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 昨天
防止欧洲“印度化”,安世事件不能息事宁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雁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安世这起抢劫案令人匪夷所思,美国想抢 TikTok 尚且千折百回,就算是印度也需要酝酿养套杀技俩,荷兰用冷战时期的法规直接 " 零元购 " 中国公司,侵门踏户,底气何来?又意味着什么?我们该怎么处理?

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 " 强盗案 ",其背后的脉络是中国与大西洋联盟的博弈,荷兰对中国恶劣的硬刚姿态,对齐了老板欧盟的策略,也对齐了老板的老板美国的需求。

荷兰政府抢劫的理由是,安世企图转移关键技术到中国母公司,导致 " 公司内部独立性受损 "。不过,其真实原因是美国技术管制。釜山会晤后,美方暂停了技术管制,但荷方仍以 " 避免关键技术流失 " 为由,负隅顽抗,而其背靠的是欧盟 " 去风险 " 排华战略。

如果无法借由此事件让欧洲认清 " 列强掠夺 "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不能怪这些海盗豪横有理,明抢无罪。

我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杜绝欧洲国家的强盗行为,维护中资利益,同时保持对欧贸易增长。两个子题是,怎么处理能立竿见影?以及如何掌握关键技术?

结论说在前面,这题不好解,且战且走,见机行事,可能是唯一的途径。

既然脉络是中国与大西洋联盟的博弈,而美国是头目,那么如果该联盟成员作妖,就要将美国卷入纷争,以避免 " 上士对下士 "。对欧洲,我仍维持先前 " 分而治之 " 的主张,大西洋联盟有其韧性,也有破口,切莫以错误的大局观绥靖欧洲。

所谓 " 分而治之 ",不见得以国家为单位,也可以党派为单位寻求团结,我们应与欧洲务实派深化交往——例如德国的另类选择党、捷克的不满公民行动党——削弱欧洲建制派奉行的 " 去风险 " 路线,若中方对欧绥靖,不利于这类政党崛起。

是的,釜山会晤后,中美平起平坐了,但上次说过,中方并未取得实质层面的胜利,因为双方对抗的本质并未改变,以致未来一段时间,美国会回避正面冲突,通过代理人给中方使绊的力度则会有增无减,而欧洲仍是最可靠的美国代理人。

简言之,对美国让步所造成的损失,欧洲会企图从中国这一端补回来,以致中美关系趋缓,中欧关系却更为紧张。

虽然理论上中方与欧方同是美国抢劫的受害者,双方应正向互补,但在实务上,欧洲面临的是双重困境。从他们的角度看,中美同样都是 " 劫匪 ",美国是直接抢,中国则是透过超强的工业实力与自由贸易规则间接抢。

我已提过数次,当前中国最大的弱点,就是超强的生产力,而且这种生产力现在还包含强大的创新力,等于取得生杀大权。

如果中国经营自己的 " 阵营 ",伙伴国会慕强,搭便车发展,但北京不搞阵营对抗,因此在取代 " 阵营 " 概念的新模式成形以前,拥有广大市场的国家或超国家联盟,会视中国为危机,毕竟,自己的产业因落后中国而难以生存,比起被美国刮几层皮要严重得多。

据此,中国对美国 " 硬刚 " 只是第一阶段的危机处理,第二阶段则更棘手,对欧洲该采取的战略是软或硬,不好拿捏,简单衡量利弊的算法是,若再失去欧洲市场,该从哪里补回美国那一端的损失呢?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出口同比增长 3.5%,工业机器人第一季度同比成长 81.9%,高端机床第一季度同比成长 11.7%,电子电器同比增长 7.7%,日用化学品同比增长 16.1%,新能源车同比增长 82%。

荷兰,乃至于欧盟,对中国拿翘的底气,主要也就来自于此。

冷战思维阴魂不散

虽然,我们大可说,阵营对抗模式已经落伍,中国主张的是 " 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从务实面看,世界大同的第一个难关是——如何不断发展自身,同时又能给别人留口饭吃。

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是自由竞争,优胜劣败,西方信这套,因此当他们处于弱势,必然会更依赖阵营对抗模式,并为中国按上 " 反自由竞争 ",胜之不武的罪名,并发起群攻,也就是所谓的 " 补贴不公 "、" 产能过剩 "。

荷兰用冷战法规明抢安世,意味着大西洋联盟并未放弃冷战思维,相反地,其阵营对抗心态根深蒂固。对此,企业虽然比政治务实,但遇到生存危机时,任谁都是不讲武德的,它们会默许,甚至鼓励排外性质的政治干预,以维护自身利益,并美其名曰 " 去风险 "。

我们应该认清的是,中国与大西洋联盟之间,任何重大的贸易、商业或技术争端,都已不是讲道理的议题,而是讲 " 后果 " 的议题。

如上所述,既然人家断言你胜之不武,剩下的问题就仅仅是谁有能力诠释,甚至更改游戏规则,而这端视冲突中双方得到了什么后果,白话说,轻伤的赢,重伤的输。

回看 2024 年中欧最大的争端——新能源车保护主义,欧方祭出反补贴关税,中方对部分欧洲进口商品课征反倾销税以及调查。这个案子并没有结束,双方且战且走,中方加快了在欧洲设厂的进度以回避关税,欧方则在最近扬言要对中国投资 " 设定条件 "。

即便欧盟设下关税壁垒,2025 年 1-9 月,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仍旧在欧洲同比增长 52%,出口 232 万辆。与此同时,2025 年上半年,欧洲汽车出口到中国的数量同比下降 42%(注 1)。

掌握优势的中方,战略是维持(哪怕是已经变形了的)自由贸易,要的是实质收获,而不是互相毁灭。处于劣势的欧洲则会不断发展出新的保护主义壁垒,最终有可能完全放弃自由贸易。

换言之,中方维持自由贸易的战略,随着自身技术与体量的不断扩大,只会受到愈来愈艰巨的挑战。尤其是面对大西洋阵营,若中方没能提出 " 给别人留口饭吃 " 的方法,或没能让欧洲尝到违规的恶果,安世事件不会是最后一个 " 强盗案 "。

德国,在 2024 年新能源车争端中,本属于相对排斥保护主义的一方,因为车企在中国市场有庞大的利益。不过到了今年,中方的稀土管制以及安世事件造成的芯片供应危机,促使德方削弱了自身对自由贸易的信仰,而车企一方面在生产端遇到芯片供应危机,市场端在中国销售下滑,新能源技术端迟迟追不上中国车企,此一局面也将动摇德国企业的务实取向。

从稀土到车用芯片,我们可以将欧洲新一轮的 " 恐华症 " 看成中美博弈的附带损害,也可以视为中国不搞阵营对抗的天然包袱,具体的问题在于,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已然不安全,该怎么办?

当前,中国对安世事件的处理是 " 顾大局 ",为了确保新能源车在欧洲的增长,需维持供应芯片给欧洲车厂,使得荷兰政府的强盗行径没有获得应有的后果。但如前述,此一战略的持续性大有问题," 斗而不破 " 需要更灵活的战术应变,必须考虑对恶行重大的对象各个击破,方能维持大局。

防止欧洲 " 印度化 "

安世事件是 2024 年新能源车争端的衍生剧,它标志着新形式的保护主义壁垒正在酝酿与测试,荷兰政府明抢中国企业没事,可能会鼓励其他反华政府效仿,并借鉴印度的 " 养套杀 " 技俩,躲在大西洋联盟阵营里负责斗争中国,然后让欧盟出面负责 " 不破 "。

因此,对荷兰政府,切莫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但思考有效的做法,要先搞清楚荷兰凭什么拿翘?

只要市场规模够大,又有心采取保护主义,外资在这种地方就会面临政治风险,特别是不同 " 阵营 " 的外资,尤其是属于战略产业的外资。

中国对欧洲投资的脆弱性,在安世事件中被凸显;中国对荷兰的投资集中于战略产业,也就是半导体业,在欧洲转向与美国同步,保护战略产业的趋势下,中资又更显得朝不保夕。相对地,荷兰对中国的投资分散,风险可控。

欧盟站在排华性监管的立场,从大战略的角度考虑,荷兰再土匪,也会予以维护;所以,除了中方需要欧方市场,以部分弥补流失的美国市场外,欧盟 " 疑华 " 是荷兰拿翘的第二个底气。

再者,在车用芯片的技术端,由于半导体是全球分工,即便是成熟制程芯片,中国也尚未建立完整的自主技术与供应链,例如高阶 SiC/GaN 芯片依赖进口 IP,高纯度晶圆材料(如硅、GaN 基板)依赖日本 / 德国,光刻机仍依赖 ASML。这是荷兰拿翘的第三个底气。

当然,也有中荷相互依赖之处,如半导体产业的原材料、成本、供应链完整度和生产能力,没有中国,别说荷兰,整个欧洲都无法完全自主。虽然如此,荷方只要掌握以上三个优势,就能以小搏大。

白话说,无论是出口或投资,中国依赖荷兰(尤其是高端科技产品),而不是相反,所以仅惩罚荷兰,对我方不太划算。

我猜,即便荷兰继续硬刚中国,中方仍不会以全面断供车用芯片的方式应对,因为这扩大了欧洲的抵触,反而让荷兰获得同情,并可能促发欧盟成员狼狈为奸式的团结。

擒贼擒王,如果事件的起源是美国,中方最佳的解决之道,就是将美国代理人的行为都视为美国行为,并置于中美博弈的框架下处理,以简化问题,避免让自己忙着到处扑灭遍地烽火。

另一方面,德国是荷兰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若荷方姿态强硬,中方可对荷兰关上谈判大门,只与德国谈,多使用外交工具,少使用经贸与技术工具,以避免实质损失。

另外,全球汽车大厂过度依赖安世,无论这家公司是中国籍或荷兰籍,都得有平替公司迟早会出现的心理准备。虽然在技术上,本就有许多家平替公司,例如英飞凌、安达美、意法半导体,但这些公司专注领域不同,难以实时补上安世的空缺。

这次荷兰政府的土匪操作,会激励这些平替公司重新布局产线,分食安世当前的占有率,包含同样具有半导体生产实力与汽车大厂的日韩两国,也会新增车用芯片产线,中长期对荷兰不利。当然,这也激励了其他中国本土公司进入市场。换言之,全球供应链重组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主要的不确定性都来自美国的政治干扰,这便是为何擒贼擒王是中方的最佳策略。中方若想维持供应链稳定,或在供应链重组时有利于己,就必须继续用稀土压制美方,别让华盛顿笑着坐山观虎斗。

在重大事件上,应当用实力让大西洋头目去规范小弟,少去跟小弟讲道理。

2024 年欧盟贸易伙伴前五名

最终还是关键技术最关键

经贸产业上的博弈,最终还是关键技术最关键。

车用芯片的关键技术,多基于全球开源架构(如 ARM、RISC-V)与国际标准制程,专利多在美日欧手上,中国在技术上的超赶,目标是完全自主,并达到 " 立规矩 " 的地位,当前虽然已有可观的成果,但还未达标,因此这场博弈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功率半导体、微控制器、系统级芯片、AI 与计算芯片、通讯与安全芯片、传感器与存储芯片,中方在这些领域的进步飞快,但未达到独家技术的层次,这些都攸关供应链重组是否有利于我方。

欧洲的 " 芯片法案 " 若想成功,需要两个要素,其一是 " 成功吸引投资 ",其二是掌握大客户。当前,芯片荣景来自于美国 AI 大客户,特朗普也成功地强抢了投资,甚至连欧洲资本都往美国流动,这使得欧盟只剩中国可以合作,但荷兰的土匪行径恶心了中资,间接确保 " 芯片法案 " 的失败。

中国的技术进步仍在加速,虽然还没到技术立规矩的层次,但此一技术发展前景足以让中方在投资层面向欧方立规矩。我们的底气来自于生产性价比,安世若不由中资经营,其车用芯片价格势必飙高,致使平替公司更容易吞食其市占。

因此,虽然部分关键技术仍在大西洋联盟手上,但欧方的 " 去风险 " 战略只会弱化其优势,中方要用实力与欧方对话,以行动展现损及中方利益的后果,而不是循循善诱讲道理。唯有让欧洲实感 " 去风险 " 正是风险最高的选项,才能稳定局面并促进对欧贸易增长。

" 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允许的 ",杜斯妥也夫斯基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德建立在对奖赏的渴望或对惩罚的恐惧之上。荷兰政府不讲武德,以为上帝不存在,中国就应给予恐惧,此风不可长,否则不断崩坏的欧洲必然会 " 印度化 "。

注 1:数据来自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荷兰 印度 抢劫 欧盟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