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11-11
上海高校人才培养从“学科逻辑”走向“产业逻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近日,在上海大学 2025 年秋季集成电路专场招聘会上,30 家集成电路行业知名企业带来了近千个岗位。集成电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在上大,微电子学院毕业生超 90% 投身集成电路产业。学校还与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 " 订单班 "。前三大芯片企业技术骨干中,毕业自上海大学的占比达 3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 十五五 " 规划建议明确提出 " 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无论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还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都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而高校则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当前,上海高校正紧密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所需,全链条联动 " 需求-招生-培养-就业-监测 " 体系,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 我们一直在动态监测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上海大学副校长张建华在调研中发现,除了微电子专业,与集成电路相关的装备制造、材料研发、量子芯片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今年,上海大学全面启动 "1+3+N"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以集成电路制造为核心,覆盖装备、材料、设计等关键方向,并联动数学、物理、力学、知识产权等多学科协同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在本科层面,微电子专业首次纳入上海春季高考招生,提前吸引优质生源;同步建设 6 个交叉微专业,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工程硕博士专项班培养,全面推行 " 住企 " 培养模式。面向 2030 年,学校计划将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总规模提升至 3600 人。

瞄准重点行业产业人才需求 " 靶心 ",让人才培养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沪上更多高校主动把学科链嵌入产业链,促进培养体系从 " 学科逻辑 " 向 " 产业逻辑 " 转变。

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该校已与上海微创医疗公司合作多年,累计联合培养近 300 名研究生。微创 70% 的高管均在上海理工大学毕业或进修。今年,双方进一步合作新设 " 微理班 ",聚焦介入器械研发领域;同时,学校还与校友企业卓道医疗共建 " 卓越班 "。

上海理工大学健康学院副院长胥义告诉记者,学校已联合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搭建了 " 人才培养需求动态监测平台 ",每年汇总企业与医院的岗位需求及能力标准,实时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近三年来,该校医疗器械领域本硕博毕业生有 76% 在该行业 " 精准就业 "。

除了加强校企合作,不少高校还以微专业为突破口,有效破解人才供需错配难题。今年,华东师范大学新设 8 个小而精、短而新的 "AI+ 微专业 ",并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等平台及相关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实践机会。该校 2025 届中文系毕业生徐苏婷就通过辅修 " 创意传播 " 微专业,从一名文科生成功 " 跨界 ",入职华为上海研究所。" 微专业帮助我踏上了新赛道,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助力突破传统文科的职业局限。"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告诉记者,华东师大所有学院通过调研市场需求、汇聚行业资源,将进一步拓展微专业规模并更新课程内容。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正推动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与招生结构,依据科学技术迭代和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内容,参照毕业生去向调查情况评判高校人才培养质效,推动全市高校全面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布局,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精准人才支撑。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才培养 上海 集成电路 上海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