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合肥的干线公路上,深向科技的新能源重卡正平稳行驶,续航可达 660 公里。车队采用智能编队系统,能自动避险、协同行驶。远在海外的港口和矿区,同款车型也已投入运营,零碳运输正在成为常态。
这家诞生于 2020 年的安徽企业,专注新能源智能重卡,已覆盖长途干线、港口、矿区等多种场景。
11 月 6 日,深向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 " 港股新能源重卡第一股 "。
截至 2025 年 6 月,深向科技已交付近 6400 台新能源重卡。
深向的崛起,代表了行业的新方向:
技术升级:从 " 油改电 " 转向 " 正向定义 ",三电系统与智能驾驶深度融合,解决续航、安全、效率痛点。
场景落地:港口、矿区、干线物流的无人编队运输成为刚需,细分场景加速商业化。
生态协同:换电集群、氢电共用平台、智能调度算法同步推进,优化车队效率。
01
深向科技的创立,源于创始人万钧对物流行业的深刻观察。
万钧是重庆人,生于 1972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
早在 2012 年,万钧创办商用车金融租赁公司狮桥。他亲眼看到重卡行业的困局:燃油成本占四成,人力成本高达两三成,司机辛苦,企业却难赚钱。
2018 年,他与百度合作探索自动驾驶落地时,发现传统模式的致命短板——主机厂多在燃油车上 " 后装 " 智能系统,成本高、匹配差。
而电动车的数字信号,天生更适合智能驾驶。那时他意识到:必须用 " 电动化 + 智能化 " 重构重卡。
2018 年,百度便携手阳光融汇资本,以 10 亿元战略融资,联合领投了狮桥。
2020 年 12 月,万钧联合百度与狮桥,在北京创立深向科技。自创立以来深向科技累计融资 19.6 亿元,投资方包括百度、临沂魏桥国科、启明创投、联想创投、光跃投资、建信信托、中电基金、交银国际、慕华科创、华盖资本、中安资本、大湾区基金、合肥产投、肥西产投、普华资本等。
深向的核心业务,是 " 新能源重卡 + 智能货运解决方案 "。万钧拒绝 " 油改电 " 的捷径,坚持从设计源头整合技术,从设计阶段就围绕电动化、智能化打造。虽然研发成本高、供应链压力大,但避免了续航短、风险高的问题。
万钧提出 " 两段式 " 策略:
先用 660 公里续航的 " 深向星辰 " 打开市场,再靠 " 天玑 " 智能系统提升运营效率。结果显著——全生命周期成本比燃油车低 18.7%。
2021 年推出中国首款正向定义纯电重卡 " 深向星辰 ",
2025 年又发布二代产品和 " 深向星途 ",自研三电系统全面升级。
交付量增长迅猛:
2023 年 509 台,2024 年 3002 台,2025 年上半年 2873 台,2025 年上半年交付 2873 台。
新能源重卡销售,是深向科技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占比连续三年超过 99%。
2023 年、2024 年、2025 年上半年,深向科技收入分别为 4.26 亿元、19.69 亿元、15.06 亿元。尽管营收增长迅速,深向科技目前尚未实现盈利。2022 年至 2024 年期间,深向科技亏损持续扩大,分别为 2.67 亿元、3.89 亿元和 6.75 亿元。2025 年上半年亏损 3.71 亿元,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累计净亏损已超过 17 亿元。
02
新能源重卡行业,走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燃油统治时代(2020 年前)
那时,公路货运几乎全靠燃油重卡。企业只关心 " 车能跑多久 ",很少有人谈环保,更没人提智能。
第二阶段:新能源起步期(2020-2023)
环保政策收紧,一些企业开始试水——把燃油车改装成电动车。
结果问题一堆:续航短、匹配差、成本高。那是一段探索期,也是一段反复试错的阶段。
第三阶段:智能电动爆发期(2024 年至今)
" 正向定义 " 的新能源重卡开始取代改装车,智能系统普及,行业从 " 电动化 " 走向 " 电动 + 智能 " 融合。
放眼全球,2024 年公路货运市场规模达 3.9 万亿美元。其中重卡承担了一半的运力。到 2030 年,全球重卡销量预计将升至 280 万台,年均增长 4.7%。
但传统燃油重卡带来污染,占货车氮氧化物排放的 85% 以上。重卡电动化被视为实现 " 双碳 " 目标的关键一环。
深向科技正站在这场转型的风口。它所在的领域,受益于两大政策方向:采购与运营补贴,降低客户购车成本;智能驾驶政策放开,为自动驾驶车队提供真实落地场景。
目前,市场出现两个最强的需求爆发点:
第一,港口与矿区运输。这些封闭或半封闭区域路线固定、货量集中,非常适合规模化、智能化运输。
第二,长途干线物流。随着续航突破,新能源重卡开始替代燃油车,成为干线运输的主力。
在技术路线上," 正向定义 " 与 " 油改电 " 完全不同。
" 正向定义 " 是指从设计源头就整合电动化与智能化,无需迁就燃油车结构。这样的车,续航更长、智能更强、效率更高。以深向科技为例,其车型续航达 660 公里,是全球首个实现 " 正向定义 " 批量交付的品牌。
但这条路也更难。研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对供应链要求极严。想把成本迅速降下来,没那么容易。
从全球来看,中国企业在 " 正向定义新能源重卡 " 领域处于领先。深向科技已登上细分赛道全球第一的宝座。不过市场仍很分散。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 2024 年销量计,深向科技在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场份额为 2.7%,排名第十。
竞争对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玩家;另一类是新创公司。
深向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拼装厂。整车架构、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车队运维平台,全部自研。这一体系,让它从 " 造车 " 走向 " 造系统 "。
03
新能源重卡的机会主要在三处。
第一,固定路线的无人编队运输。
高速干线、港口、矿区等场景,路线清晰、环境封闭,最适合这类技术。" 前车有人驾驶、后车无人跟车 " 的模式,能显著减少司机数量。随着智能网联测试政策逐步放开,这种方案正加速落地。
第二,能源补给网络。
补能效率正在成为竞争关键。换电集群模式可在 6 分钟内完成一次补能。" 氢电共用 " 平台也能根据不同场景灵活切换能源。政策补贴叠加技术进步,让能源补给网络成为行业的新入口。
第三,智能调度系统。
传统车队调度靠经验,容易出现空载、等待等低效问题。引入智能算法后,可根据实时路况、货物和车辆状态自动规划路线、动态配载。效率最高可提升 30%。轻量化 SaaS 模式的门槛低,更容易推广。
不过,机会伴随挑战。
首先,技术门槛高。
无人编队、氢电融合等关键技术都需要长期研发和大量数据。单项研发成本就可能超过 1 亿元。新进入者想追赶,难度不小。
其次,供应链压力大。
核心零部件紧缺,优质供应商多被头部企业锁定。新公司要拿货,要么成本高,要么得自建产能。而自建意味着至少数十亿元投资。同时,监管也更严。数据安全、自动驾驶责任等新规不断出台,资质审核复杂、周期长。
再次,市场格局稳固。
以深向科技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已经抢占先发优势。他们积累了大量客户与销量。传统重卡厂也在加速转型。而物流公司采购周期长、切换成本高,新玩家想撬动市场并不容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