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界 11-12
四年亏5亿,Klook为何敢冲美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旅界  ,作者:theodore 熙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Klook,要去美国纽交所上市了。

日前,香港知名旅游与休闲预订平台 Klook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开披露招股书,股票代码 KLK,拟在美国纽交所 IPO 上市,主承销商为高盛、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

随着近些年年轻人对自由行与深度体验的偏爱上升,Klook 依托碎片化景点门票、在地活动与即时预订等服务,迅速在东亚与东南亚年轻旅客中积累了一定声量,成为自由行用户常用的目的地玩乐入口之一。

Klook 主打轻运营、强供应链整合,但面对的长期竞争对手却极为强大,在它的身边,站着的是 Booking.com、Expedia 与携程等知名在线旅游龙头企业。

再从 Klook 的经营状况来看,其招股书账本显示,近四年,总计亏了超过 5 亿美元。

若把这组数字拆开,2025 年前三季度,Klook 前 9 个月营收 4 亿美元、净亏 1.41 亿美元,再往前看,去年全年,这家公司亏损 9927 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3 年,Klook 对外发布融资新闻时,明确对媒体称 " 成立第九年终于实现整体盈利 ",而招股书却显示 2023 年 Klook 亏损 1.42 亿美元,相比 2022 年亏损 1.23 亿美元,还同比扩大了 15%。

如果换一种说法,近 4 年,每过 1 天,Klook 大概账面上要蒸发掉将近 350 万人民币。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特地翻了翻它招股书里的资产负债表,又看到两个数字。

截至 2025 年 9 月底,Klook 账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大约是 1.47 亿美元,而它的总负债是 2.55 亿美元,按字面比值,每 1 块钱负债,Klook 手上只有 57 分钱现金。

Klook 在风险因素概述中亦指出,鉴于其 " 过往净亏损记录 ",该公司" 近期可能无法实现盈利 "

当然,这不妨碍他们规模还在涨。

Klook 确实在跑量,平台 SKU 数量已经接近 31 万个,覆盖了 4200 个目的地。

过去一年,营收也确实涨了,从 2023 年的 3.35 亿美元涨到了 2024 年的 4.17 亿美元,增长 24%。

只是业务在起飞,利润没跟上,更现实的一点是口碑也在拉扯

近些年,在国内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上,关于 Klook 的讨论并不少。

《北京商报》一篇 315 专题报道曾直指 Klook" 退款变退积分、想要钱需撤回投诉,被指 PUA 消费者 ",旅界也曾经切身体验这家公司退款难,客服推诿等现象。

当平台越做越大,服务的短板也被放大了,而这一切,就发生在它准备上市的前夜。

一个平台,连亏四年,负债大过现金流,负面新闻如云,还能站在纽交所讲故事,这听上去像一场豪赌。

但静下来想一想,或许这事也没那么简单。

Klook 当然缺钱,他们缺的是能拉开下一轮战线、熬过新一波补贴的救命钱,上市自然是最好的融资渠道。

而过去两年,他们的融资规模已经开始下降,旅界此前曾经报道,其 E+ 轮融资以一些东南亚区域性资本为主,E 轮融资的那些大咖,红杉、软银、经纬、博裕,这一轮一个没跟。

有意思的是,在这轮融资新闻中,客路旅行还把部分来自于汇丰银行等授信的钱算进 " 融资 " 里,但具体所占融资比例未对外公布。

由此,这像一家公司在长跑中看见了补给站,哪怕身体还在出血,哪怕背上还驮着旧伤,它知道,现在不冲,是等着别人来收尸。

而如今,旅游行业正在整体回暖,入境、出境全都在往上爬。

携程、飞猪、同程重启国际版图,美团巩固下沉本地生活,抖音、小红书做 " 种草即预订 " 的闭环,Klook 必须把自己的位置坐实,哪怕靠的是先敲钟、再讲故事。

但 Klook 的故事,其实已经讲了一段时间了。

这家公司起于 2014 年,一直主打目的地玩乐,也就是你到了某个城市之后,要不要去动物园?要不要泡个温泉?要不要买张快速通道票进博物馆?

墨西哥查普特佩克动物园 / 旅界实拍

这些零碎而真实的需求,在过去几年被他们一口口啃下来,做成了 SKU,也做成了 GMV。

平台在变大,用户在变多,但问题也一并存在。

没有稳定的流量入口,Klook 每一次营销推广、订单履约、客服交互,都在消耗现金。

尤其是体验类产品,毛利率不高、客单价不高,售后还容易出状况,靠补贴做规模,靠平台费换毛利,这是途牛们当年走过的老路,但这条路在旅游行业,走得更辛苦。

Klook 的账本也已经反映了这些压力,他们的亏损并不是靠挥霍产生的,更像是靠硬撑着增长打出来的。

旅界观察发现,Klook2025 年前三季度的亏损之所以特别大,有 1.26 亿美元其实是来自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

听上去很拗口,但通俗点说就是因为他们估值变高了,账面上的优先股要按 " 更贵的价格 " 记账,导致多了一笔纸面亏损。

这笔钱没真的花出去,但在净利润这一行上,还是会变红。

Klook 自己当然知道怎么写招股书,他们把这笔亏损解释得很清楚,还顺手提醒投资人,这部分上市后就没了,因为优先股一旦转换为普通股,这种估值波动造成的损失就不再出现。

很多公司在 IPO 前也经历过类似的事,只不过 Klook 的数字比较显眼,显眼到足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

而他们的底气,就藏在这种结构里,接下来,就看市场信不信了。

看 Klook 准备上市的这几个月,我也在反复琢磨碎片化旅游产品这个赛道,到底有没有未来。

全球旅游行业的确热了回来,机场人潮汹涌,出境游升温,博物馆和景点的队伍重新排成了长蛇。

但有趣的是,并不是所有平台都过得轻松。

与 Klook 商业模式类似的 Tripadvisor,最近的新闻就透露出些许焦虑。

股价波动,营收没跑出太多增速,甚至宣布要重组团队、裁掉 20% 的员工,平台不缺知名度,也不缺历史积淀,问题却出在了增长和效率上。

这些信号,是 Klook 不能忽略的。

目的地玩乐听起来是块轻资产的好生意,实际上很重。

供应端碎、需求不稳、标准不一、服务链条长,你在东京订了个包车一日游,看起来只是一单转化,背后可能牵涉五六个环节,任何一处出错,评分就下来了,退单就跟着来了。

同时,平台做得越大,越容易暴露服务不一致的短板。

Tripadvisor 这些年就在反复尝试做评论、做预订、做攻略、做渠道,但始终很难找到一条足够清晰、足够有利润的主航道。

Klook 选择专注体验,把 SKU 做厚,把海外供应链铺广,这种打法曾让它脱颖而出,但平台结构单一,也意味着对流量和费用更敏感,对增长放缓更敏感,对用户忠诚度更敏感。

上市的确能缓一口气,能有新的资金、能有更高的曝光、能有更大的声势,但上市从来不是护身符,它更像是一道聚光灯。

过去可以放在招股书注脚里的财务波动,将来会被每一季财报放大,过去的补贴拉新,如果换不来留存,只会变成沉没成本。

Tripadvisor 走过的弯路,Klook 很可能也要面对。

平台模式好复制,护城河不好挖,很多竞争对手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这块体验蛋糕,无论是本地生活平台,还是内容种草 App,用户在哪里预订、在哪里支付、在哪里退单,战场就在哪里。

未来一年,Klook 需要回答几个问题:

增长能不能继续跑?

用户会不会复购?

毛利是否能抬头?

服务质量怎么兜底?

现金流何时变正?

这些问题在 Tripadvisor 身上都曾出现过,在 Klook 身上不会自动消失。

Klook 现在站在舞台边上,灯光即将打下,台下是投资人、媒体、用户,也是同行。

它的故事已经讲了一半,接下来的每一页都要靠自己写下去,硬仗也刚刚开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klook 美国 招股书 香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