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昨天
《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烽火中的“文化长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日前,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 故宫学 " 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

这本书依托大量首次披露的档案、日记、书信与影像,以六个篇章、四十二万余字的篇幅巨细靡遗地重现了 1933 年至 1947 年间故宫文物南迁这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化大迁徙。作者还以史家的严谨、文学的温度,刻画了易培基、马衡、那志良、庄严等一代故宫人如何在国运衰微之际,以 " 人在文物在 " 的典守精神,完成一场静默而壮烈的护宝行动和文化抗战。

2025 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年份,一部厚重而深情的著作《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再次将我们带回那段风雨如晦、山河破碎的岁月,讲述了鲜为人知却又惊天动地的文化保卫战——故宫文物南迁。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搬迁,而是一次跨越十年、行程万里、涉及上万箱国宝的 " 文化长征 "。从 1933 年 2 月起,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战火,故宫博物院约 1.3 万箱珍贵文物自北平启运,先后迁往上海、南京;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又紧急疏散至四川、贵州、湖南等地,辗转于西南崇山峻岭之间;直至 1947 年才东归南京。

这段历史曾长期被遮蔽在抗战宏大的战争叙事之外,公众对其知之甚少。然而,《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以详实的档案资料、珍贵的图片、清晰的时间脉络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为我们揭开这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中不仅记录了文物如何装箱、运输、保管,更展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一群知识分子与普通职员如何以血肉之躯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作者指出:"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保护中华文脉的一场壮举。"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生命践行的誓言。当时,每一口木箱都承载着千年文化的重量,每一次转移都冒着遭遇炮火与翻车的风险。在长沙凿洞藏宝,在峨眉山寺庙中避难,在重庆雾都里点查清册 …… 辗转颠沛,备尝苦辛,令人动容。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迁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华民族集体抗战精神的缩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 阅读此书,正是让我们重新建立与这段历史的情感连接,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先辈们要做出 " 视国宝为生命 " 的选择。

可以说,《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让我们看到,守护文明的,不只是达官显贵,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是学者、警卫、司机、文书、家属 …… 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共同铸就了 " 典守精神 " ——那种把国宝看得比生命还重的责任感。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传承。当我们在博物馆惊叹于《清明上河图》的细腻笔触,或凝视着乾隆御笔的题跋时,请不要忘记:这些瑰宝之所以能完好留存,是因为曾经有一群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做出了拿命来守护国宝的无私抉择。

柯林芳

编辑 周欢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故宫 长征 抗日战争 南京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