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mi K2 Thinking 训练真的只花了 460 万美元?杨植麟亲自带队,月之暗面创始团队出面回应了。
这不是官方数据。训练成本很难计算,因为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研究和实验。

他们还透露训练使用了配备 Infiniband 的英伟达 H800,GPU 数量也比巨头的少,但充分利用了每一张卡。

但不管怎样,Kimi K2 模型凭借自身实力和低成本,正在硅谷引发一场 " 用脚投票 " 的迁移大潮。
投资人 Chamath Palihapitiya 透露他的新公司将 AI 负载迁移到 Kimi K2,因为它性能更强,价格也便宜得多。

云端开发平台 Vercel CEO 也分享了内部测试结果,称 Kimi K2 比闭源模型快 5 倍,准确率还高 50%。

Claude Code 用户也在相互传授把模型改成 Kimi K2 的设置方法。

特别是 Kimi K2 Thinking 被爆料只花了 460 万美元训练,比年初引发轰动的 DeepSeek V3(爆料约 560 万美元)还要低。
先不论这个数字是否准确,总之是让硅谷陷入一阵反思。
当免费或极低成本的开源模型能提供同等甚至更优的性能时,闭源巨头的高估值,还合理吗?
也有另一面的舆论是:或者该重估月之暗面了。
Kimi 是如何做到的?
技术社区的分析指出,Kimi K2 Thinking 巧妙地继承并优化了现有开源成果,特别是在架构上与 DeepSeek 模型一脉相承。
团队将 MoE 层的专家数量从 DeepSeek 的 256 个增加到 384 个以增强模型的知识容量,同时将每次推理激活的参数量从约 370 亿减少到 320 亿来降低推理成本。词汇表从 129k 扩大到 160k,并减少了 MoE 之前的密集前馈网络块,进一步优化计算效率。

更关键的是工程创新。Kimi K2 使用了团队自研的 MuonClip 优化器,能在训练过程中自动稳定梯度。
得益于此优化器,Kimi K2 在长达 15.5 万亿 token 的训练过程中实现了 " 零训练崩溃 ",无需人为干预重启,在资金和设备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训练超大规模模型。

模型还采用了量化感知训练(QAT)方案,实现了原生 INT4 精度推理。这种方法在训练阶段就让模型适应低精度环境,在大幅降低计算资源消耗、提升推理速度约 2 倍的同时,将性能损失降至最低。
直面硅谷开发者,月之暗面团队首次公开 " 答疑 "
在此背景下,月之暗面团队在 Reddit 最活跃的 AI 社区 LocalLLaMA 进行了一场长达 3 小时的 " 回答一切 "(Ask Me Anything)活动,吸引了近 200 条提问和数千条互动。
答疑的三位主力是杨植麟、周昕宇和吴育昕——月之暗面的三位联合创始人,其中那个"4494"就是杨植麟。
核心信息总结如下:
当被问及下一代架构时,团队解释了最新实验性混合注意力机制 KDA(Key-Dependent Attention)的优势,还透露有可能用在下一代 K3 中。
在同等预训练和强化学习的条件下,采用 NoPE MLA 的 KDA 混合模型性能优于采用 RoPE 的完整 MLA 模型,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基准测试分数,而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历史上,混合注意力很难击败完全注意力,特别是在长输入和长输出任务上。KDA 在各方面都显示出性能提升,包括长链思维的 RL 场景,同时保持了线性注意力的效率。相关想法很可能会在 K3 中采用。

有关未来开发计划,团队还透露:
很快就能体验到类似 Claude Code 的 Kimi Code 产品
正在开发视觉语言(VL)模型,但 VL 数据的获取和训练需要时间,所以优选择发布文本模型
之前尝试过 1M 上下文窗口,但当时的服务成本太高,未来会重新考虑更长的上下文窗口。
承认目前 K2 Thinking 的思考过长、效率较低,下一版会把 " 简化思考过程 " 写进奖励函数。
Q:为什么 Kimi 不像其他模型那样过度夸赞用户?
团队解释这是整理数据时的刻意设计。
Q:Kimi 独特的写作风格从何而来?
解释说这是预训练和后训练共同作用的结果:预训练编码了相关的先验知识,而后训练则添加了一些品味。看到不同的 RL 配方如何产生不同的口味是很有趣的。
此外团队还无保留的回答了一些结束细节问题:

最后,关于下一代 K3 何时到来,团队还开了个小玩笑:

参考链接:
[ 1 ] https://www.reddit.com/r/LocalLLaMA/comments/1oth5pw/ama_with_moonshot_ai_the_opensource_frontier_lab/
一键三连「点赞」「转发」「小心心」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 完 —
年度科技风向标「2025 人工智能年度榜单」申报即将于 11 月 17 日截止!点击了解详情
❤️ 企业、产品、人物 3 大维度,共设立了 5 类奖项,最后时刻一起冲刺
一键关注 点亮星标
科技前沿进展每日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