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说个性,唤醒回忆,展示品位——香水之于人似乎有一种魔力,只需在皮肤表面上蒸发,便能无声地表述内心的深处与过去。新译介为中文出版的《采香者》一书,深入探讨了香水产业中香料来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揭示了采香者背后的艰辛故事与历史传承。
如果说 " 石之美者为玉 ",那么 " 水之真者为香 "。香水和玉石一样,分别以液体和固体两种形态传达着纯粹与真实。不同之处在于,玉石诉诸于人的触觉和视觉,香水则诉诸于嗅觉。神经生物学有所谓 " 普鲁斯特效应 ",是说气味分子被嗅觉感受器感知后,信息会直接传递到大脑的嗅球,进而影响与记忆和情感紧密相关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杏仁核和海马体。这种直接的神经联系使得气味能够触发强烈的记忆和情感反应。
正如《采香者》一书的描述:" 一打开瓶子,气味带来的亲密熟悉感唤起记忆,这种引人联想的力量让人倍感神秘。香水首先向我们讲述我们自己,这令人心安;随后向我们讲述其自身,这令人着迷。"
香水的每一缕香气都有来处。" 这儿是果实、花朵、树叶和枝条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保罗 · 魏尔伦的这句诗,指出了众多香水的天然原料。《采香者》作者多米尼克 · 罗克续写了这份名册:根、树皮、木材、地衣、种子、芽、浆果、香脂、树脂,千变万化的植物世界是精油和香脂宝库——正是它们创造了香水业。事实上,在 19 世纪气味分子化学出现之前,天然物质一直是香水唯一的原料,它们天然带着丰富而深邃的层次感,有些气味仅凭自身就已堪称香水。经过蒸馏或萃取,这些植物变成精油、净油或香脂,与合成分子一起成为香水的成分。精油有它们自己的故事。它们是地域、风光、土地和气候相遇的结果,是扎根某处的人或者匆匆过客的产物。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香水业都需要采伐工以获取雪松、沉香或檀木;需要野生植物的采摘者,收集杜松子、岩蔷薇枝条或零陵香豆;需要采脂工采集乳香、安息香或秘鲁香脂;需要花、叶和根的培育者种植玫瑰、茉莉、香根草和广藿香;需要榨汁工,榨取香柠檬和柠檬;需要运输者和商人,他们是阿拉伯沙漠商队以及扬帆印度洋和地中海水手的后裔;最后还有善制玫瑰花水的蒸馏师,17 世纪以来他们是精油炼造士,在当代则称为萃取师和化学家。
栽种、深耕、摘集、采脂、采伐、萃取、蒸馏——采香者不畏变幻的气候、贫瘠的土地、波动的经济状况与政局,日夜辛苦劳作,为调香师的调香盘呈上丰富而有层次感的天然原料,激发他们卓越的创作灵感。该书通过对全球各地香料植物的文化背景、种植历史及其在香水制造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描述,带领读者领略香料世界的神秘与浪漫,还呼吁人们关注香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本职工作是全球最大香料制造企业的采购部总监,频繁穿梭于调香师与采香者之间,为彼此需要却又完全割裂的双方搭建起一座信任的桥梁,为前者提供独特与优质的原材料,为后者确保长期而稳定的采购需求。作者带领我们跟随他的足迹,近距离观察香水在装瓶之前所经历的重重困难与奇闻轶事,呼吁我们珍视采香者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保护大自然并非永不枯竭的馈赠。本书不仅是对香水原料采制过程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类与自然、文化与传统关系的深刻反思。
郑文丰
编辑 周欢 /编审 邓文盈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