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的杂谈 4小时前
中国历史首次主动联系美国,呼吁美方卫星保持静止,避免两国卫星相撞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11 月 7 日,美国媒体援引 NASA 消息称,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首次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就两国卫星可能发生碰撞的风险进行沟通。

中方提出建议,称其卫星将进行机动操作以避免与美方卫星相撞,并建议美方卫星保持静止。

此举让美国感到意外并颇为振奋,认为这是中美在航天领域合作的突破性进展。

长期以来,中美在航天领域的互动较为有限,尤其是 2011 年 " 沃尔夫修正案 " 实施后,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严格限制与中国的航天合作。

这项修正案不仅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还阻止了两国在航天技术和科研上的深度交流。

美国始终对中国的航天技术发展保持警惕,尤其是质疑中国在火箭再入大气层时的透明度问题。

然而,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关注。

特别是在近地轨道卫星部署方面,中国的卫星互联网计划被认为是对美国 SpaceX 公司星链计划的直接挑战。

根据公开数据,SpaceX 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超过 4000 颗,主导了近地轨道资源,而中国也在迅速扩大自己的卫星网络。

两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加剧了卫星相撞的风险。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数据显示,星链卫星在过去四年间进行了约 5 万次避碰机动,预计到 2028 年,每 6 个月将达到约 100 万次。

这种高频率的避碰操作不仅增加了技术成本,也使得太空碎片问题愈发严峻。每次卫星相撞都会产生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可能威胁其他航天器的安全。

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外空事务办公室(UNOOSA)和欧洲航天局(ESA),一直呼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太空碎片问题。

尽管中国首次主动联系美国宇航局的举动被视为积极信号,但美国专家普遍认为,这更可能是技术层面的务实行为,而非战略上的合作转向。

美国宇航局太空可持续发展主管阿尔文 · 德鲁在国际宇航大会上表示,中国此举可能是出于技术需求,而非试图改变两国间紧张的航天关系。

政治因素仍是中美航天合作的主要障碍。

美国对中国航天技术的透明度问题始终心存疑虑," 沃尔夫修正案 " 继续限制两国间的直接合作。

虽然技术需求日益增加,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使得航天领域的合作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然而,中美合作的潜力依然存在。

太空碎片和卫星相撞风险是全球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美作为世界上航天技术领先的两大国,在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推动太空垃圾清理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此次中国主动沟通,展现了其在卫星避碰技术上的进步,同时释放了合作的善意。

中国此次主动沟通的举措,虽然未能撼动政治壁垒,但为中美航天合作开启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面对日益严峻的太空碎片问题,这种技术层面的互动或许能够成为两国未来合作的突破口。

全球航天安全的需求,或许将成为推动中美合作的关键动力。

这次沟通,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已经让世界看到了中美在航天领域合作的潜力和希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卫星 spacex 美国 德鲁 国际空间站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