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果酱 昨天
AI创造不出周星驰,周星驰可能用AI创造经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1

90 年代的香港电影

从影视历史中,寻找今日短剧发展的对照物,莫过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香港电影。

首先是速度

当时港产片有 " 七日鲜 " 的说法,意为七天完成一部电影制作。

1993 年李连杰主演的《倚天屠龙之魔教教主》,七天杀青;刘镇伟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半个月杀青;1994 年,以磨洋工出名的王家卫,也以 21 天完成《重庆森林》的制作;1996 年的《古惑仔 2:猛龙过江》,14 天;1999 年的《枪火》,19 天。

最快速度来自更早的年份,1991 年,为华东水灾赈灾的《豪门夜宴》,200 多明星零片酬拍摄,4 天杀青。

其次是类型

武侠片、功夫片、警匪片、英雄片、枭雄片、人物传记片、无厘头喜剧、功夫喜剧、僵尸喜剧、赌片、古惑仔片、黑帮片、文艺爱情片、恐怖惊悚片、社会写实片、动漫片、三级片等等,除了战争片,几无遗漏,诸多创新。

再次是工作强度和电影产量

刘德华绰号 " 刘十三 ",一年拍了 13 部电影;郑裕玲被称 " 郑九组 ",一天穿梭 9 个剧组。1993 年,香港创纪录出产了 234 部电影。

最后是产值

1992 年,人口不到 600 万的香港,本地和海外票房收入超 30 亿港元,空前绝后。

2

周星驰

香港电影繁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 1970、80 年代的香港电影、电视工业体系持续发展的结果。1990 年代以无厘头风格成为香港电影之王的周星驰,是生活经历、个人天赋、创作环境和消费需求融合的时代产物。

但周星驰华语电影宗师地位的确立,新的电影技术不可或缺——进入 21 世纪前,香港电影结束了黄金时代,而周星驰充分应用 CG 特效,于 2001 年、2004 年完成了两部殿堂级作品:《少林足球》、《功夫》。

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3

短剧

今天短剧的爆发,也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国影视工业发展的结果。以史为鉴,短剧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其发展高峰还远未到来。

从速度上说,短剧还有巨大提升空间;

从质量上看,短剧还没有诞生经典作品;

从文化角度,短剧内容还处于低俗阶段,离诞生周星驰这样的通俗文化符号还有很大距离;

从作品类型,男频女频的短剧,尽管细分名录繁多,但都是爽文套路而已,不是真正的文化分类,当然,这方面国家政策将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尚不明朗。

唯一远远超越当年香港电影的,是产值和技术。2025 年短剧收入预计达到 1 千亿,远超电影票房;AI 技术日新月异,视频生成迭代让人瞠目结舌。

短剧产值和技术的超前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如出现《豪门夜宴》这样担负社会重大责任感的公益作品,则能为新的影视产业繁荣披荆斩棘——经典作品、文化大师由此诞生;用错了,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新的影视产业则极可能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沦为文化营销工具。

AI 作为新的生产工具,必然极大促进短剧发展,但 AI 要形成生产力,也必然要由人主导,特别是宗师级人物的出现——会用 3D 的导演多了去了,然而 20 多年来,能将技术与内容、传统与现代、个人与时代完美结合的,华语电影唯有周星驰。

4

总结

周星驰能不能用 AI 创造出经典短剧不得而知,但 AI 创造不出周星驰则是必然答案。短剧要真正繁荣,诞生经典作品,需要新的 " 周星驰 " 文化符号,同样也是必然答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周星驰 香港电影 喜剧 ai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