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飞国产科幻剧?AI 还不够格儿!
中国科幻剧的未来在哪里?
自从 2023 年初,电视剧《三体》一脚踹开中国科幻剧大门,行业内外就对国产科幻产生了众多瑰丽幻想——我们拥有充沛的 IP 内容弹药库,有敢于七年磨一剑、更加理解并尊重原著的影视制作团队,也许能后来者居上,在国际科幻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 电视剧《三体》豆瓣 51 万 + 人评分 8.8
这个片单季给了我们确定性答案,市场始终在坚持探索科幻方向。
不仅近期流媒体片单季曝光 17 部国产科幻剧储备,上月底在 2026 腾讯视频 V 视界大会上,腾讯视频还宣布于今年 4 月成立的 AI 影视表达工作室和智能制作部门,已经应用到《三体》《剑来》《聊斋》等项目中,切实辅助创作者。

△ 腾讯视频实践 AI 应用的项目
平台侧 AI 部门是如何做的?今年是 AI 视频大模型爆发的一年,AI 已经进入了头部影视剧、尤其是科幻剧制作的哪些流程?
针对开发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的科幻剧品类,加注 AI 能否显著实现提效增速?AI 携手中国科幻内容的下一个阶段,会是什么样的市场状态?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观察这份含金量十足的科幻剧片单与流媒体科影融合布局,并与资深一线从业者对话,试图探索 AI 大爆发带飞国产科幻剧的可能性。
400+ 部里占 17 部,科幻剧即将迎来 2.0 时代
本批次国内流媒体 2026 大剧片单共发布 400+ 项目,其中科幻剧共 17 部,腾爱优芒分别储备 8/4/4/1 部。
尽管相比扎堆开发的古偶现偶、男频女频,科幻剧品类仍然显得有些 " 小众 ",但比起前《三体》时代赛道内一片荒芜,国产科幻剧已经在数量上迈出了一大步。

△ 流媒体 2026 年科幻剧储备 -17 部储备科幻剧主创信息
总结 17 部项目信息,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中国科幻剧 2.0 时代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押宝硬科幻,孵化下一个《三体》。
大刘显然快被 " 薅秃了 ",腾讯视频《三体 · 黑暗森林》《三体:大史》《乡村教师》、爱奇艺《球状闪电》、虎鲸文娱(优酷)《梦之海》均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
除其早期作品《乡村教师》尚未露出改编思路之外,其余作品均采用了延续原著脉络的硬科幻改编方式。
比如设定在近未来的《梦之海》,当地表水被抽干、围绕地球形成一圈冰环,人类该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龙凤胎姐弟拾荒猎人和航天员分别从地面与太空展开探索,力图实现 " 天地互联 "。

△ 《梦之海》预告画面
以及改编自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 最佳长篇小说的《群星》、中国科幻银河奖 - 最佳网络科幻小说的《我们生活在南京》,无论是故事设定还是视效画面,都延续了已验证过的成功路线:
趋势二:" 科幻 +" 轻体量项目试水,过渡期玩 " 组合拳 "。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实际上,平台重磅押宝的单体科幻剧项目问世困难重重。故事内容的取舍、科学原理的准确性、视效的实现效果 …… 每一步都是难题。
《梦之海》于 2024 年初过审下证,至今仍在排播中;《球状闪电》《火星孤儿》与首部《三体》差不多同期开发,但至今仍未与观众见面。

△ 《球状闪电》《火星孤儿》待播
从今年的片单可以看出,在硬科幻项目上线难的背景下,平台侧开始对数量发力,着力开发 " 科幻 +" 轻体量网剧。
类型上,引入晋江、番茄、起点等网文市场大受欢迎的无限流、热血群像、悬疑乃至情感喜剧内容,与科幻元素相融合,探索过渡期复合型科幻剧。
体量上,12-16 集项目占比较高,尽可能集中叙事,降低开发难度。
趋势三:新厂牌入局,国产科幻迎来更多可能性。
更多有实力、有想法的制片方开始布局科幻剧,除早早入局的灵河文化白一骢、壹同制作陈思诚之外,我们在新片单中看到了柠萌影视、恒星引力、嘉行传媒、热血动物等影视厂牌。
热血动物许宏宇值得注意,这位出身中国香港的剪辑师、导演,已经在电竞热血网剧《穿越火线》、奇幻动作网剧《异人之下》系列中证明了其审美与实力。
此次涉足科幻领域与腾讯视频深度合作,他将执导 " 科幻 + 冒险无限流 " 网剧《十日终焉》,并监制末日科幻生存网剧《明日乐园》。

△ 《十日终焉》《明日乐园》已进入开发阶段
新物种从 0 到 1 是最艰难的,但从 1 到 100 也许会是个飞快的过程。
一个明确的信号是,科幻剧 2.0 时代要来了。
流媒体、制片方、创作者均对科幻内容摩拳擦掌,今年处于爆发期的生成式 AI 视频大模型,能否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
AI 作用很有限,目前最好用的是语言类大模型
尝试将生成式 AI 全链引入科幻剧工作流之后,灵河文化创始人兼 CEO、《三体》总制片人白一骢给出了实践者的回答。
《三体》不是他与科幻剧结缘的起点,早在 2015 年,他就推出了流媒体时代最早的国产科幻剧《执念师》。
该剧共开发两季,讲述两个女生因同乘旅行大巴遭遇事故而触发执念力觉醒的故事,融合超能力、时空穿梭、未来追杀、悬疑探案等元素,豆瓣评分 7.4,算是科幻内容序列里难得的早期尝试。

△ 白一骢早在 2015 年就推出了科幻剧《执念师》
白一骢自述:
虽然创立灵河文化十年来尝试了多种类型,有最早探索网络剧 + 大 IP 的《老九门》、小而美悬疑古偶《御赐小仵作》、清末传奇剧《天行健》等等,但他最想做的还是科幻。

△ 灵河文化十年来尝试了多种类型的剧集
这批科幻剧片单中,灵河文化储备量也是最多的。除重磅续作《三体 · 黑暗森林》之外,还有改编自起点黑山老鬼同名小说的群像冒险科幻剧《从红月开始》(原作荣获第 36 届银河奖最佳网络科幻海外传播奖)、单元副本科幻剧《我请你再好好活一次》。
据悉,灵河文化拿到了知名科幻 IP《银河英雄传说》的电视剧改编权,目前正在开发中。

△ 灵河文化拿到了知名科幻 IP《银河英雄传说》的电视剧改编权
但公司盈利不能只为热爱买单,科幻剧开发难度几乎是影视项目里最大的一个品类。《三体》从立项到开播整整花费了七年,第二部《三体 · 黑暗森林》完成交付也至少需要五年以上,与此同时还有多元 " 科幻 +" 项目的探索实践。
所以从生成式 AI 问世,作为一个科影融合发烧友的白一骢,就开始尝试把 AI 引入影视开发流程中,逐步测试其在各个阶段能如何做到降本增效。
我们问出了当下影视创作者最关心的问题,"AI 能有效省钱吗?"
实践下来,白一骢发现 AI 确实能在前期提高一定效率。但即便是多个视频大模型爆发的今年,针对要求较高的头部影视剧,AI 在成片中能起到的作用依然非常有限。
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清晰度不够,现有视频大模型主要生成 720P-1080P 分辨率内容,无法应用于 2K/4K 精度要求的成片。
二是现有模型在稳定性、准确度方面控制困难。
影视剧是准确的艺术,可即便是把市面上所有生成式 AI 模型混合多模态使用,博采众家之长,仍然达不到头部影视剧的基本需求。

△ AI 尚且达不到头部影视剧对准确度的基本需求
白一骢十分乐观:
目前的项目实践中,团队主要把 AI 应用在前期概念设定环节,用图生图模式来提供概设参考,用 AI 把已有的设计图稿做精绘,然后转成模型用于动态预演," 省略了传统工作流中比较繁琐的过程。"
腾讯视频 AI 影视表达工作室的一些成员长期驻扎在灵河文化,为项目量身定制了一些提高效率的 AI 工具。
当然这些都还在学习和磨合中,包括 AI 携手科幻剧最理想化的 " 数字资产复用 "、"CG 场景提效 ",都仍只存在于主创美好的想象里。

△ 《三体》中震撼的 " 三体游戏 " 场景
有意思的是,开发科幻剧过程中最有效的 AI 工具,竟然是最早出现的语言大模型。
白一骢分享,在科幻剧项目前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把大量晦涩的科学知识转译成影视语言。
虽然请到了专业的科学顾问团队,但主创并不知道该怎么精准地向科学家提问;没有具体的内容指向,科学家同样难以理解影视人的抽象问题:
一片抓瞎中,AI 出现了。
白一骢回忆,当时类似这种报告让 AI 出了几十份,科学顾问就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上的准确评判,主创在此基础上设计拍摄方案。
科幻剧的科学知识影视化转译过程中,AI 充当了 " 翻译官 "。

△ 笔者用豆包生成的 " 水滴攻击恒星级战舰 " 示意图
回头复盘,AI 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影视项目开发各链条。但具体来看,AI 能在哪个环节分别提升多少比例的效率?目前全行业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爱优腾加注 AI+ 虚拟拍摄,泛科幻内容半年内会有大爆发
把技术引入影视创作显然已经是个大趋势。
近四年来,流媒体、影视产业园等重金投入虚拟拍摄,国内大型虚拍摄影棚数量已达 10+。
爱奇艺在横店搭了个虚拟拍摄影棚,已经在《大梦归离》《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等多个 S+ 项目中投入使用;虎鲸文娱(优酷)在周庄数字梦工厂建了个帧享数字影棚,规划总面积达 9000 平方米。
腾讯互娱占地 3000 平米的数字制作基地 "CDD 虚拟影棚 " 落地深圳坪山影视城,同时应用到互动影游、电竞直播、虚拟演唱会、影视广告虚拟制作中。

△ 腾讯科学 We 大会现场演示虚拍效果
流媒体对 AI 工具属性开发也在增速。
除腾讯视频 AI 影视表达工作室为项目定制实用 AI 工具外,爱奇艺已经推出了 AI 驱动的剧本工具 - 剧本工坊;能够生成角色形象、搭建场景的 AI 平台影像工坊;
根据视频内容生成具备视觉冲击力海报的 " 马良 " 平台;完成节点剪辑、生成种草切片短视频的 " 缪斯 ";提高广告素材的生产效率、更精准匹配广告的广告平台 " 奇炬 " 等。

△ 爱奇艺推出的影像工坊可以通过替换提示词迅速调整角色设计风格
虎鲸文娱(优酷)算法平台 - 摩酷实验室研发图生 3D 技术攻克了空间准确性难题;去年推出全国首个影视妆造大模型神力霓裳;
其自主研发的 " 豹款影视制作车 " 结合了阿里云计算与 AI 能力,可以实现 " 边拍边剪、即时审看 ",已服务冯小刚电影《抓特务》、网剧《暗河传》等项目。

△ 虎鲸文娱自主研发的 " 豹款影视制作车 " 在《抓特务》剧组
尽管尚未出现一个明确的结果,但今年从业者体感越发明确:关于 AI 的一切进程都在加速。
作为市面上最稀缺、开发难度最大、最依赖科技进步,同时承载着国剧探索下一个高峰压力的科幻剧品类,或许能最快伴随产业进步实现成果进阶。

△ 更多科幻剧在筹备中
白一骢非常高兴能看到科幻内容正在发展壮大:
不一定是一部科幻剧,也可能是一个科幻短片、一个概念短视频。
有趣的是,在极客电影与白一骢对话期间,国内流媒体平台正在进行 AI 短片创作大赛,获奖作品中已然不乏创意十足的科幻内容。
腾讯视频首届 AI 短片创作大赛一等奖,正是一部融合人性思辨与想象力的废土风 AI 科幻短片,《机械心与狗尾巴》。
未来已来。
新物种的出现总会带来震动,期待科技赋能,激发影视艺术的下一个内容飞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