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节点财经 ,作者 | 王浩纯
在小鹏汽车一年一度的「科技日」上,聚光灯的焦点并非来自最新款电动汽车,而是一个名为 "IRON" 的人形机器人。
它以一种被工程师形容为 " 仿佛在太空漫步 " 的轻盈、平滑的 " 猫步 " 走上舞台。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称其为 " 最像人 " 的人形机器人。然而,就在演示视频传遍全球互联网的几小时内,一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开始发酵。
在社交媒体和投资论坛上,评论蜂拥而至,核心观点惊人地一致:" 这太流畅了,里面肯定藏着一个真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 " 真人扮演 " 风波,以及小鹏汽车后续戏剧性的回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不仅可以一窥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战略 " 野心 ",更能洞察在具身智能这条万亿赛道上,资本、技术与信任之间的平衡。
01 " 真人风波 " 与市场悖论,为何真实比完美更值钱?
对于何小鹏和他的人形机器人团队来说,公众的质疑是一剂 " 既高兴,又哭笑不得 " 的猛药。
一方面," 真人扮演 " 的评价侧面证实了 IRON 在步态模拟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另一方面,它几乎抹杀了团队七年的研发成果。
为了平息这场公关危机,何小鹏采取了一个在科技发布史上极不寻常的举动,他发布了一段 " 一镜到底、没有剪辑 " 的视频,近距离展示 IRON 的细节,以辨别真假。
这场风波的真正价值,体现在随后 24 小时内资本市场的戏剧性反应中。
11 月 5 日,在科技日舞台演示之后,小鹏汽车在美股纳斯达克非但没有上涨,反而下跌了超过 3%,市场将其解读为又一场精心策划的 " 画饼 " 或 " 利好出尽 "。然而到了 11 月 6 日,在何小鹏发布那段旨在 " 证伪 " 的一镜到底视频后,小鹏汽车在港股应声而起,午后直线拉升,一度涨超 6%。
《节点财经》认为,市场的逻辑链条清晰无比——在一个人人都在谈论 AI 大模型的时代,投资者对华丽的演示文稿和 CG 特效已经麻木。他们真正渴求的是 " 可被证实的真实性 "。直到何小鹏用最原始、最不加修饰的证据打破了第四面墙,市场才真正开始重新评估小鹏汽车的工程能力。在 2025 年的具身智能赛道,可被验证的 " 真实 ",已经成为比技术参数本身更强劲的市场催化剂。
那么,这个引发争议的 " 皮囊 " 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如果说市场的反应是 " 面子 ",那么 IRON 的硬件配置就是小鹏汽车敢于下注的 " 里子 "。
IRON 站立时高 178 厘米,重 70 公斤,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三颗小鹏自研的 " 图灵 "(Turing)AI 芯片,算力总和高达 2,250 TOPS。这一算力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目前绝大多数智能汽车的需求,更接近于一个移动的数据中心。
但 IRON 真正的突破在于两个关键点:动力来源和设计哲学。
IRON 是业内第一款宣布使用 " 全固态电池 " 的人形。
这不仅仅是一次迭代,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在室内(如商场、办公室)运行的人形机器人而言,安全要求甚至高于汽车。全固态电池带来的 " 极端安全 " 特性,以及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轻的重量,是 IRON 能够实现灵活运动和商业化部署的基石。小鹏汽车将其在电动汽车领域积累的电池技术,直接 " 降维 " 应用到了人形机器人身上。
IRON 的设计目标是 " 更温暖、更亲密 ",为此,它全身覆盖着 " 合成皮肤 "。
但最具争议的是其外形,小鹏汽车大胆地背离了行业内普遍采用的男性化或中性化工业设计。IRON 在发布会上展示了明显的曲线感、更女性化的形态 ",同时小鹏也披露了更具肌肉感的 " 男性 " 版本。
一位从事机械设计的从业者告诉《节点财经》,这种被称为 " 极端拟人化 " 的机械设计,其背后的逻辑是,与其制造一个 " 几乎像人 " 从而引发 " 恐怖谷 " 效应的机器,不如制造一个 " 明确是人 "(包括清晰的性别特征)的人形机器人。这种清晰的社会性别编码,可能会帮助人类更快地在心理上将其归类,从而跨越 " 恐怖谷 ",更快地建立社会接受度。
02 从造车新势力到全球具身智能公司
发布机器人,从来都不是为了卖机器人,这是小鹏汽车试图实现的一次 " 身份跃迁 "。
何小鹏的演讲清晰地表明,他正在效仿特斯拉的剧本,将小鹏汽车从一家 " 使用 AI 的汽车公司 " 重新定义为一家 " 制造汽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的 AI 公司 "。
小鹏汽车也宣布了一项惊人的投资计划,未来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投入 1000 亿人民币。这笔投资的真正核心,并非 IRON 本身,而是驱动 IRON 的 " 大脑 " ——小鹏的第二代 VLA 大模型。
VLA 2.0 是小鹏整个 " 物理 AI" 战略的技术基石,它被设计为一套统一的 AI 架构,同时驱动小鹏生态中的所有产品,包括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对话与行动、飞行汽车的自动驾驶与飞行、以及即将推出的 L4 级自动驾驶网约车。
就在科技日结束后不久,小鹏汽车的合作伙伴德国大众汽车宣布,将在其 2026 年于中国上市的大众品牌新车型上,搭载小鹏汽车的图灵 AI 芯片和 VLA 2.0 驱动的驾驶辅助系统。
《节点财经》分析,这笔交易的意义极其重大。它不仅在技术层面验证了这项驱动核心技术,在商业层面,小鹏的 " 物理 AI" 战略已经获得了全球顶级汽车巨头的商业背书,也让小鹏汽车的未来价值,不仅局限在 C 端,更在于 B 端——向其他传统制造商 " 出售 " 其已经过验证的技术模型和芯片。
03 人形机器人的赛道抉择:为什么不做家务,也不进工厂?
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变得前所未有的拥挤。
赛道上挤满了巨头,特斯拉的 Optimus 正在工厂内进行测试;而中国本土的 "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 " 优必选,其 Walker S 机器人已在汽车工厂 " 进厂实训 ";甚至小鹏的竞争对手理想汽车也在 6 月成立了人形机器人部门。

然而,何小鹏却公开 " 唱反调 "。他明确表示,让人形机器人在现阶段进入工厂 " 拧螺丝 " 或进入家庭做家务," 仍不是最佳应用场景 "。
何小鹏的逻辑非常务实,直指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痛点——手。
他在科技日上解释,在工厂场景中,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是其最昂贵、最易损耗的部件。在测试中发现,执行拧螺丝这类重复性工业任务时,机械手损耗极快。" 一只人形机器人手部的制造成本非常高昂,相当于雇佣一名工人几年的费用。"。在经济账上,这完全不划算。另外在家庭场景,最大的挑战是安全性,家庭环境的非结构化和不可预测性远超工厂,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基于这个判断,小鹏汽车为 IRON 选择了一个极其精明的 " 最小可行市场 ",优先进入商业服务场景,比如担任接待员、导游、个人购物助理等服务角色。比如计划 2026 年让 IRON 进入小鹏汽车的线下门店,承担讲解和服务工作。
另外,小鹏宣布宝钢将成为其生态伙伴,但 IRON 的任务不是去拧螺丝,而是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探索巡检等应用。
《节点财经》认为,无论是做接待员还是巡检员,这些任务的核心价值都在于背后 VLA 2.0 的视觉感知、导航和交互能力以及极端拟人化设计带来的亲和力。这些任务几乎不需要复杂、高强度的 " 双手 " 操作。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可以巧妙地绕开全行业最昂贵、最难解决的灵巧手和力反馈问题,用一条风险更低、成本更可控、也更快的路径,率先实现商业化。
04 汽车工业 " 围攻 " 具身智能?
小鹏的 IRON 机器人只是冰山一角。
近期,广汽集团、比亚迪、零跑汽车、吉利、上汽、北汽等众多车企已通过自主研发或战略合作,加速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这种跨界并非简单的多元化经营,而是一场深刻的、由技术和市场驱动的 " 巨大趋同 "。
《节点财经》认为,车企扎堆进入具身智能赛道,背后是技术同源、内部需求和资本叙事三重驱动力的必然结果。
首先,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其核心技术栈的自然延伸,人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汽车在底层技术上存在高度共通性。其次,车企不仅是机器人的制造者,更是其第一大潜在客户和完美试验场,汽车工厂被视为人形机器人可能率先落地的场景,另外通过在自家工厂部署机器人 ,为车企提供了一个封闭、高效、低风险的数据飞轮,这是纯粹机器人公司难以企及的优势。另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升级为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变量,自然也是资方最感兴趣的新故事。
车企耗费巨资入局,其目并非仅是为了实现生产线自动化,而是指向一场更深远的商业变革。
其一是自我迭代的自动化产线,这中间人形机器人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生产力的 " 母机 "。它们在工厂里组装汽车 ,未来还可能维护、修理甚至制造其他机器人,从而构建起良性的生产品循环。
其二,更长远的目的,是成为 " 物理世界 " 的 AI 平台服务商,将其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上验证过的 "AI 大脑 " 打包成服务,授权给物流、零售、医疗、第三方制造业等任何需要物理智能体的行业。
其三,是面向资本市场的战略叙事,如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预测,人形机器人市场的潜在价值高达 5 万亿美元。通过高调进入具身智能赛道,车企向投资者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它们的目标市场已经扩大了至少两到三倍,这为它们持续投入巨额研发提供了合理的估值支撑。
写在最后
2026 年,正在成为行业 " 交付 " 的第一个关键节点。对于小鹏汽车而言,这是其 " 身份认同 " 的终极大考。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是从 " 画饼 " 转向 " 利润 " 的转折点。
市场对小鹏 IRON 机器人 " 真人风波 " 的戏剧性反应 ,已经为所有玩家敲响了警钟,资本的耐心正在耗尽,华丽的演示文稿已不再值钱。未来 18 至 24 个月,竞争的焦点将迅速从 " 谁的演示更流畅 " 转向 " 谁能率先实现可验证的规模化部署 " 和 " 谁能率先跑通商业闭环 "。
IRON 机器人无论作为 " 接待员 " 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它都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它迫使市场重新审视了小鹏的 AI 能力。现在,所有入局的车企都仅剩最后一项任务,证明这个看似 " 好到失真 " 的科技,也能带来真实不虚的利润。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