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 4316 字,约 6.2 分钟
作者 | 吕敬之 编辑 | 吾人
人形机器人被视作 " 下一个万亿终端 ",但 2025 年的赛道先传来倒闭声:硅谷明星 K-Scale Labs 烧光数亿美元后黯然关门,100 多台预购订单被迫退款。
融资窗口收紧、供应链缺位,让机器人 " 量产元年 " 看上去更像 " 生死元年 "。
技术端,关节能耗、感知误差与数据荒形成隐形天花板;成本端,40 万元 BOM 是马斯克 2 万美元目标的整整两倍;场景端,工业产线狭窄、家庭付费意愿不足,ROI 算不过来。资本市场开始区分 PPT 与现金流,谁能先突破性价比阈值,谁才有资格谈 "iPhone 时刻 "。
K-Scale Labs,这家成立仅一年的类人机器人初创公司正在关闭。
该消息来自《The Information》看到的由 CEO Ben Bolte 发给投资者的一封邮件。
" 公司目前剩余 runway 很有限,现金储备大约为 40 万美元。" 他在邮件中写道。Bolte 表示,他原本预计很容易再融资 1000 万到 1500 万美元继续推动公司发展,但融资尝试失败了。
该公司今年 2 月曾以 5000 万美元估值完成约 4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领投方为风投机构 Fellows Fund。今年 4 月,投资人 Nat Friedman 和 Daniel Gross 也向公司追加了 25 万美元投资。
K-Scale 开发了一款能够双脚行走、并使用开源软件的类人机器人。来自 OpenAI、Nvidia 和 Amazon 等科技巨头的员工曾到访公司位于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处房屋,用于参观其机器人研发现场。K-Scale 拥有大约 10 名员工,但随着资金耗尽,许多核心员工在过去数月已经离职。
Bolte 在邮件中写道,他曾与类人机器人公司 1X Technologies 的 CEO Bernt Børnich 探讨被收购的可能性,但 Børnich" 明确表示他只考虑收购 K-Scale 的少数几名团队成员,而不会收购公司的其他资产。"Bolte 还称,他与另一家机器人公司 The Bot Co. 也进行过类似讨论。1X 发言人对此拒绝置评,The Bot Co. 未回应置评请求。
Bolt 同时在 K-Scale 的 Discord 社群中发布了说明,称所有预购的机器人将无法交付,公司会退还订金。根据一位前员工的说法,公司已经制造了 10 台原型机,并获得了超过 100 台机器人的订单。Bolt 表示,OpenAI 的机器人业务负责人 Caitlin Kalinowski 曾预购过其中一台。每台机器人的售价约为 1.5 万美元,公司累计获得了超过 200 万美元的订单。
K-Scale Labs 是一家成立于 2024 年、总部位于硅谷帕洛阿尔托的类人机器人初创公司,由 Benjamin Bolte 等人创立,目标是以 " 开源、低成本、可被开发者使用 " 为核心理念,打造面向研究者和开发者的通用类人机器人平台。公司尝试从硬件到软件全栈自研,既设计机器人本体、关节与驱动系统,也公开控制与仿真软件,希望通过 " 仿真→真实(sim-to-real)" 训练路径加速机器人学习能力落地。
其代表产品是一款可双足行走、售价约 1.5 万美元的全尺寸 humanoid,曾引来来自 OpenAI、Nvidia、Amazon 等公司的工程师上门参观,并吸引到 Fellows Fund、Nat Friedman、Daniel Gross 等知名投资人的种子轮投资,估值一度达到 5000 万美元。然而,由于类人机器人硬件研发与量产本身对资本、供应链与工程人力的要求极高,公司在仅有约 10 人的情况下很难同时推进开发、迭代与规模化交付,融资进展不及预期,现金消耗迅速。尽管曾尝试寻求 1X Technologies 等潜在收购方,但对方更倾向于直接吸纳少量技术成员而非整体接盘。随着核心人员陆续离开、现金储备缩至约 40 万美元,公司最终宣布关闭,并承诺退还预订用户的机器人订金。这使 K-Scale 成为类人机器人赛道中一个典型的 " 技术有潜力、理念有吸引力,但在资金与工程体系尚未成熟前过早冲向量产 " 的失败范例。
机器人产业正站在 " 量产元年 " 的门槛上,却像被卡在最后一公里的快递——看得见终点,却迟迟送不到用户手中。202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订单量首次突破万台,资本市场欢呼 " 奇点已至 ",但产业链上下游却用财报和良率数据给这股热情泼了一盆冰水:特斯拉 Optimus 把年度产能从 5 万台下调,资本与技术之间出现了一条 " 量产鸿沟 ",它的深度由三件事决定:技术是否够用、成本是否够低、供应链是否够稳。
在实验室里,机器人可以后空翻、泡咖啡、写毛笔字,但一旦进入产线,三大 " 隐形天花板 " 便暴露无遗。
首先是关节模组的能耗悖论。人形机器人动辄 30 — 40 个自由度,每个关节都需要输出大扭矩,却只能用低能效比的旋转电机 + 减速器方案。业内测算,一台 50kg 负载的机器人连续工作 4 小时,能耗高达 2.3kWh,相当于一辆微型电动车跑 20 公里,而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仍停留在 250 — 300Wh/kg,无法突破 " 续航—重量—成本 " 的不可能三角。
其次是感知精度的 " 厘米级 " 误差。工业场景要求重复定位精度 ≤0.02mm,但主流 RGB-D 相机在动态遮挡下的感知误差 >5cm,六维力传感器分辨率仅 0.1N,只有工业标准的十分之一,导致机器人在精密装配环节 " 一抓就偏、一插就歪 "。
最后是算法泛化性的 " 数据荒 "。真实场景数据采集成本约 50 万元 / 万小时,虚拟仿真数据复用率却 <30%,每台新场景机器人仍需 12 — 18 个月重新训练,比工业机器人多出一倍时间,直接推高了小批量试产的技术风险溢价。
马斯克曾断言:" 只有把成本压到 2 — 3 万美元,人形机器人才会迎来 iPhone 时刻。" 但 2025 年行业平均 BOM(物料清单)成本仍高达 40 万元人民币,是目标价位的两倍,其中 ** 执行系统占 55%**。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是 " 罪魁祸首 "。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三大件占关节成本 70%,全球 70% 市场份额被日本哈默纳科、德国 ATI 垄断,进口单价万元级,国产替代虽便宜三分之二,寿命与精度却差一半,下游厂商不敢贸然切换。
非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放大成本。机器人关节、传感器接口缺乏统一协议,每家都要开定制模具,单套费用 >50 万元,装配时间比标准件长 3 倍;超精密加工依赖进口慢走丝机床,良率仅 60%,比工业机器人低 30 个百分点,等于每生产 100 台就有 40 台要返工,隐性成本直线上升。
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类似新能源汽车的 Tier 1 — Tier 3 金字塔供应链,而是呈 " 倒三角 ":顶层需求刚起量,底层百余家中小工厂分散在长三角、珠三角,各自生产齿轮、电机、减速器,缺少年产十万级的大工场。
关键部件产能全球占比上,中国行星滚柱丝杠、谐波减速器合计仅 19%,日本占 60%,且扩产周期长达 24 — 36 个月,与需求爆发期错配。以 2028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 10 万台 / 年倒推,仅减速器一项就存在 8 万台的缺口,等于现有产能翻倍才能满足。
原材料同样受制于人。轻量化用的碳纤维国内自给率 30%,高端铺丝机被日、德实施出口管制;钛合金粉末 90% 依赖进口,价格随航空航天需求波动,导致机身减重方案迟迟降不了本。
即便解决技术与成本,机器人仍要面对 " 用得起 " 与 " 用得值 " 的终极拷问。
工业场景里,机械臂已覆盖 90% 标准化工艺,人形机器人只在飞机检修、户外救援等狭窄空间才有 " 多自由度 + 移动 " 优势,但全球年需求 <1 万台,无法支撑 10 万台级产线开满产能。
家庭场景更尴尬。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已以 5000 元、2000 元价格锚定了用户心智,人形机器人若售价 >20 万元,却只能完成擦桌子、取快递等 " 痒点 " 功能,付费意愿仅 10% — 15%,远低于智能音箱的 40%。
ROI(投资回报率)过低让首批客户犹豫。以 3C 工厂为例,一台人形机器人替代两名工人,年节省人力成本 14 万元,但设备折旧 + 维护费高达 18 万元 / 年,等于 " 省的钱还不够修机器 ",投资回收期 >5 年,远高于工业机械臂的 1.5 年。
当机器人从工厂走向客厅,数据隐私、事故责任、社会接受度成为新的 " 隐藏关卡 "。
视觉、语音传感器 24 小时采集环境数据,却缺乏统一脱敏标准;一旦泄露,企业面临《个人信息保护法》最高 5000 万元罚款,但目前行业尚无本地化存储与匿名化处理的成熟方案。
责任界定同样模糊。机器人在家庭碰撞老人、在工厂误操作损坏设备,算法开发者、整机厂商、终端用户谁担责?法律空白让保险公司不敢出保单,企业只能自留风险,相当于每台设备增加 2% — 3% 的 " 保费等价成本 "。
" 恐怖谷效应 " 进一步拉低购买意愿。调查显示,60% 用户对表情僵硬、动作机械的人形机器人产生心理抵触,企业不得不投入额外研发资源做 " 拟人化 " 皮肤、柔性关节,却再次推高成本。
把机器人做成人形,最初像是科幻小说留下的包袱,却在工程和商业世界里变成一条必须走到头的路。两条胳膊两条腿的造型看似多余,实则是一张可以无限复用的 " 通用接口 "。
人类用万年时间把周遭环境修建成适合自己身体尺寸的样子,门把手高一米、楼梯台阶十五厘米、流水线高九十厘米,所有这些沉默的标准都在等人形来对接。如果换成四足或者履带,先得花大钱把厂房、厨房、商场全部改造,这笔账算下来,远不如直接复制一个人形外壳来得划算。
更关键的是,人形提供了最高密度的 " 自由度性价比 "。三十几个关节就能覆盖人类百分之九十的动作,拿螺丝刀、按电梯、开冰箱门都在同一套坐标系里完成,机械臂再灵巧也得换夹具,人形只要换手部末端,十分钟内从拧螺丝切到端咖啡,产线切换成本趋近于零。
这让 " 一款机型打天下 " 的商业模式第一次有了可行性,也是资本愿意忍受当下四十万成本的最大理由——规模上来后,每多卖一万台,研发费就被多稀释一次,边际成本曲线比任何非标自动化设备都陡峭。人形还是 " 交互入口 " 的最优解。心理学上有个 " 恐怖谷 ",但更有 " 移情峰 ",当机器外形足够像人又保留恰到好处的机器感,用户会在潜意识里把它当成社会成员,愿意开口说话、分享情绪,甚至托付老人小孩。
酒店前台、医院导诊、展厅讲解这些岗位卖的不只是动作,更是温度,一张笑脸、一个挥手就能把客户留存率提升十个百分点,换成圆盘底盘加升降柱就彻底失去魔力。反过来,数据也证明人形能把客单价撑住:同样递送一杯咖啡,履带底盘只能收两元服务费,人形可以挂出 " 咖啡师 " 牌子收五元,用户还愿意拍照发朋友圈,流量价值再返还给品牌,ROI 模型立刻好看得多。场景方面,最先跑通的一定是 " 夜班补位 " 和 " 有毒工序 "。新能源汽车电池车间要二十四小时恒温恒湿,人类夜班效率低、事故率高,人形机器人不需要照明,也不会吸入化学蒸汽,两年就能回本。
商场擦玻璃、加油站值班、烧烤店翻台,这些岗位招人难、流动大,人形机器人不用交五险一金,也不会中暑,每天十六小时两班倒,老板把省下的工资拿去还设备贷,账算得明明白白。家庭场景看似遥远,却可能后来者居上。
贵州山区用机器人背茶青,一趟四十公斤,两小时走六公里,把鲜叶下山时间从傍晚提前到中午,卖价每斤多收五元;东北滑雪场租给人形 " 跟拍摄影师 ",时速六十公里滑下山,自动追拍并实时剪辑,游客愿为三十秒短视频付九十九元,节假日一台机器日流水三千元,三个月回本。甚至连殡葬业都在询价,人形机器人穿黑西装、捧骨灰盒,步伐稳重、表情肃穆,比雇人更可控,也免去了 " 忌讳 " 心理带来的招工难。所有场景的共同点是 " 人机接口无需改造 ",人形只要学会动作就能上岗,这才是它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当成本曲线再下移一次,十万关卡被击穿,这些散点需求就会连成一片 ...
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 " 长得像人 ",而是真正变成社会的 " 通用劳动力 ",把人类从重复、危险、不体面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创造、更温暖、更有趣的事。到那一天,人形不再是科幻包袱,而是商业世界最理所当然的形状。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