中国古典神话《山海经》为结构框架,通过水墨动画的形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穿梭,山川、异兽、机器与城市共生于一幅流动的史诗画卷中。邱黯雄以独特的影像语言描绘出一个既古老又未来的世界。

同时,展览也延续了碧云美术馆长期关注的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议题,进一步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探讨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在策展思路上,试图从 " 我们,世界 " 的哲学命题出发,关注人与自然、社会与技术、生命与物质的共存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一个 " 完成 " 的展览,每一位观众的行走、凝视、停驻、困惑与感动,都将成为展览的有机部分。当你离开展厅时,希望你带走的不仅是一段视觉经验,而是一种可能: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依然可以被重新书写。
" 我们,世界 " 不仅是一场关于可持续未来的艺术展,更是一种集体实践: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对自然的再现,而是重新与世界联结的过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