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4 月,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在沪成立,标志着中国作协整合高校文学研究力量,为新时代文学研究搭建了一个新的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重要平台。借助这个中国文学评论的专业平台和研究高地,推动上海评论界持续深入挖掘和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象。
11 月 8 日," 新时代文学现状及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 " 在上海大学举行。新时代文学的守正创新、新大众文艺作家(群)和相关现象、文学如何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是本次研讨会聚焦讨论的三个话题。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致辞中强调,新时代文学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与积淀,已经展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形式与美学特征,形成了独属于这一时段的文学史。之所以要在全国各地成立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是为了凝聚各方力量,做好新时代文学的学理阐释工作。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的各个基地应继续努力,紧跟文学现场,以扎实的研究赋予 " 新时代文学 " 丰富的学术内涵。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达了对上海作协和上海大学协力打造文学创作研究交流新高地的殷切期盼。他期待上海大学基地就新时代文学的美学特质与精神内涵、创作的新方法与新范式、人工智能融媒体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凝聚共识和贡献智慧。

当下文学如何回应人工智能的挑战?作家范小青以三个生动的故事率先提出 " 未来已来,文学何往 " 的问题,她指出,虽然 AI 目前还无法攻克 " 文学的想象 ",但面对不可捉摸的世界和吊诡的未来,文学需要直面现实的复杂性,保持思想深度与精神高度而非简单模仿现实。评论家汪政提出人工智能时代 " 具身写作 " 的重要性,他提倡我们的文学书写要回到人的情感、人的肉身,要有 " 活人感 "。作家金仁顺认为在 AI 的推动下,文学讲述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她概括了当下文学叙述出现的 " 时间的多重化、经验的去中心化、现实与虚构的互渗 " 这三种新的维度。上海大学宣传部部长、教授曾军指出,当下的文艺环境比本雅明所处时代的更为复杂。在评价问题上,新大众文艺的均值在于 " 木桶原理 " 的短板,新时代的作者还应从 " 内容的生产者 " 向 " 改造的工程师 " 进行身份转换,对 AI 作品的改造要求作家对技术有所掌握。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文学四要素已不能阐释当下的文学现状,他认为 " 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媒介 " 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场。
新时代文学的守正创新,同样是与会学者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鲁太光提出 " 新时代文学需要热情 ",他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在起源时都有饱满的热情,新时代文学创作者应对生活、对思想和对美学创造力充满热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以鲁迅为例,指出鲁迅在成为经典作家之前所经历的种种文化实践的 " 挫败 ",认为新时代经典作品的产生同样需要作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与多样化的文化实践。韩国国立木浦大学林春城教授以丰富的出版资料,对新时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展开了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围绕 " 中国意识 " 这一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脉络里思考新时代文艺的独特性,他指出中国意识的复兴是新时代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王光东认为,在新时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不同于纯文学观念的大文学观,这是一个需要学理分析的问题,同时新大众文艺的导向问题,也需要关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钱文亮提出 " 精英与大众:文艺如何辩证 " 的问题,他认为谈论 " 大众文艺 " 绕不开 " 精英文学 ",理清两者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新大众文艺创作。

新大众文艺作家如何形成群体的力量?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王一川敏锐地捕捉到新北京作家群创作中更注重探测个体内在心理深层创伤和难解的心结事件这一特征,并以 " 半觉解心结 " 为线索将 " 新北京作家群 " 纳入百年北京文学的发展之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通过对王计兵创作史料的考察与爬梳,指出为主流文学所忽略的基层创作者其实关联着一个不被关注的基层文艺传统,或者说是一个大众的文艺传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方廷汇报了 " 互联网采诗 " 这一新现象,她指出当下我们需要将诗歌从 " 文本 " 中解放出来,重新放置到 " 实践态 " 上考察。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王玮旭主要讨论了当代诗歌中的电子游戏经验。通过对《黑神话:悟空》、豆瓣和游戏条目下的游戏诗以及游戏诗集的搜集、整理、分析,他提出诗歌和游戏的互动形成了一种跨媒介的文艺共同体。
本次会议由上海大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基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编辑部承办。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