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 4小时前
康熙他爹是谁:始于野史八卦,终于全民科普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如何对待这类 " 边缘观点入侵主流 " 的舆论风波,的确是个难题,颇为考验社交与内容平台的运营能力。

撰文丨关不羽

近日,一场关于康熙皇帝身世的讨论在互联网上大热。

争论的起点是在知乎,有网友提出 " 康熙的生父是洪承畴 ",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知乎的历史爱好者们还在懵圈时,这个闻所未闻的历史新假说已经在小红书和抖音上爆火了,一众网友纷纷玩起了 " 康熙找爸爸 " 的梗。

梗还没捂热乎,微博平台的反转来了。在微博活跃多年的分子人类学专业博主、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严实率先发声反驳,众多大 V 纷纷下场,主流舆论转向文史考据。网友们鏖战数日,最终收获 15 个热搜,形成了 2.4 亿的网络现象级事件。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 " 古董八卦 ",各方的评价和态度大相径庭。有义正词严的 " 历史不容戏说 ",也有 " 网络狂欢不必当真 " 的宽容。

" 古已有之 " 的野史和正史之争,在互联网时代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网友、平台和专业人士该如何面对,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脑洞大开的 " 洪康熙 "

这次引发争议的观点是 "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 ",甚至被戏称为 " 洪康熙 ",却是连清代野史里都找不到出处的脑洞大开,让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摸不着头脑。不得不佩服当代八卦网友的 " 编剧能力 " 了。

康熙的身世过去在清代、民国从没有异议。" 万能的网友 " 是以野史记载的孝庄文太后大玉儿色诱洪承畴为起点,以朝鲜使臣记载康熙的生理年龄大、红楼梦的 " 影射 " 为佐证,脑补出 " 狸猫换太子 " 的戏码,创造出了 " 洪康熙 "。

这些所谓的 " 文献证据 " 之外,还有两条所谓 " 硬核证据 ":

一是光绪帝的 DNA 父系基因并非出自努尔哈赤;二是康熙的相貌不像皇太极,却和洪承畴接近。

这些说法看上去有鼻子有眼,却经不起推敲。

" 洪康熙 " 假设的起点," 大玉儿色诱洪承畴 " 的说法本身就不靠谱。这段 " 宫闱艳情 " 出自清代中后期的《蕉窗雨话》。这部笔记作品的作者不可考、确切的成书时间不可考,是野史中的 " 三无产品 ",可信度不高。史学界对此也早有考据质疑。

光绪的基因证据,也没有可靠的证据。见诸公开报道的光绪尸检有过两次,分别是 1980 年和 2003 年。当时的 DNA 技术并不成熟,就算二十年前的研究者做了 DNA 鉴定,也不是可靠的基因溯源证据。

至于根据画像进行的父子相貌比对,更加不靠谱。古代肖像画并不是严格的写真,算不上证据。用相貌差异论证康熙不是皇太极之子,更没说服力。子女和父母相似度有高有低很正常," 长得不像 " 说明不了问题。顺治和皇太极的相貌差异也很大,难道也要另觅 " 生父 "?

总之," 大胆假设 " 也要有过硬的证据,目前所谓的证据并不支持 " 康熙的生父为洪承畴 "。

不过,这个话题最初的爆火,吸引众多网友的并不是文史考据的专业知识,而是 " 古董八卦 " 的网络集体狂欢。还是那句话,大清亡了多少年了,民间戏说一下又何妨?分子人类学专家能给老曹家穿越时空进行 " 亲子鉴定 ",网友们给 " 康熙找爸爸 " 也无可厚非。

专业人士严谨治学的态度可以理解,但也不必为了 " 捍卫正史 " 搞得紧张兮兮。

" 不容戏说 ",大可不必

正史和野史本来也不是泾渭分明的。正史编撰并不排斥野史。比如唐代修《晋史》,就大量引用了《世说新语》《搜神记》。陈寿的《三国志》虽是正史中的佳作,也需要裴松之大量引用私人著述作注才完足。

这次争论中被引用的《清史稿》本身也不是很 " 正 ",出自清朝遗老之手,不符合 " 胜国修史 " 的正史传统,多有讳恶溢美之讥。这也是晚清以来野史流行、异说丛生的部分原因。

野史不可尽信,也不是全不可信。正史不载的张献忠沉银、光绪帝被鸩杀等清代野史都被当代证实。一些野史乃至民间传说修正了正史内容乃不争的事实。尽管 " 洪康熙 " 的假设没有依据,清帝的血缘身世不应该成为史学禁区。有争议更要用证据说话,有一分证据就说一分话。

因此,对网络野史的错误演绎该澄清的就及时澄清、该辩驳的辩驳," 不容戏说 " 是用力过猛了。实际上也无法 " 不容 "。民间历史爱好者挑战官方历史定论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古今中外俯拾皆是,难以禁绝。

比如英国长期有一段 " 理查三世 " 的历史公案,这不仅是历史争议,还涉及到温莎王朝的正统性。

15 世纪末期在位的理查三世是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在位君主,长期以来被官方史学定性的暴君、弑君者形象深入人心,莎翁还为这位 " 驼背暴君 " 创作了戏剧作品。推翻理查三世的亨利 · 都铎,就是凭着推翻僭主的合法性开创了都铎王朝,这一王位合法性延续到今天的温莎王室。

但是,理查三世在英国民间不乏拥趸,甚至组成了 " 理查三世历史研究会 ",坚持不懈地为这位不受待见的君主平反。

有趣的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 理查三世历史研究会 " 的事业更是蒸蒸日上。在民间历史爱好者的推动下,理查三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一些曾经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观点,被一一证实,大有 " 洗白 " 之势。

由于理查三世的历史评价涉及到英国王位传承合法性的敏感性,英国现王室都表示了担忧。不过,英国官方并没有干预。理查三世正名的 " 野瓜 " 也没有动摇英国 " 国本 ",经过现代文明百年洗礼的网民还不至于混淆了历史和现实。

类似的历史公案,在全球互联网广泛存在。大多数时候,这些都是爱好者圈子的小众话题,偶尔 " 溢出 " 到大众舆论场上,引发争议。这次的 " 洪康熙 " 之争也是如此。如何对待这类 " 边缘观点入侵主流 " 的舆论风波,的确是个难题,颇为考验社交与内容平台的运营能力。

平台引导,避免浪费公共资源

互联网时代,公众关注度是重要的公共资源。" 洪康熙 " 的是非曲直无伤大雅,但是大量公众关注投入到这种没有营养的古董八卦,是浪费公共资源。

当然,无论什么 " 瓜 ",平台都当不了历史议题的裁判,也不该当这个裁判。无论 " 洪康熙 " 假设多无厘头,并没有妨碍公共利益,平台也不能下场强行 " 拉架 "。

平台能做的是,高效配置信息资源,发挥引导作用。互联网平台的供需关系匹配,就是关注度和信息之间的匹配。有效信息的快速配置、高效送达,才是引导公众关注的正确方法。

平台运营方不是专业知识领域的权威,却能为专业知识配置最高效的传播渠道。例如,作为中国网络舆论的 " 主战场 ",微博汇聚了各个领域的专业大神、跨界大 V。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 让网友说服网友 " 是最有效的 " 野瓜拦截机制 "。

就说这一次的 " 洪康熙 " 之争,微博历史频道迅速整合了专业人士、科普大 V 的信息资源,布置了来源丰富、内容翔实的 " 知识墙 ",为网友提供了 " 高情商历史吃瓜指南 "。

其中,有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学院副教授严实的分子人类学专业分析,有中国科协官方号针对 DNA 商业检测乱相的批评,还有知名历史博主对康熙继位原因的专题分析,这些基于专业角度的发言,构成了对野史谣传的 " 精准打击 "。

平台的高效资源整合,不是拦着让网友吃瓜,而是 " 好瓜 " 管够。充分满足了网友好奇心的同时,为网友提供了高质量的知识信息,各路大神、大 V 成功说服了大部分网友,遏制了野史谣言的谬种流传。

事实证明,微博平台 " 让网友说服网友 " 的做法是成功的。广大网友不觉生硬,网络舆论的自发生态也没有被打扰,主流舆论的反转,是被说服而不是被压服,自然而然。许多网友的关注度从无厘头的 " 洪康熙 ",转向了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科普。对古董八卦、历史猎奇的无效关注,成功地转化为有知识增量的有效关注。

当然,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再成功,也不可能说服 100% 的网友,这也无妨。只要大型社交媒体平台的主流舆论没跑偏,少数 " 犟种 " 固执己见的边缘存在无碍大局。

互联网舆论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容忍边缘小众的存在是应有之义。这类边缘观点 " 入侵 "、挑战主流的事件今后还会发生,平台如何应对,网友们正确的 " 吃瓜姿势 ",专业人士的表达方式,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只要不妨碍公共利益,观点另类、脑洞大开又何妨?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康熙 洪承畴 基因 dna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